孤独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4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16wda14b&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四课 孤独 创伤
01
我们来谈一下第四部分,孤独、创伤这个主题。
孤独,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一百多年前,现代主义歌颂孤独。因为在19世纪工业化发展的高峰期以后,大工业和大众文化的出现,使整个社会文化失去了原来的非常清晰的创造力,流行、中庸、普遍化的东西多起来了。
而艺术就希望追求自己的创造性,所以对大众文化、社会文化就有排斥感,在这时候就特别强调一种个性。在文学和艺术里面,孤独变成了一个正面的东西,一个人孤独说明他没有同流合污,说明他很有自己的独立性。
但在古典时期,比如希腊时期就特别排斥孤独,因为希腊人喜欢社交,喜欢阳光,喜欢沙滩,喜欢交友,这样的话,孤独的人就变成一个流离失所的人,所以古典时期向来是排斥孤独的。
我们原来都是家族社会,所以我们不喜欢孤独,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群体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友谊中的人,一个爱情中的人,人的角色都是跟别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原有的一个惯性。但现代主义时期对孤独有很高的价值判断。
今天来说,各种孤独我们都要去品尝,之后孤独的体验会越来越丰富。一个人用什么生活支撑自己,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就是用什么东西来相伴人生。所以在现代社会里面,一个人的专业性就特别地重要。
事业不在于大小,不在于钱的多少,而是你真心热爱的东西。有时候我们把爱只定义在一个人身上,一旦跟这个人情感断裂,就会陷入巨大的孤独里面去,但如果你还有一个热爱的事情,事情不是抽象的,你就可能会从中找到支持和动力。
不过终究,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替代人的爱情和情感,因为它构造出一个生命来,构造出一种生活的完整性。所以失恋在我们当代社会里面是最苍茫的孤独,这种孤独要靠什么去打破,靠什么去渡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人生考验。
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中,一个女作家正在庆祝她的一本书出版,忽然她丈夫的律师来找她,要求办理离婚。他丈夫有个理由说,妻子向来写作收入高,而他的收入比她低得多,所以她丈夫就要求在离婚的时候,房子归他,大部分钱也归他。
这个女性——弗朗西斯,从一个生活幸福感爆棚的人一下子变成一个特别孤独、悲哀的人,她没处可去了,最后只好去很廉价的单身公寓,这种公寓号称“离婚公寓”,都是离了婚以后没去处的人到那儿去住。
弗朗西斯去了以后,第一天晚上准备看看书。但房间的隔音非常不好,隔壁的一个男人一直在哭,弗朗西斯被他弄得很烦,后来敲墙壁让他不要哭,对方一会儿又哭起来,最后问她,你有没有空过来喝一杯?
按理说,一个女性和一个陌生男人隔着墙,又是这样的环境,应该断然拒绝,但是弗朗西斯就说“下次吧”,这个话把弗朗西斯自己都吓了一跳,人在孤独中会发生种种想不到的、自己不可控的一种变化。
她原来拒绝了她一个闺蜜的赠票,是到意大利去参加一个同性恋者的旅行团,她不愿意去,而这个时候她发现,如果自己再不去打开一个新的生活面,生活可能就会不可遏制地发生种种自己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后来她就去了。
她去了托斯卡尼,在意大利南部,特别漂亮,种植葡萄园特别多,古代的生活保留得也特别完整。她忽然看到一个老房子,特别喜欢,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个房子里重新开始人生。于是最后买下了这个房子,开始一个人打理,后来也请了施工队来帮她装修。
你居住的地方决定了你是谁。你与自己的住所越息息相通,你的自我就越与它难分难舍。一个人选择居于何处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反映了你内心的渴望。
