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总理记者会:今年政府工作重点和决策出台背后的考量
每年“两会”的最后一天,国务院总理都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上午10点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回答了17个问题,重点涉及中国经济形势、减税降费、中美关系、改善营商环境、就业及消费等问题。
不搞“大水漫灌”,坚持
激发市场活力来顶住下行压力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由外媒提出,问题直接指向外界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担心。
过去几年,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推出了一些等刺激性措施,拉动房地产投资,但也给中国政府、企业及居民部门带来了较高债务压力。面对同样的下行压力,为了稳增长,中国是否会走过去刺激房地产的老路?
面对这个问题,李克强“开诚布公”,直接指出“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但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速也在放缓。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为6.0%-6.5%,与去年6.6%的经济增速相比,适当调低。和2016年一样,增长目标重回区间,给予逆周期调控政策一定的自由度。
李克强指出,“适度调低增速预期目标,用的是区间调控的方式。既和去年经济增速相衔接,也表明我们不会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的区间。可以说给市场发出的是稳定的信号。”
这种稳定的信号,对市场尤其重要。李克强指出,去年能实现6.6%的增速,来之不易。从总量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达到90万亿,在这个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6%-6.5%的增长,“可以说本身就是进。”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在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双重目标下,稳增长的政策地位有所提升。面对新的下行压力,李克强对重回刺激老路的做法,直接给出否定的答案。
他指出,一种办法是搞量化宽松,超发货币、大规模提高赤字率,所谓“大水漫灌”,萝卜快了不洗泥,一时可能有效,但会带来后遗症,所以不可取。实际上,不搞“大水漫灌”,这句话李克强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过。
“我们还是要坚持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顶住下行压力。前些年,我们也遇到下行压力,我们采取的就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措施,因为市场活力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必然增强。”李克强说。
激发市场活力位列2019年十大重点任务中的第二,仅次于稳增长。现在中国市场主体已经超过1亿户,要激发的就是这部分市场主体的活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活力。
去年,民营企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发起了一轮“救民企”的行动。民企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但一直以来,国内企业,尤其是民企负担的税费较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对此,李克强指出,“我们还是要政过有痕,继续推进减税降费、简政,培育新动能、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一系列的措施,为市场松绑,为企业腾位,为百姓解忧。”
在随后回答记者提问时,李克强还专门谈到了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他指出,改善营商环境,要放管结合并重。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要减少审批程序、办证办照时间,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原则是一视同仁的。
李克强表示,政府的监管部门可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甄别辨别,需要发证的发证,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该逐出市场就逐出市场。
“监管要把规则公开透明,让被监管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监管不能搞选择性监管、任性监管。要形成一种放和管结合、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他说。
对于今年还将面临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李克强指出,“我们留有了政策空间。比如我们今年提高赤字率0.2个百分点,没有超过国际上说的所谓3%的警戒线。而且我们还可以运用像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型或价格型工具,这不是放松银根,而是让实体经济更有效地得到支持。”
对于存准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在五天前的记者会上,CF40学术顾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提到,通过准备金率下调,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应该说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比起前几年已经小多了。
易纲还说,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主要指的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实际感受的融资成本比较高的问题。“我们会非常努力地以改革来促进实际利率的降低。”
“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新情况,我们都会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保持中国经济稳定,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这都是很重要的。中国经济会始终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稳定之锚。”李克强说。
2万亿减税降费决策背后:
政府要过紧日子,已筹集1万亿资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将减税降费的规模提高到2万亿。相比去年1.3万亿的规模,今年减税降费的目标有了大幅提高。
过去三年,每年为企业减税降费的规模都大概在一万亿元的规模,今年进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主要是“把增值税和单位社保缴费率降下来,减税降费红利近两万亿元。”李克强指出,这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举措。
他还给出了为企业减负的具体时间表,即4月1日就要减增值税,5月1日就要降社保费率,全面推开。
如此大规模减税降费,做出该决策背后的考量有哪些?
