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萧条”启示录

张斌 等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0-09-03

新冠疫情肆虐之中,中国与全球经济遭受挑战,失业率急剧攀升。当前时刻,需要为低收入群体纾困,需要避免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也需要抓住时机推动改革。

在4月25日的CF40季度宏观政策报告论证会“纾困、振兴与改革”上,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宏观政策报告并指出,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给当前的经济局面留下来众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罗斯福各类新政措施可总结为3R:Relief(纾困)——立即采取行动遏制经济状况恶化,Recovery(复兴)——以临时性政策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将经济恢复至正常水平,以及Reform(改革)——制定长期方案,避免再次发生经济萧条。

分析大萧条原因和罗斯福新政,可得以下启示:

保持信贷增长和防止通货紧缩是避免过度萧条的特效药。信贷紧缩会放大需求下行和供给收缩之间的恶性循环,致使经济下行越陷越深;保持合理信贷增长的边界在于通货膨胀率,货币当局最优先考虑的目标是温和的通货膨胀率。

打破财政平衡教条。止住需求下行除了信贷的支持,也需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高需求。

避免国际贸易争端。困难的经济局面会激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抬头,贸易保护政策呼声也会更高。然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不利于出口,还会加速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恶化,破坏整体国际合作应对困难局面的氛围。

纾困要有针对性,避免带来新的市场扭曲。政府工程以及提供的就业机会可能存在扭曲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源浪费的缺点,宜以短期限、临时性的就业计划为主。

政策是一连串试错,重在纠错。

关注对特权的制衡。制衡性的理念能够对缓解社会冲突和促进经济结构平衡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节选自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2020年第一季度宏观政策报告《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报告执笔人为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CF40项目研究员朱鹤,CF40青年研究员张佳佳、钟益。


插播一个预告!

4月30日(周四)20:00,浦山讲坛第13期
,我们邀请了伯克利教授、《镜厅》作者巴里·埃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CF40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带来“纾困与复苏:从大萧条说起”线上讲座。

作为当今国际学术界极富影响力的著名经济学家,巴里·埃森格林在著作《镜厅》中横跨1933至2008,纵览决策机制与市场表现,深入探究了经济衰退与金融危机的根源。

此次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再次冲击经济金融市场,巴里·埃森格林又将如何解读?四位嘉宾将会产生哪些思想碰撞?敬请关注!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文 | 张斌 等


“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圣杯”不只是溢美之词。

病毒传播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伤害,如果某项研究理解了广义的病毒传播的机理并且找到了大幅降低病毒伤害的方法,那么它戴上“医学研究圣杯”的帽子应该是当之无愧。

失业和破产也像病毒一样,会从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一个部门传播到另一个部门,应对不当会造成经济大萧条。

大萧条的相关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经济运行会发生大萧条,总结了教训,为避免再次出现大萧条开出了药方。

大萧条的相关研究结论平时在论文和教科书上看起来平平无奇,将其放在更具体的场景下,才能了解这些研究的价值。大萧条期间错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选择加剧了经济伤害,百业凋敝,一边是全国很多的家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另一边是限制粮食生产和把棉花销毁在田地。

大萧条的研究以及后来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认识,在这些认识的帮助下,即便我们后来面临与大萧条前夜相似的负面冲击,也不必付出当初大萧条那样不必要的巨大代价。

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后,美国经济结束了大萧条并且开始持续的经济复苏。罗斯福新政当中有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的内容,但更重要的内容在于“规模宏大的社会实验”。罗斯福新政和后来对政策的纠正是一连串的试错,它重塑了美国的政府职能,强化了民主社会主义,其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是一段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对于后世如何避免大萧条、如何纾困、如何振兴经济、如何推进改革的借鉴价值有着持久的生命力。

“惊人的愚蠢”——大萧条

◆ 大萧条从1929中期到1933初历时四年,经济持续四年衰退。工业产出下降37%,价格下降33%,实际GNP下降30%,名义GDP下降一半以上。1/4的劳动者失业,失业人数高达1150万人,1932年夏天超过半数的美国工人无法全职工作,劳动时间和报酬只有全职工作的59%。