这样一个人,她是通过自己来重建一种新的生活。她那种孤独,夜里面一个人无所倾诉,下大暴雨,老鹰飞进房子里来,恐惧、紧张、不适应,但是慢慢地一点点跨越过去。
每个人都会经过一个隧道阶段,孤独就是你的隧道阶段,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当你走通过一次隧道以后,再面临新生活的黑暗区的时候,心里面就会有一种力量去穿越它。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恋造成的孤独给人带来的唤醒,给人带来的生活的锐气和那种追寻生活的力量,其实是非常强大的。没有失恋的孤独的话,人永远不可能体会到这一点。
02
另一方面,孤独也会造成一些创伤,特别是失恋的创伤,它有时候会散发出来一种很黑暗的情绪。我们小时候经常会有从爱到恨的转换,本来是一个红色的、热烈的情感,却转变成了黑不见底的仇恨。人就在这个过程里面败坏了,变得残酷。
为什么残酷呢?因为残酷有理由,因为你负我,所以我要报复你,可以冲破一切的道德规范,我做什么事情都是合理的,这时候人就陷入了一种表面上看似合理的巨大的沉沦,这是人生特别需要警惕的地方。
瑞士作家迪伦马特写的《老妇还乡》,看着就会觉得特别地残酷。62岁的克莱安她回到了故乡,这个小城原来发展得还可以,但是后来越来越破败。这个富婆回来以后宣布要给这个小城10个亿,振兴小城。
迪伦马特
小城的人知道以后都到车站去迎接她,人山人海,大家都特别期盼她拿出这10亿来,但没想到她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把镇里的两个老头子抓起来,判死刑。为什么呢?其中有一个是她年轻时候的恋人,她当时怀孕了,在当地的传统里面是大逆不道,结果那个男孩子为了逃避大家的惩罚,就说是克莱安勾引他,他经不住她的勾引,才有了这个事情。
另外一个青年,跟他是特别好的哥们,他出来作证说,他亲眼看到克莱安是怎么勾引的那个男孩子,这就让克莱安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结果全城的怒气都冲向克莱安,克莱安最后就逃出了这个小城。
她后来在希腊认识了一个船王,跟船王结了婚变成了大富婆。现在她回来以后就坚决要求说,我会拿10亿出来,但前提条件是要把那两个人杀掉。全城一听,坚决不同意,怎么能用钱来换良心呢。
其实这些城里的人也很可笑,因为当年那个判决还拿到法庭上去过,但法庭上的人颠倒黑白,给她一个罪名,把克莱安给赶跑了。全城的人表面上维护正义,实际上是一群乌合之众。
克莱安一听也不着急,既然你们不同意,我就在这住下,天天优哉游哉地在城里转。那两个老人有时候在街上走路,大家纷纷上去跟他们握手说,你们俩放心,我们坚决不会同意的。那两个人听到简直是热泪盈眶,特别地有信心。
但是十几天过后,大家一看,克莱安整天在城里转悠,而10亿就在她身上,因为那两个臭老头子就是拿不出来,大家的心情就发生了变化,慢慢觉得这两个老头也太不知趣了,自己上吊算了,还好意思在这里活着。
老人出来散步的时候,发现大家眼光在变,越来越惊恐,终于有一天决定逃走。到了火车站,他们发现全城的人都来送行,每个人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俩。因为克莱安说清楚了,如果逃掉了,10亿也没有。所以两个老人一看这阵势,就知道什么意思,胆敢踏上火车,立刻打成肉酱,所以两个人只好又回家里去了。
最后他们终于熬不住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两个老人干脆自动走出来,到了城市的广场,周边的人群越聚越多,把他们围了起来,然后两个大力士站出来,一人掐着一个老人的脖子,把他们掐死了。
掐死以后,城里最权威的医生赶快来签署诊断意见,某某某因为心脏病突然发作,死亡了。克莱安一看,把10亿拿了出来,然后她带上了当年恋人的尸体,坐上火车走了。其实她心里面还是很爱他。
他还像过去那样,和许多年前一样,还是那只黑豹。
这里面爱恨、善恶、黑白都很害人,非常地恐怖,但是一切进程好像又那么顺其自然。从爱里面转换出来的恨,如果不加控制,没有对它的清晰的认识,它会在表面的合理性里面蜕变出巨大的罪恶。这也是孤独和创伤里面,我们需要特别去管理、特别去洞察的部分。
很多人会陷在情绪里面一发不可收拾。人性深处埋藏着大量的恶,一旦它的释放获得了正常性、合理性,就会百分之百地释放出来。在爱情里面,有时候人会变得很恶劣,就有这么一个人性的崩溃。
