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在气候峰会上做出重大承诺
图片来源:CHARLIE RIEDEL/ASSOCIATED PRESS
全球多数大型银行、金融系统主要投资者、保险公司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首次签署共同承诺,将碳排放纳入最根本性决策的考量。
这些贷款机构和投资者表示,它们提供资金促成转型,减少企业碳排放,并刺激那些帮助遏制气候变化的行业实现增长。监管机构则正在制定新规则来监督这种转变。
联合国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表示,拥有130万亿美元资产的金融集团已承诺参与其减排计划。该联盟称,这样的规模足以在2050年之前产生100万亿美元资金,以资助新技术所需的投资,也足以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实施自我重组铺平道路。
相关资金可能是银行贷款的形式,也可能来自风投、私募、共同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购买股票和债券的大投资者的投资。这些融资渠道都将被用来将资金转向有助于降低碳排放的投资,同时还能赚取利润。
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英国央行在内的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全球会计标准组织已经同意,通过审查和披露标准,在这方面对金融系统加以监督。
英国央行及加拿大央行前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在金融方面将气候变化问题从边缘地带转移到前沿,这样每一项金融决定都会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考量。”卡尼牵头提出了格拉斯哥的倡议。
金融业的COP26倡议由加拿大和英国中央银行前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牵头。图片来源:ALBERTO PEZZALI/ASSOCIATED PRESS
在格拉斯哥的外交人士正在对各国政府削减碳排放的承诺争论不休。私营部门就这样被推到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前面。虽然本周公布的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愿性的,但更加具体,更具变革性,并且包括政府不大情愿提供的财政承诺。
这些承诺代表着多数全球金融机构想法的剧烈转变。六年前,当世界各国领导人聚集巴黎举行气候峰会时,金融机构和银行在这场讨论中并不是重要部分。让资产管理公司或银行承诺遵守巴黎协定的想法是在几年后出现的,在最近两年才变得普遍。
在2020年年初,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的金融资本总额为5万亿美元,而现在达到了130万亿美元。
金融高管承认,要实现相关目标,将需要全球政府在监管方面更有凝聚力。
管理着4,000亿美元资产的路博迈(Neuberger Berman)是该净零金融联盟的成员,其总裁兼首席投资官Joseph Amato称:“如果没有政府在很大程度上的参与,将很难实现这些承诺。”他说:“会有大量的地方政治因素,将影响到减排的进程。”
该私营部门的计划还远不具体。那些成为了成员的机构在减排时间框架方面并不具有同样的紧迫性;他们侧重于把不同的行业分为有益的和有害的;他们并不打算采取一样的行动路线。甚至很少有银行或投资者真正了解其投资的环境影响,因为来自他们所投资的公司的数据是不一致的,或者根本没有此类数据。
这已导致人们怀疑金融公司的承诺是否真诚,或者其承诺是否像金融公司所说的那样意义重大。批评人士已经对银行的一些做法提出了质疑,即拒绝以更快的速度切断对油气生产商的投资,以及注重那些让其得以继续支持大型排放企业的净减排项目。
图片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信息)
这个净零金融联盟的成员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者、证券交易所、评级公司和指数供应商,该联盟承诺将制定“基于科学”的目标,到2030年大幅削减排放、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他们表示,将每年报告进展情况。
联合国净零金融联盟本身在执行规则方面的权力有限,但监管机构正朝着加强执行力度的方向努力。净零金融联盟正要创建一个新的国际机构,负责制定国际会计标准,以就公司应如何披露气候信息设计出标准化的规则。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公布有关碳排放的披露规则,与英国和欧盟的相关计划类似。包括美联储在内的众多央行都已经表示,正对金融机构进行与气候议题相关的检查,以进一步施压金融业评估风险。
英国财政大臣苏纳克(Rishi Sunak)表示,英国将制定规则,要求企业公布转向净零排放的计划,阐明将如何在2050年前实现脱碳。
除了监管机构的施压,银行也感受到了来自投资者的压力,投资者已在更加积极地推动银行应对气候变化。
这项工作并不完全是无私利他的;那些做出正确决定的人将会赚到大钱。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关乎寻找和支持下一个类似特斯拉(Tesla Inc., TSLA)的投资目标。对于银行而言,他们想要的是在这场产业革命中成为最聪明的放贷人和顾问。下错赌注、坚持投资被摒弃技术的人,可能蒙受巨大损失。
图片来源: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阅读原文获取公开文件)
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污染国。中美之间的较量对两国减缓全球变暖的行动究竟会发挥建设性作用还是破坏性的影响,对于和两国环保措施相挂钩的投资组合的健康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投资者关注。
如果一切都按联合国的计划推进,那么中国、美国和其他经济大国就需要提交更有力的气候变化目标,这也是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格拉斯哥举行的雄心勃勃的全球峰会的议程之一,这次会议被称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COP26)。问题在于,这样的气候目标只可能加剧中美之间的摩擦。
由环境、社会及治理(ESG)研究部门全球负责人Aniket Shah牵头的Jefferies分析师团队表示,美中之间若能良性对话,将拉动清洁能源投资并促进绿色钢铁等新兴技术进步,如果出现不好的结果,将抑制低碳解决方案的资金流动。
Jefferies分析师团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双方做出的与重新合作有关的新承诺,至少是情绪上的转变。”