不仅是低收入群体难以度日,大量的中产阶级也过不下去,食不果腹。有轨电车上每天都有人晕倒,送到诊所以后多数都是因为饿晕。

◆ 大萧条之前的上世纪20年代是美国经济最好的时代。美国经济增速连续多年超过5%,这是美国经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

大量的汽油拖拉机进入农场。电报、电话、收音机、留声机、电冰箱、汽车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美国汽车产量在20年代翻了一倍。截至20年代末年,全美有1.23亿人口,汽车数量达到2300万辆。

20年代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大繁荣时代,修建摩天大楼成为时尚,这十年修建的摩天大楼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克莱斯勒大厦即是那个时代的标志建筑。

◆ 乐观的预期再加上投机盛行,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自然而生。纽约、芝加哥等众多大城市的房价大幅上涨,佛罗里达州的房屋价值也大幅上涨,各种支持房地产投资的金融工具被广泛应用,1929年城市房地产抵押贷款余额为279亿美元,占当年国民收入的32%。

1928年美国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和票据为471亿美元,是1920年的1.8倍;非联邦公开证券为336亿美元,是1920年的2.8倍。著名的投机分子庞兹即是那个时代佛罗里达众多房地产投机分子中的一员。

宽松的货币条件进一步放大了泡沫。欧洲的政治家和银行家对20年代初一度放弃金本位后的通胀肆虐记忆犹新,美国也是当时金本位的捍卫者。他们相信金本位下货币的稳定价值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关键保障。

英国的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德国和法国央行要把英镑资产兑换为黄金,英国黄金外流,维持英镑与黄金的比价愈发力不从心。美、英、德、法央行行长之间协调的结果是美联储1927年降息,目的是减少英镑的压力,支持金本位。这样做也支持了股市上涨。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928年初的17.1一路上升到1929年8月份的31.7,一年多的时间累计涨幅85%。

◆ 美联储加息后股市泡沫开始破灭,紧接着是商品价格暴跌。美联储对不断上升的股票价格早有担心。美联储先是限制其会员银行发放贷款给股票经纪商和经销商,即所谓的“直接压力”政策,但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体系很快就补上了这个缺口,1928年一季度非银行渠道提供了近一半的经纪商资金需求。

1929年美联储放弃了直接压力政策,转向提高利率,此后不久,股票市场开始自由落体式的下滑。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929年8月份的高点31.7持续下降到1932年5月的4.5。

一战之后的农业生产大幅扩张,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在上世纪20年代一直低迷。股市下跌以后,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更是雪上加霜。

查尔斯.金德伯格认为农矿产品的价格下降是通货紧缩传播的主要渠道,价格下降从股价到农矿产品,再到进口商品价格。1930年6月相较1929年底批发价格下降了7%。

◆ 泡沫破灭后,巨大的经济结构失衡也露出水面。生产率快速进步带来众多新部门的同时,也会破坏很多传统部门。就像动物蜕皮一样,大规模破旧立新让经济结构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

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同时也大幅压低了农产品价格。大量的中小农场破产,大量农民失去工作。

工业部门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替代劳动的技术进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消灭了大量就业机会。

上世纪20年代收入分配恶化程度也达到了大萧条之前的最高峰,1928年美国最富1%家庭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近1/4,而这一比例在1918年约为15%,最富10%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1928年接近50%。

泡沫把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支出结构失衡等等这些矛盾一起掩盖了,一旦泡沫破灭,失衡问题露出水面,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面临巨大压力。

◆ 银行破产接踵而至,对经济的伤害加剧。泡沫破灭和经济下行环境下,银行破产在所难免。

1930年位于田纳西州的考德威尔家族下的银行大量破产,合众银行(Bank of United States)等银行的破产也增加了储户对其他银行的担心,银行挤兑风险上升。幸运的是,负责监管田纳西金融体系的亚特兰大联储银行有丰富的应对金融危机经验,考德威尔家族下的银行破产并没有大面积扩散。

纽约联储没有出手救助合众银行,但是给其他纽约的银行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防止了恐慌性挤兑和流动性危机。1930年的银行业危机并不严重。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大萧条主要传播机制是银行恐慌。大萧条里面有三次银行危机,银行倒闭增加了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的需求,增加了公众对现金的需求,影响了信贷和消费开支。