03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去投入爱情,为什么投入呢,是因为心里有创伤。在从小的成长经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求学过程,或者是自己的社会遭遇里面,有很多创伤,对自己的价值毫无信心,感觉自己的生命毫无前景。
而爱情本身就承担了一个对人的肯定,对人的确定的任务。在现代社会生活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身份的焦虑,爱情就变成了对身份的一个证明。
有些创伤是潜在的,比如说在原生家庭里面缺乏一种爱,甚至比如你的生活里面潜藏着某种原罪感,你都想通过爱情的美好让它获得另外一种生存,这个时候爱情就被扭曲了,它本身的特性也就变化了。
最近志贺直哉的小说《暗夜行路》又重新出版了。这个小说里面写的是谦作这个年轻人,他发现自己实际上是祖父和他的妈妈生下来的孩子。他本来喜欢一个女孩子,但是家里无论如何不让他跟她好,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亲戚关系。
他内心深处非常痛苦,他非常希望通过爱情来使自己获得另外一个身份,独立出去。
我们看卡夫卡,他终身没有结婚,他其实很想结婚,借此脱离他的父亲。《审判》是他在21岁的时候用一个晚上写出来的。他写了一个年轻人,他要结婚了,他娶到了这个小城里面家境特别好,长得很美的一个姑娘,他要写一封信告诉他的一个好友。
这个好友在8年前去了俄罗斯做生意,但一败涂地,不好意思回来。他以前给这个好友写信都是讲自己生活得一般,因为他怕说自己好,对比起来,会令对方难过。其实他一直过得很不错,现在又能这么喜气地结婚,因为太高兴太幸福,他克制不住了,想写信给他的好友。
他写好以后,就觉得这个信会不会不妥当,于是跑到楼上问他爸爸,他爸爸冷冷地看着他,突然说,你终于撕下那种伪善的面孔了。
他父亲痛斥他说,你以前伪装的那种善良、怜悯,到今天都不过如此。他越听越觉得自己是一个魔鬼,最后他爸爸说,我现在宣布判处你死刑。他就像听到上帝的命令一样,转身就往下跑,最后跑到河边的桥上,看着黎明河水,心里大声呼唤“爸爸,我是多么地爱你”,然后“嘣”地就跳水自尽了。
《审判》
卡夫卡的作品中,很多东西都是从家庭体验里来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书里面看到一种社会专制,可以看到一种权威控制,然后还有那种挣脱感,那种生活的异化感,像《变形记》等等都是这些内容。
所以我们看《暗夜行路》里的谦作,他想赶快结婚,但是他接触的女性有限,结果他爱上了比他大20岁的阿荣,而这个阿荣恰好又是他爷爷的小妾,所以更加混乱。最后他又遇到了一个女孩,叫做直子,他特别地喜欢她,后来追求直子,跟直子结了婚。
但是因为带着巨大的心理创伤,他跟直子相处的时候,无法那么自然坦然。他很渴望从直子那里得到治愈,得到温情,得到种种,但是直子也是个敏感的人,还是很多情的一个女性,面对这么一个像孩子一样,整天需要呵护的人,直子最后也跟别人有了恋情。
谦作后来生了病,也发现直子的这些事情,特别地沉痛,一生修理不好自己,一生都不能把自己放好位置,最后终于支撑不住。去世以前直子陪伴着他,忽然在生命要消逝之前,他看到这个世界不应该纠结,很多东西都只是人心里放不下。他终于心里面彻底宽容了直子,那个创伤最后要靠死亡来消除。
谦作的样子看起来既沉静又平和。……直子仿佛第一次看到谦作的这种表情,想到:"难道没有救了吗?"但奇怪的是,这没有让直子非常伤心,她好像被吸引住了一样,目不转睛地看着谦作的脸,不停地想:"不管有救没救,反正我不离开他。不管到哪里,我都跟他去。"
在很多人的恋爱中,爱人变成对自己的一个弥补,而他根本的爱的来源是创伤。我们要意识到为什么一个人在现代生活里面需要独立地去成长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个过程里面要去认识自己内心的创伤,要使它愈合,生命要打开新的叶子,生长出新的枝叶来,去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生命,然后去爱人,去相爱。
我们今天的创伤,以前的很多人是没有的。我们的要求太多了,渴望得到的东西也太多了,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层层叠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爱情里面就承担了太多的东西。一旦结婚,互相的需求度太大了,造成沉重的压力,然后每个人都没有什么输出的能力,互相都是枯竭的,所以就带来了巨大的失望、巨大的冲突。
