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保财险副总裁王和:险资不可过多依赖非标产品
◎文丨王和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独家供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及其所在机构意见。
关于保险资产管理的新常态问题,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新常态需要新心态。“新常态”的适应,就像一个人从跑步机上走下来的过程,不仅需要身体的适应,心理特别是心态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没有新心态就难以适应新常态。我认为“资产荒”将导致“心慌”,但“资产荒”的背后是“心荒”,如果缺乏对规律和时间的敬畏,对保险经营逻辑和规律的尊重,就容易导致经营状态的“慌乱”,“资产荒”就是必然。
“新心态”有两个重要内涵:一是要回归价值经营的理念,对“周期”要心怀敬畏。我们要回到“绝对价值创造”的理念。这几年,虚拟经济发展得很快,但如果实体经济不发展,不创造价值,虚拟经济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因此,要尊重“绝对价值”,这是根本。二是要系统性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就保险业而言,尤其是寿险,业务和投资总是矛盾的,但必须讲逻辑和大道理,不能简单地“倒逼”。新心态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预期管理,无论是行业和企业,还是客户和社会,当务之急的调整和管理预期,预期问题不解决,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收益,“资产荒”就将成为必然。
第二,新常态需要关注新风险。“资产荒”容易“心慌”,心慌意乱,就难免“慌不择路”;“资产荒”导致压力,压力太大,就难免“动作变形”。因此,在新常态下,特别是经济下行带来的“资产荒”时期,行业面临巨额资金的再配置问题,更要高度关注新风险,要把风险管理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否则,可能是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风险又出现。最近,有一种说法:非标产品是保险业穿越周期的“良药”。我本人不敢苟同,先不说非标产品在“体量”上能否支撑这个行业去穿越周期,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经营理念的可能影响,包括对保险资产管理的影响和对行业经营理念的影响。因为,就时间、规律和价值而言,没有什么是“非标”的。此外,流动性问题是未来资产和风险管理的关键,流动性是强化管理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出路,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就金融企业而言,解决好流动性是安身立命的大事,要高度关注,创新管理理念,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第三,新常态要靠新能力。用传统的理念、技术和能力难以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新挑战,新能力是必要和必然。就保险,也包括保险资管而言,思路决定出路,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发展理念的核心逻辑是要实现迭代管理,实现“坐标系”的转化,在原来的坐标系环境下是永远找不到适应新常态的模型。
关于“新能力”建设问题,当前需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树立并实践“大财富”经营理念。一直以来,我们把保险经营中的财富管理理念,简单地理解为货币财富的管理,这无疑是狭隘的,特别是在面向未来时,这种狭隘可能将行业陷入一种自我束缚的困境,也很难破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解决之道在于导入“大财富”的理念,即财富不应当仅仅是货币财富,还应当包括非货币财富,如生命、健康和幸福。而且,货币财富与非货币财富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是互为基础和条件的。面向未来,保险业要把货币等有形财富与健康、养老和生活品质等其他无形财富结合起来管理,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到货币财富管理上,因为,从个体的视角看,货币财富最终往往是服务和满足非货币财富的。保险行业要通过“大财富”管理理念的推广,不仅能够为社会和客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也能够使自己走出“就事论事”的窘境,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在这方面,有些保险公司已经开展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但是还缺乏系统认识,缺乏理论支撑,缺乏框架路径。
第二,树立并实践“大久期”管理理念。久期一直是困扰我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的大问题,因为,负债是长久期的,而资产却往往是短期的,这是由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为此,保险行业的久期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需要一种突破,而“大久期”管理就是一种思路。人保财险在这方面开展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突破了传统“久期匹配”的思维定式,提出了“资金全景图”的管理理念,建立了基于全景观察的“池”管理模式,内部将资金划分为生产层、缓冲层和投资层,进行集中、统一和分层管理,外部建立掉期和应急管理机制,确保流动性。同时,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了动态和全息管理,确保了风险和流动性可控。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财险公司资金久期的认识,大幅度提高了公司的投资收益。
第三,认识并培育“智能投顾”能力。行业需要高度关注“智能投顾”问题。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特别是认知科学和认知计算的发展,人工智能将率先在投资管理领域得到应用,一方面是投资管理的本质是信息管理,而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肯定超过人类,尤其是在处理复杂信息和综合判断方面,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相比人类更不容易出现主观判断错误,也能够很好地防止道德风险。智能投顾的应用领域很广,行业更多的不是关注实际操盘领域应用,而是研判与决策、规划与指引、偏好与配置、监控与评估等领域。智能投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是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一种复合型能力,因此,要注重培育相应的团队和平台。
近期文章精选:
太平洋资管董事长于业明:保险资管如何破解“资产荒”这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