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4期悦读会实录】杨凯生:中国银行业有能力应对资产风险

2016-05-17 杨凯生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文/杨凯生  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原创声明:本文为作者在CF40·孙冶方悦读会第4期“银行改革攻坚:不良资产处置与金融风险防范”上的演讲实录,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立场。



我今天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银行改革攻坚》这本书大体的情况,第二是关于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以及金融风险相关话题。


金融业改革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银行改革攻坚》这本书是两年前出的一本书。是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我是2013年5月从工商银行行长位置上卸任的,当时在整理东西的时候,不少同事和朋友都鼓励我把这些年来讲的、写的一些东西汇集起来。坦率地讲,我开始有点犹豫,后来把这些东西翻了翻,感觉无论这些东西价值几何,但自己毕竟作为这些年中国金融改革,特别是银行改革的经历者和参与者,多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感悟,这些东西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我国金融改革、银行改革的历史进程。我国的改革开放,包括金融业改革,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是由许多块大小不一的多彩拼图组成的。如果能够把自己积累下来的这些东西作为这块巨大拼图中的一小角的话,我觉得也挺有意义,所以后来决定出了这么一本书。


由于自己这些年来写的内容不算少,因此,如何选择就成了一个问题。在这里和朋友们交代一下我的选择考虑:首先是在内容上,只选自己发表的一些文章和演讲,不选自己在单位内部的工作报告或者在单位内部会议上的讲话。那些报告和讲话内容比较聚向,量也太大,并不适合于一般的读者。其次是在时间上,只选自己从1999年开始担任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和2005年开始担任工商银行行长期间,一直到出这本书之前,这十五六年当中自己写的一些东西。这段时间由于工作的关系,对一些情况和问题相对比较熟悉和了解。第三,编这本书的时候,除了做一些文字上微小修改和调整以外,其他内容都和当初发表时保持一致。这么做主要是想如实反映改革的历史进程,也如实反映自己当时的认知水平。


我最近又在思考,应该如何贴切地归纳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因为人民出版社最近和我谈了几次,他们想让我把这一两年来写的将近10篇东西加进去,和原来的内容一起重新编排一下,出一本新书。初步定名叫做《金融笔记—十六年间的思考》。这促使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了些回顾和考虑。我想这些文章大体可以分五个部分:第一,资产管理公司的原原本本;第二,银行改革的林林总总;第三,国际金融危机的两两三三;第四,互联网金融的是是非非;第五,自己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新版的时候,我准备用这五句话作为五个章节的题目。


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我在书中为每篇文章都加了一段“作者注”,或长或短,主要是交代当时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或作这个发言的背景,以及当时的一些心理状态。金融有道十成,我恐只知其一、二。这是我的真心话。我觉得做金融工作的时间越长、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觉得真是这样的。这本书谈不上有多少学术含量和理论价值,非说有特点的话,大概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这十五六年来写的东西,语言风格没有变,比较平实,没有故弄玄虚,力求做到让内行人看了不浅,外行人看了不深。


第二,就是这十五六年间的基本观点没有变过,一以贯之。力求做到不为一些时髦的东西所影响,避免自己的心旌神摇。


第三,就是这十五六年间的文章反映了我的思想方法没有变,比较注意坚持两分法,力求做到辩证地看问题,避免形而上学,努力减少片面性、减少绝对化。


这几点确实也是自己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一直期望能够做到的。


至于这本书的质量怎么样?我想只能由读者自己评说了。让我自己推介的话,我想建议朋友们有时间可以翻一翻以下几篇:《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与发展》,《关于我国银行业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从一个新视角审视次贷危机》,《要理性地看待标普评级事件》,《雷曼五周年祭》,《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几点看法》,以及最后三篇似乎和专业没有什么关系的短文。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没有必要过于看空中国银行业


下面讲讲目前银行风险的情况。


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大不大?有多大?现在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当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确实需要引起重视。据了解,到2016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概是14000亿,今年一个季度就增加约1177亿。不良贷款率按照现在的统计也达到了1.75%,比去年末又有了上升。如果加上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21150亿元,不良率约为2%。因此,人们说银行业不良贷款出现了“双升”,就是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在增加。而且这两个数值可以说是处于近十年来的高值。


我觉得对中国银行业来说,三大风险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当中,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风险还是信用风险。


所以,怎么保持信贷资产质量的相对稳定、处置好银行的不良资产,确实是不容忽视的话题。尤其还要注意到,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还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银行业保持资产质量稳定、防范化解银行业所面临的信贷资产质量风险的任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轻松。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会带来不小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承认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不容小觑,不能大意。


但另一方面,我也不赞同一些过于悲观的看法。包括对穆迪、标普前一阶段对中国一些银行评级的调整,我认为他们的专业性和执业水平有值得质疑的地方。这么说不是因为穆迪、标普调低了中国的评级,也不是简单地想为中国银行业说话。