对于这些潜在的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自我清理。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里面,也是运用了很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它说到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比如说广告等等,给人的心灵深处移植进去太多的欲望。它剥夺了你的潜意识,在无形之中给你埋下很多欲望。
在今天的社会里面,创伤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从心理上,我们要做一个比较简单的人,要做一个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握住爱,把握住到底应该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04
其实,我们现在的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可以让你获得承担生命的力量。索菲亚·科波拉拍的《迷失东京》,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
里面那个美国人,是一个过气的影星,叫哈里斯,日本人把他请去拍葡萄酒广告,另外一个女孩子,叫夏洛特,她的丈夫在日本拍商业照片,所以她也去了日本,在东京住。两个人都很孤独。
哈里斯来到东京以后,当天晚上接到他太太的电话,万里之外,太太不问他在外面感觉怎么样,心情怎么样,而是喋喋不休地说要装饰地板,到底什么颜色的好等等。这对夫妻的悲哀就在这里,共同生活这么多年,但是丈夫在外那么远,打回去电话,却是这样一些非常琐细的细节,所以哈里斯听着就特别地累。日本人又把他当商品利用,摆各种姿势拍广告,用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角色,用他的影响力。
夏洛特也是这样,丈夫特别忙,尽管年轻,还是新婚夫妇,但是他就是匆匆忙忙,以工作为主,夏洛特就一个人被甩在东京。两个孤独的人,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年轻女孩,中年男人有自己的身份危机、中年危机,而年轻女孩子有她的青春焦虑,它们叠合在了一起。
按西方人的观点,东京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地方,是一个以静为美的地方,所以心灵在这里可能能获得一种沉淀,能获得一种安静,它是这样一个设计。
但其实两个人来到这里,更加感到孤独。后来他们三次相遇,还有拥抱,但是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感到孤独,电影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在天黑以后,往热闹地方躲,跟着别人努力快活,可惜心里,有定时的闹钟,提醒你有多寂寞”。
这不是一个个别的事情。城市人在现代生活里面,归根到底,在忙碌之后,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心里面更多体会到的还是孤独。这时候就特别渴望有一个伴,爱情在此时跟我们的需要就有高度的契合。
孤独本身有时候会让人滑向爱情,好像爱情可以填补这个孤独,但是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误区,因为两个人真正在一起,它有时候释放出来的孤独比你原来一个人承担的孤独还要大,因为它伴随着一个特别大的失望。
所以这个影片里我觉得非常地好,两个人在东京相遇,彼此那么优秀,那么真情,但最后还是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能走到一起,也意识到生存、生命是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而不是躲到那种所谓的爱情里面去。
结尾两个人终于分别,哈里斯要回国了,他们在宾馆大堂告别。我觉得这个告别设计得很好,通常爱情影片里两个人是如何告别的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如果跟一个人依依不舍地分别,分别之后知道永远看不见了,心里面会涌出一种特别特别难过的情绪。就像电影《情人》,小女孩最后跟男人在码头分别之后,月夜下,甲板上,大哭起来,才意识到自己多么爱他,才知道一生再也不可能跟他在一起。