今天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详述了大规模减税的前因后果,他说,之前反复测算有多种方案,有一种是今后几年每年把增值税率降一个百分点,但在当前情况下企业可能感受不深。所以,“我们下决心把占增值税50%多的制造业的增值税率明显降低3个百分点。把建筑业等部分行业降1个百分点,其他所有行业也确保只减不增。”
但由于税制的原因可能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些行业抵扣少了,税收有增加的可能,对此,“我们也做了认真的准备,就是对他们加大抵扣的力度,用打补丁的办法,并对所有的中小微企业实行普惠性减税,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对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我们还明确,可以从原规定的20%降到16%。”李克强表示。
为企业减税降费2万亿,意味着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同时,今年安排的财政赤字比去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收入减少的同时,支出也在增加,那么,钱从哪里来?财政窟窿怎么填上?
李克强指出,办法就是政府要过紧日子,不仅要压缩一般公共预算的支出,而且增加特定的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进入国库,并把长期沉淀的资金收回。“通过这些举措,我们筹集了1万亿元资金。”他说。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把自己的功课做足。对中西部地区,将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支持。
“大规模减税降费,是要动政府的存量利益,要割自己的肉。所以我说这是一项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李克强说。
对于财政是否可持续的问题,他也提到,这是认真算过账的。此次减税的重点是“给制造业等基础行业、给带动就业面最大的中小企业明显减税”,李克强说,这实际上是“放水养鱼”、培育财源。
在前几年“营改增”的过程中,最开始财政是减收的,但后来税基扩大,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352亿元,同比增长了6.2%。今年,该数据预计为19.25万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略有放缓。这种放缓背后,就是政府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过紧日子”。
李克强指出,现在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趋势看,应该给实体经济、给企业让利,让他们在国民收入分配的蛋糕中的比例更大,带动更多就业,增加就业人群收入。
为此,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就要让利,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动,得罪人也要动,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这样财政才更可持续,反过来讲可能就要打问号了。
“我们这样做,不是说在预支未来,恰恰是在培育未来。”李克强说,现在可以说是真金白银已经备好了,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去落实,“决不能让政策打白条,更不允许变换花样乱收费,来冲击减税降费的成效。”
中美经贸磋商还在继续,希望能有成果
去年,中美经贸摩擦备受国内和国际市场关注。2018年12月初,中美两国元首在G20峰会上达成共识后,双方经贸团队已经开展了三轮紧锣密鼓的高级别磋商。从此前发布的公告来看,双方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新华社最新消息显示,昨天(3月14日)上午7点,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进行了第三次通话,双方在文本上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次通话距离上次,只有两天时间。3月12日,新华社消息显示,刘鹤与莱特希泽、姆努钦进行了通话,“双方就文本关键问题进行具体磋商,并确定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对于中美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的走向,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在今天上午举行的记者会上,李克强也重点回应了当前的中美关系。
他表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一直向前,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曲折不断、风云变幻,但是向前走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认为,在曲折中前行、继续前行这个大趋势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
他还指出,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一些矛盾纠纷也经常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段时间以来,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中美经贸摩擦,但是中美双方磋商一直没有停。在去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两国元首达成了重要共识,现在双方的磋商还在继续进行。我们希望磋商能有成果,能够实现互利双赢。我相信,这也是世界的期待。”
李克强强调,中美作为两大经济体,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合作,可以说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人为地把这两大经济体隔开,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合作比对抗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这个原则去推动中美关系,包括经贸关系的发展,这样可以使两国人民从中受惠。”对于矛盾和分歧,李克强认为,中美两国人民是有智慧、有能力来进行化解管控的,去推动符合世界潮流的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并且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于有记者提出“中国政府是否要求自己的企业去监听他国的信息”的问题,李克强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不知道指的是监听政府的还是公民个人的,反正有一条,这样做不符合中国法律,也不是中国行事的方法,现在不会有,将来也决不会有。”
责编: 张霞| 视觉:李盼 |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