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证据链考察:十字路口需谨慎

张斌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19-06-04


“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格局良好。不需要在政策上做大手术。”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撰文指出。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国内经济增长换挡,4月PMI(采购经理人指数)50.1,相比三月小幅回落,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2.9,连续四个月上升。上述数据表明,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

但是在一些高新技术制造业领域,中国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举例。张斌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国在众多制造业领域与世界尖端技术的差距,这并不意味着当前的发展策略不对,也不意味着需要政府插手加快其发展。打个比方,中国的收入水平和综合发展阶段好比是初中三年级水平,制造业发展程度已经到了高中三年级水平。中国的制造业与前沿国家虽然有差距但进步很快,不是社会发展的短板,不需要额外补课。

他指出,政府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政策定位,重在弥补市场失灵。在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才需要政府的支持。加快为土地流转、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流动创造更好的便利条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改进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和管理机制等工作是政府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点内容。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证据链考察:

十字路口需谨慎

文| 张斌

回顾历史,每当中国面临重大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对制造业发展的期望便会更加迫切。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冷静。在十字路口做出选择之前,要认清现状,要回顾制造业发展历程中的沉痛教训和成功经验,要遵循发展规律,才能科学决策,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如何。一个人在决定对自己身体做手术以前,首先要做的是体检。同样的道理,在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决策以前,要对制造业发展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并结合历史和国际经验做出诊断,这是科学决策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客观认识制造业发展状况不能依靠零散的信息,更要避免情绪性观点的干扰甚至误导。媒体有大量中小制造业企业破产,企业外迁的报道;有中国企业在某些重大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点的报道;最近更流行的是中国制造业距离尖端技术有多大差距的报道。这些零散的信息揭示出了一些问题和成绩,但是基于这些零散信息形成的判断往往以偏概全,无法对制造业发展状况情况形成客观和整体性的判断,更不能成为科学决策的基础。

通过解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证据链,能够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形成相对客观和完整的判断。制造业转型升级,必然会涉及到投入、生产和产品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观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证据链。

 

投入环节:研发投入和专利

中国研发投入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魏尚进、谢专和张晓波等专家对包含中国在内的多国研发投入和专利数据进行了跨国比较。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在1991年时仅为0.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10年中的研发投入强度已经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中位数,2012年则一举超过OECD国家的研发强度均值1.9%。2017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达到2.11%,高于许多发达国家水平。除了全社会的总体研发情况,单独看制造业内部的研发投入也是增长十分迅猛。制造业细分的31个子行业在2006-2016年间制造业行业R&D人员投入和经费增速分别达到年均16.0%和26.4%,远远高出了这个期间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和GDP增速。

研发人员快速增长。研发投入除了可以以“资金”投入衡量外,还可以从“人”的投入来看——即研发人员在总人口中占比。1996年时,中国每百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为443人,接近当时巴西水平(420人/百万人),高于印度(153人/百万人),低于俄罗斯(3796人/百万人)。截至2014年中国的研发人员占比已经增加至1113人/百万人。

专利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研发投入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专利则可视为创新活动的成果检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专利申请数从1995年的8万件增长至2017年的350多万件,年均增速接近19%。

从专利构成来看,专利可分为三大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被视为技术含金量最高的一类专利,其在所有授权专利中的占比已经从1995年时的8%增长至2017年的19%,表明中国的专利申请增长不仅有“量”还有“质”。

从专利来源来看,2004年我国授权给国外的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比例超过20%,而在2017年末已经降至6%左右,表明来自国内的自主创新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国的专利申请还在逐步走向世界: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数据,中国企业申请者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授权数已经从1995年的60余件增长至2014年的7200余件,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8%。

 

生产环节:中间品使用、

集中度和高新企业数量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指出专业化和更为细致的分工是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径。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基于多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经验总结道,“工业化期间,中间投入品的变化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观察指标,中间品在生产中的使用增加意味着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产业联系的复杂度都在提升。这种发展趋势是工业化的确定性特征之一。”中间投入品在产出中的占比增加是分工更趋专业化和效率提升的重要标志。

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提升。根据投入产出表可以算出制造业分行业的中间投入品在该行业产出中的占比。结果显示,各细分行业的中间品投入在产出中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在即便在工业化增加值份额持续下降过程中,工业部门中间品投入占比不断提高的势头也未曾改变,表明工业部门的专业程度还在不断加深。加总的制造业中间投入品在总产出的占比从2004年的0.735上升到2014年的0.783。

低效企业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上升。市场竞争意味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企业进入、退出和行业集中度上升的同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也得以优化。中国工业部门行业格局面临“大洗牌”。相较于2010年,2016年一级行业中极高寡占型行业数由6个提高到9个,低集中寡占型行业数由10个上升至15个。相反,竞争型行业数量由 12个锐减到 5 个,低集中度行业数量锐减。采掘、纺织、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出现了大批企业退出的现象。

高新企业数量有更快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2012年以后,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慢,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放慢,但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进一步提高。1997-2007年期间,高级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速14.7%,2012-2017年则达到了22.3%。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和地址勘探业位列增长最快的行业当中。

 

产品环节:出口产品复杂度、出口增加值率

从中国出口产品情况来看,中国的制造业水平远远超出了当前收入阶段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出口是反映国家制造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面镜子。以出口数据考察制造业生产能力有多种指标可供参考,比如:出口复杂度、高新产品出口占比等。根据张斌、王雅琦邹静娴等人的计算,若以出口复杂度来看,中国出口对应的收入水平从2000年时的14643美元提高到了2014年时对应的24014美元。

出口附加值率持续提升。张斌、王雅琦、邹静娴三人基于生产价值链和出口附加值率的计算发现,中国的出口附加值率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69%提升至2014年的84%,其中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出口附加值率分别从56%和85%增长至78%和89%,增幅分别为22和4个百分点。通过对出口附加值率的分解发现,对出口附加值率提高贡献最大的是行业内效应,而不是行业间效应。这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升级路线更多选择进口中间品的替代,而不是出口新的产品。

 

小结:制造业转型升级总体格局良好,

切忌拔苗助长

通过以上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证据链的考察,可见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格局良好。不需要在政策上做大手术。要正确理解中国在众多制造业领域与世界尖端技术的差距,这并不意味着当前的发展策略不对,也不意味着需要政府插手加快其发展。打个比方,中国的收入水平和综合发展阶段好比是初中三年级水平,制造业发展程度已经到了高中三年级水平。中国的制造业与前沿国家虽然有差距但进步很快,不是社会发展的短板,不需要额外补课。

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不能脱离发展阶段拔苗助长,不能脱离开放环境,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环境,也不能脱离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友好发展环境。遵循上述的发展规律,中国制造业发展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中国需要继续保持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友好发展环境。

政府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政策定位,重在弥补市场失灵。在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才需要政府的支持。加快为土地流转、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流动创造更好的便利条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改进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和管理机制等工作是政府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点内容。


责编: 鲁西 | 视觉:李盼 |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