哈里斯和夏洛特两个人分别之后,都很难过,但没想到,他们在街头又碰见了,这个又互相看见就不得了。两个人在街头深情拥抱,但最后还是选择分别。这个又分别不简单,这里面有一种力量,自己把自己的孤独承担起来。
在这个时候,人忽然觉得自己能够达到一个境界,就是可以活得又孤独又自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它写得非常精彩,是跟一般以往传统的结局非常不一样的一个处理。
人生有时候不要回避,一孤独就觉得为什么我孤独了,就忙着逃避。有的人觉得为什么我还不谈恋爱,我怎么一个人还单着,如何如何。其实你要珍惜你的这一段孤独,你一旦在这个孤独里面获得了自己的这种独立的生存,获得了自己的内容,获得了自己生命的坚实,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地变成了一个在这个世界上能承担爱情的人。
一生里面如何获得几年孤独的时间,这还真的是一个挺值得去好好努力的东西。我们都觉得孤独不好,总希望能够迅速地获得一个爱人或者获得一个陪伴,实际上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你的成长就在孤独里面,这是很容易被扭曲的事情。
05
在所有的创伤里面,比较大的一个创伤容易被我们忽略,就是作为下层被鄙视的这种创伤。今天是一个走向中产化的社会,我们有十三亿七千万人,按照美国人的标准,当一个家庭年收入在五万多美元以上,它就是中产阶级。
据美国人的统计,中国人大概有一亿两千多万人处在这个水平上,但我们还有十多亿的下层。这十多亿的下层,在社会生活里面,尤其是在爱情生活里面,受到的鄙视是非常强烈的。
现在社会主导的爱情观,都是向着上层的,比如物质条件、精神条件、社会身份等等。大家如果看过《十七岁的单车》这样的影片,就会发现社会对于进城打工的人的那些蔑视,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朱塞佩·托纳多雷拍的《天堂电影院》,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电影,它里面的多多家里就是意大利一个小城里的下层。
多多特别喜欢看电影,而且他跟放电影的大叔很熟,经常跑到放映室里面看大叔放电影,但是他发现,每次放电影前都要先审片,就是神父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看到接吻镜头、拥抱镜头就摇铃,上面听到以后就会把这一段剪掉再接上,变成一个节本,但多多看到了完整的电影。
后来多多长大了。作为一个下层人,他跟一个大工厂主的女儿艾莲娜谈了恋爱,两个人一开始就抛开了自己的身份,结果艾莲娜的爸爸坚决反对。
两个人经历了特别浪漫的爱情。有一次他们开车开到半山腰抛锚了,只好拦车求助。一拦,没想到拦到了艾莲娜的爸爸的车。艾莲娜爸爸的气场很强大,让多多一下子很紧张。
但电影镜头很好,多多这时候显得很弱势。相爱的人,她应该不由自主地跟他站在一起,彼此支撑。但是在这里,艾莲娜就站在另一头,一动不动。镜头的寓意很强烈,后来两个人就分掉了,她爸爸把艾莲娜弄到别处去了,多多作为一个下层,深受打击。
之后他学了电影,变成一个导演。但一个受打击的下层,哪怕他后来社会地位很高,他内心深处还是会有下层的阴影,受鄙视的人对这个世界不信任,他看不到那种真诚,看不到那种纯粹,不敢相信真正的爱情。
他后来跟一个女人结了婚,多多的妈妈就跟他说,其实我知道你过得不幸福,因为每一次接电话,听到你媳妇的声音,都听不出她爱你。这样的因为社会阶层而形成的生活的一路坎坷,特别是精神上,对人来说是特别大的一个压制。
这个电影到最后很有意思,放电影的老伯伯去世了,他留给多多的礼物是一大盘电影胶卷,多多拿回罗马去一看,都是当初被剪掉的那些片段,拥抱、接吻,这时候寓意就太深了,就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总是被剪掉。生活里面最宝贵的是那些真情,但是都是要被剪掉的,所以多多的生活也是被剪掉的生活。
多多,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离开这里,去罗马,你还年轻,世界是你的,我老了,我不想听你讲,我要听别人来讲你。
上层的人过于功利,很难拥有最纯粹的爱情,下层的爱情又被这样扭曲,所以有时候为什么觉得这个世界不美好。问题是我们之后20多年,有几亿人要进城,十多亿人里面要有六七亿人转成中产,在这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换里面,我们的爱情是什么爱情?