说回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要理性地看待标普评级事件》,是当年针对标普调低美国信用评级写的。大家还记得2011年,标普调低过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因为美国政府的财政出现了困难,政府要“关门”了。当时对标普的做法各方反应不一。有喝彩的,认为美国评级公司居然敢向美国政府挑战,说明它是公正和独立的。也有说不是的,认为这些评级公司只会顺周期煽风点火。当时欧债危机比较严重,他们也调低了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导致了欧盟一些国家比较恼火,有些国家曾经提出要建立欧洲自己权威的评级机构。因此,当时标普调低美国评级是引起了一场风波的。


我在文章中对标普,以及国际上一些有影响的大牌评估公司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意见。我认为,有些批评意见依然适用于今天他们对中国主权信用等级的评定,适用于今天他们对中国主要银行评级的调整。


今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有21150亿,数字确实不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这2.1万多亿的不良贷款相对应的还有什么。比如说,中国银行业的全年利润是多少?中国银行业现在全年利润额大概是2万亿左右,今年一季度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就是5750多亿,如果乘以4的话,比我刚才说的2万亿利润还要大。当然,不能说一个季度的利润乘上四就是全年利润,但是全年盈利可能超过2万亿还是比较接近事实的。第二,我国银行业的净资本是多少?我们银行业的净资本超过13.5万亿。第三,我国银行业的不良拨备是3.4万亿。


也就是说,2万亿利润、3.4万亿拨备、13.5万亿资本额,这三个数字和2万多亿的不良贷款相比是什么概念呢?我觉得可以说,中国银行业目前的资本数额、盈利状况,以及不良资产的减值拨备总量是可以应对已经暴露和尚未显现的资产风险的。我的意思不是简单地用这三块处理风险,而是说这三块实际上都是我们抵御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的一种实力。因此,那种认为中国银行业已经处在危机边缘的说法,是缺乏数据支撑的。


此外,我觉得也可以拿中国银行业的情况和国际上同行们的情况做个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在全球同业中仍然处在第一阵营。比如,我国银行业自去年以来,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的利润增长速度确实是下降了,一些大银行的利润增幅只有1%左右。但是,目前全球市值超过工商银行的富国银行它今年一季度利润是负增长2%、美国银行是-10.8%、汇丰银行是-20%。花旗银行是-26.6%。


拿反映风险抵御消化能力的拨备覆盖率来说,中国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是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从200%多到现在150%左右。美国银行是130%,富国银行只有95%,巴克莱银行是63%,汇丰银行略微高于40%。我说这些数字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可以掉以轻心,而是说,过于看空中国银行业,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根据。


这就是我对中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风险的一些基本看法。主要就是两句话:第一,风险不可小视;第二,过于看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根据。


中国银行业改革不会单兵突进


黄院长刚才提了一个问题:中国的银行业、金融业改革攻坚任务完成了没有?


我的回答是,首先,这么多年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迈出了很大步子,取得了长足进展。许多同志都知道,30年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1984年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它既行使中央银行部分职能,比如说发行货币、制定信贷政策,同时它又具体办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工商企业的存贷汇等属于商业银行经办的业务。今天,我们有了在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数量就更多了,包括出现了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等。所以,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改革是有成效的,从金融组织体系方面来说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了央行和商业银行以后,我国在80年代包括90年代初期管理上主要也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都不是自主决策,这个局面是到90年代中后期才逐步开始改变。比如说信贷的计划管理,大家都知道过去有所谓的规模管理,每个季度、每年投放多少信贷,每家银行可以投放多少,都不是银行自主决策的。当时好多银行是借差,就是说存款额小于贷款额。因此,当时下达的任务是存差指标必须完成,借差指标不得突破。这些都是典型计划经济的做法。现在这个情况大不一样了,银行都实行了自己的资产负债管理,接受资本的约束。此外,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对资产和负债定价机制中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到改革进程是很快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也要看到,改革进程远没有结束。中国的商业银行要真正办成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既是目标更是一个过程。


首先,银行或者说金融的改革,实际上不可能单兵突进,必须和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关联在一起。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我国银行改革的进程。


第二,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很难超越时代的局限。比如,飞速发展的技术进步对银行改革提出了很多挑战。放眼国际,许多著名银行今天扩充机构、明天收缩机构等,这都和现在的管理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也离不开这些因素。此外,改革还和银行现有的人才队伍以及管理能力密切相关,人才的力量决定了改革进程的快慢和改革水准的高低。所以,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依然任重道远。




悦读会回顾精选:


“CF40•孙冶方悦读会”第4期精彩回顾 | 银行改革攻坚:不良资产处置与金融风险防范


“CF40•孙冶方悦读会”第3期 | 周其仁追思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夜话国企改革| 邵宁、周其仁、任志强齐聚CF40•孙冶方悦读会


悦读会 | 杨凯生:次贷危机的教训——违背市场规律必然要付出代价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   本智库的宗旨是:以前瞻视野和探索精神,致力于夯实中国金融学术基础,研究金融领域前沿课题,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

  关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