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财爸“和解”,打出稳经济组合拳
在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央行和财政部步伐一致地共同出手稳经济。10月7日中午,中国人民银行首先迈出降准步伐,9个小时后,财政部部长刘昆喊话减税降费。
从央财之争到政策组合拳打响,大背景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在国庆期间,诸多正在发生的事实都在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理解央行和财政的政策组合拳,尤为重要。
七天假期大事不断
中国面临全新的内外经济形势
国庆七天长假,大事不断,且每一件都将对中国以及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是对华贸易摩擦升级。国庆期间,美国副总统发表有关对华政策的长篇演讲。此演讲一出,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次日回应,“有关讲话……纯属捕风捉影、混淆是非、无中生有。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9月24日,在美国宣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货品加征10%关税后,原定于华盛顿举行的新一轮贸易谈判也已取消。
不过,中美之间的对话并未停止。10月8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华,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会见时表示,最近一段时间,美方在不断升级对华贸易摩擦的同时,又在台湾等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损害中方权益的行为,并且无端指责中国的内外政策。这些做法直接冲击了双方的互信,给中美关系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也完全不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
美国中期选举在即,下一轮中美贸易谈判将在何时举行,对此,特朗普最新的表态是,“现在(谈判)为时尚早。”
第二,新北美自贸区协议达成。在谈判大限的最后一刻,加拿大终于同意加入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框架,长达13个月的美、加、墨三国贸易谈判画上了句号。新的贸易协定改头换面,由过去的NAFTA变成了USMCA(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美墨加三国协议)。新的三方协定达成,意味着特朗普的贸易谈判策略获得重大胜利。下一步,就是欧盟和日本,以及中国。从全新的USMCA来看,加拿大如愿以偿保留了日落条款,同时获得汽车零件关税豁免配额,相应地,加拿大也作出让步,放松了对美国乳制品交易的限制。
第三,油价飙升。国庆假期期间,国际原油价格再创新高,布伦特原油价格盘中一度突破85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国际油价上涨,会对中国带来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此外,也会加重中国进口原油的负担,增加中国购汇和对外付汇的压力,从而拖累人民币的表现。不过市场人士分析,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油价上涨的通胀效应较小,但需关注对国际收支的负面影响。据测算,今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逆差平均较去年上升了50亿美元/月,这是上半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的重要原因。
第四,人民币在6.9点位展开拉锯战。8日,人民币再度大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93关口,日内跌逾40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92关口,较上日夜盘收盘跌约540点。人民币中间价下调165点,报6.8957,为2017年5月以来新低。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今年年底人民币破7的概率极小。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撰文表示,重要的不是具体“点位”,关键是汇率机制要正确,只要机制正确,不怕“点位”不回来。
第五,香港恒生指数大跌。这个国庆期间,全球股市都呈现普跌态势,而亚太股市则领跌全球。其中,香港恒生指数连续4个交易日下跌,累计跌逾1215.95点,周跌幅达4.38%,创下8个月来最大单周跌幅。今日开盘,恒生指数高开低走,失守26700关口,盘中跌幅超1%。根据历史规律,港股在国庆假期一般是上涨,上一次国庆期间港股下跌还是在2008年,当时跌幅超过5%。
第六,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在9月份再度突破3%以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刷新2011年5月以来最高,上周五触及3.248%。十年期美债收益率通常被认定为“无风险收益率”,被视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该收益率走高,意味着各类资产的收益率都要相应抬高,全球风险资产以及新兴市场汇率承压。
美债收益率飙升是否会引发“蝴蝶效应”,华尔街有着“新债王”之称的Doubleline Capital首席执行官Jeffrey Gundlach持悲观态度。他曾警告美债收益率过高会给股市带来风险。今年7月,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利率仍处于低位之际,美债收益率曲线发出的经济衰退信号要比以往更加强烈。 “我们正越来越接近一场金融衰退。爆发经济衰退的风险至少是在一年后。”
配合央行降准 财政部表态减税降费
央行在国庆假期最后一天释放降准利好,直接向市场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此举一方面是维护市场信心,来对冲外部压力。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说到底,还是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难题。对于该问题,CF40已多次分析,但这也是世纪难题,即便是在央行已经通过三次降准、MLF等工具定向提供流动性,但资金仍大量淤积在银行间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终究难解实体经济之“渴”。(更多内容详见:央行加班宣布降准,“紧信用”局面能否缓解?)
在央行宣布降准的同一天,财政部意外表态。刘昆称,正在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1.3万亿元,“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
今年以来,经济形势“稳中有变”。在内外压力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同时发力,此前一度成为市场争议的焦点问题。该问题,也成为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首次和第二次会议颇受关注的焦点。
金融委第一次会议明确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当时会议夯实了市场信心,称当前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市场主体韧性强,“国内巨大规模市场的回旋空间广阔,完全具备打赢重大风险攻坚战和应对外部风险的诸多有利条件。”
在央财之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金融委第二次会议指出,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用好担保机制。
9月7日召开的金融委第三次会议,再次表示,要加大政策支持和部门协调,特别要加强金融部门与财政、发展改革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政策精准支持力度,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实际上,央行和财政部同一天释放政策利好信号,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应对经济增长压力方面,政策“打架”现象不再,财政和金融组合拳开始逐步走向正轨。
协同的政策将发挥多大的政策作用,市场颇为期待。国盛证券宏观分析师熊园认为,在降准之后,还有多项政策组合拳值得期待。包括去杠杆会把握好力度与节奏、稳字当头,化解地方债务的期限应是被拉长至5-10年。减税已经在路上,预计最快10月份,增值税三档并两档是大概率,也不排除会税收普降。促进消费的细则,预计未来一两个月陆续出炉。基建补短板成为主要发力点,建议重点关注基建的区域分化特征。房地产政策结构性、差异化放松仍是当局的可选项,预计最快要到明年上半年。民营经济破局可期。
财政的发力空间在哪?
刘昆昨日晚间在回应经济热点问题时表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除了表现在大力减税降费,还有加快债券发行和提速预算执行,确保地方政府加快资金使用,尽快发挥效益。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绝不是要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四方面继续发力:
加力减负。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同时抓紧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
补齐短板。大力支持中央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针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刘昆此前撰文做了具体表述,如: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和投资运营,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持续为企业减负,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消费。推动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深入研究论证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方案等政策,增加居民收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节用裕民。政府要过“紧日子”,把省下的钱用于保障民生支出,用在老百姓身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在此轮减税降费政策出台之前,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引发舆论关注。于是,针对中国总体宏观税负高低的讨论再度高涨。刘昆回应,一方面从国际同口径数据看,我国宏观税负并不高。“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15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9%,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为36.8%;2016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8.2%,2017年为27.2%,连续两年下降。”
另一方面,要看到GDP和财政收入增幅计算口径不同。
刘昆说,GDP增速以不变价计算,财政收入增速以现价计算,不能直接对比。比如,2017年GDP增速为6.9%,按现价计算为11.2%,比7.4%的财政收入增速高近4个百分点。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为6.8%,按现价计算为10%,而财政收入增速为10.6%,7、8月份财政收入增幅已回落至6.1%、4%,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增速会低于以现价计算的GDP增速。
他强调,减税政策效应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如部分行业增值税税率从5月1日起下调,国内增值税前5个月平均增速为19.5%,自6月份以来逐渐下降,8月份已降至2.1%。“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减税降费的获得感会有所增强。”
“我们还在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他表示,随着相关政策落地实施,后几个月财政收入增速将在低位徘徊。但在税负进一步降低情况下,预计全年收入能够完成年度预算,可能还会略有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