06
在另一方面,一代年轻人要有自己的勇气,要有自己的理想,特别是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超越孤独和创伤,这是唯一的出路,光靠理念空想肯定是不行的。不要过多地盘旋在孤独和感伤里面,要在创造性的劳动里,去超越这些东西,包括爱情。
我特别喜欢《走出非洲》,西德尼·波拉克这部电影是根据卡伦的小说改编的。里面的凯伦很虚荣,她花钱给自己丈夫弄来了爵士爵位,然后跟着他到了肯尼亚,成为高高在上的殖民者。但是她的丈夫觉得,你给我弄了个爵位,我也满足了你结婚的要求,彼此就扯平了。
丈夫经常花天酒地到处去打猎,还染上梅毒病。凯伦变得迷茫孤独,一个人在家里,她才发现自己的命运离原来的设想太远了。她开始跟当地的黑人一起种植咖啡豆,那么艰苦的条件,一天一天地劳动,她获得了一种巨大的价值感和满足感,人就变了。
在那个过程里,有一次遇上一头狮子,这么绝望的时候,一个男人冲出来,把那个狮子逼退了,那个男人就是丹尼斯。丹尼斯是一个非常有理想,非常浪漫,非常有诗情的人,他又非常地勇敢,凯伦跟丹尼斯就越靠越近。
但是,优秀的男女碰在一起,最担心的不是对方不优秀,而是对方太优秀而丧失自己的自由,比如说你遇上一个特别美、特别优秀的女人,她希望你怎么样,你就觉得要顺应她的希望。而一旦发生这些变化,你就会特别担心自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电影里两个人一开始有一点彷徨,最后还是抛下了一切。电影里边有一段,丹尼斯去弄了个飞机来,才学了一天,就带凯伦飞上天去了,那一段拍得特别好,飞机飞上天,能够看到雪山、湖面,还有火烈鸟大片地飞起来,能够看到非洲的那种壮丽。
这最根本的意义在哪里?就是两个人坐在飞机上,两个人一起看到一个世界,这时候就不一样了,原来那一种在土地上,没有飞起来的人的内心里面的各种苦、各种伤、各种难,一下子好像都化解了,所以两个人最后想一起开辟一个新的生活。
如果按照一般的电影,达到这个要求就可以了,但这个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丹尼斯因为飞机失事死掉了,凯伦又变成一个人,但是即使一个人,她也经历了这一切。最后她的植物园也被大火烧掉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她有生命了,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境界。她最后离开了非洲,但是她已经变了一个人。
凯伦:你是对的,那个农场从来不属于我。
丹尼斯:也许是我错了。
凯伦:……
丹尼斯:你毁了我,你知道吗?
凯伦:毁了什么?
丹尼斯:独处的自由。
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里,劳动是有无限的含义的,归根到底是专业化,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是一个专业化的人。现在是一个交换的世界,你没有专业化,就没有跟世界的关系。
比如你是一个画家,你光是做好画家,就需要走出去,就要寻找不同的人去观察,然后你从这一点上,跟世界就有一个很扎实的、有根系的联系。你的那种孤独、创伤就会在这个过程里面获得它的一个平复,获得它的成长。
完整音频请点击 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视频
第一课 初恋 分手
▼
第二课 等待 错爱
第三课 前任 现任
▼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一席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