等待细节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已正式向格拉斯哥气候峰会提交了目标报告。中国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中国还计划在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这比美国、英国和欧盟的净零排放承诺晚十年。
世界资源研究所负责气候和经济问题的副总裁Helen Mountford说:“中国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关键是要进一步充实新的短期目标,并制定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
证明自己能够实现这些目标不仅是中国实力的体现,也会给相关投资者带来利好。
Mountford说:“从经济和社会角度看,中国都有强大动力采取雄心勃勃的气候政策。”她说:“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力度的气候行动有望在30年内节省5300亿美元的燃料、运营和维护成本。到2050年,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还将挽救中国近190万人的生命,并带来大约1万亿美元的净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亚洲和欧洲的能源危机,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天然气供应。随着冬季到来,天然气市场的供应紧俏导致政府要求扩大煤炭生产;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已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对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个不利因素。
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市场上。对传统燃料的需求回升推动iShares全球清洁能源ETF(ICLN)在今年下跌近12%。
拜登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表讲话。图片来源:LEE FLOYD/ZUMA PRESS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表示,他将制定政策让美国在2030年前实现排放量至少减半,然后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不过美国政府的这项努力还没有得到国会的鼎力支持,而拜登在第一任期刚开始时曾一度乐观。
美国政府提出一项缩水了的支出框架,现在正在国会审议。框架中包括5,550亿美元的低排放清洁能源项目,计划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气候变化努力在这项支出提案中占据了最大比重。
继特朗普政府采取宽松的监管策略后,拜登动用行政权将更多权力交还给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并指导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财政部以及美国的银行和保险监管部门在金融市场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协调。拜登和气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曾表示,就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来说,私营部门的反应至关重要,这是更多共和党人和美国全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青睐的一种策略。
但美国在全球舞台上还有一些欠缺需要弥补。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污染国,排在第三位的是印度。
“鉴于他们(特朗普政府)退出、随后又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我们认为美国近年来在气候目标方面有些落后,”Jeffries的Shah表示。
六年前,各国政府在巴黎制定了自愿性目标,旨在使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超过2摄氏度,最好不超过1.5摄氏度。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从那时起,全球气温估计已上升了约1.1摄氏度。
Shah称,尽管拜登政府最近采取措施提高了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目标,但因为两国政体上的差异,与美国相比,中国能以更快的速度颁布绿色政策并开发低碳解决方案,其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
Shah称,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便是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是太阳能发电领域的主导地位。
分析师称,中国利用全球其他地区来扩大自己的绿色能源布局,这方面的策略也胜过美国。这包括到2030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造30个核反应堆。一家中国运营商已在阿根廷开设拉丁美洲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
政治风险
从美国的政治气候来看,美国与中国的合作几乎必然要将其他的贸易、劳工和安全问题考虑在内。而在共和党人看来,这些问题仍然是主要症结。
此外,许多关注排放承诺进程的观察人士也不希望美国承担额外的责任。
Jeffries的分析师们表示,如果中美两国开始围绕净零经济所需要的新兴技术展开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还是以绿色钢铁为例,那么看好清洁能源以及工业和建筑业向更环保的流程转型的投资者将受到鼓舞。
分析师们说,中美若能帮助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获得更多劳动技能和基础设施,以生产这种新技术产品,那么两国都将获益更多。
Shah表示,倘若两国非争不可,“则将限制绿色技术普及,阻碍资本流向低碳解决方案。清洁技术市场将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其他领域。”
(本文译自道琼斯公司旗下品牌MarketWatch)
David Benoit / Rachel Koning Beals
道琼斯公司(Dow Jones) 创建于1882年,旗下有道琼斯指数, Barron's, WSJ, MarketWatch, Factiva, Risk& Compliance等品牌。“道琼斯风险合规”是风险管理和合规治理全球领先品牌,由道琼斯风险合规中国团队运营。欢迎关注公众号或联系道琼斯风险合规中国负责人:Johnson.Ma@dowjon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