伯南克认为银行破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信贷收缩。银行破产就不能提供贷款,没有破产的银行更倾向于提供高流动性贷款。企业贷款成本上升,高涨的信贷成本对家族公司和小公司的伤害远大于对大公司的伤害。

◆ 即便是有了泡沫破灭,有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大萧条研究的经济学者并不认为经济要为此付出百业凋敝、1/4的劳动者失去工作的代价。

资产泡沫破灭、价格下跌、银行破产、结构矛盾这些问题并不鲜见,出现大萧条更主要是因为错误的政策应对。一场大的病毒传播开始了,大萧条期间采取的应对办法不仅没有控制传播,反而是加剧了传播。

凯恩斯认为大萧条期间的应对政策是惊人的愚蠢,后来的大萧条研究学者指出大萧条主要来自过度的信贷紧缩。

◆ 货币政策加剧了经济萧条。美联储认识到了银行挤兑带来的恶性传染效应,采取了有效的流动性支持措施和其他方法防止银行过度破产。

货币政策的主要失误在于选择了不合实际的金本位政策目标和真实票据理论(Real Bill Doctrine)。为了维护金本位,先有降低利率刺激泡沫,后有提升利率恶化信贷。1928和1929年美联储开始紧缩货币政策,他们相信可以抑制流向华尔街的信贷而不会伤害实体经济。

1931年货币危机冲击了欧洲国家,英国放弃金本位,德国保持马克价格但是限制外汇交易,事实上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的时候市场预期美元也会贬值,美联储选择坚守美元相对黄金的币值,提高了利率,这进一步加速货币供应下降,恶化了信贷。

1931年货币供应量增加额降低到大萧条期间最低水平。1932年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增加货币供应,但是联邦储备银行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限制了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法国和英国担心美元贬值开始大规模提取美元头寸,纽约联储告急,芝加哥联储拒绝帮忙,公开市场业务因为缺乏资金也被放弃。

真实票据理论是上世纪20年代以前流行的货币理论,在当时的美联储获得高度认同。真实票据理论认为货币发行应该与实际经济活动相一致。经济扩张需要资金做生意的时候银行应该提供信贷,经济收缩不需要资金的时候银行就没有理由出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只能“拉绳子”不能“推绳子”。

按照这个理论,当经济收缩的时候,唯一可以依赖的力量是市场的自发调节,用当时费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乔治·诺里斯的话来说就是“减少产量,减少存货,逐渐减少消费信贷,结算证券和贷款,勒紧腰带增加储蓄”。这样的理论支持下,不难理解美联储在大萧条期间的紧缩政策作为。

◆ 贸易保护政策对经济萧条推波助澜。1930年6月胡佛总统批准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可征税的进口品税率从38%提高到45%。这个政策的初衷是降低进口商品的竞争力,让美国消费者更多消费国内商品。

贸易保护式政策带来了贸易伙伴的报复措施,对美国的出口不利。很多经济学家具体测算了这个法案对出口、投资和GDP的影响,结论是影响并不大。

彼得·特明指出,美国1929年出口占GNP的7%,接下来两年出口下降相当于1929年GNP的1.5%,考虑到这些年份里面世界需求普遍下降,出口下降不能都归结于关税上升。考虑到所有的乘数效应,出口下降还是无法解释大萧条。

贸易保护政策带来的破坏不止于此,它还破坏了当时的全球资金流动格局。美国是净债权国,如果美国进口更少,那么其他国家就更难以获得美元还债,这把美国的债权人和其他国家债务人都推到了更艰难的局面。

埃森格林认为,贸易保护政策的不利影响最主要不是由此带来的出口或者投资下降,而是破坏了当时的国际合作氛围,刺激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情绪”。

◆ 财政政策无所作为。胡佛总统坚守传统价值观,他反对救济,宣称志愿组织和社区精神从未从美国民众身上消失,没有必要着急特别应对失业问题。

他认为如果联邦政府直接向公民提供援助,美国民众就有“落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圈套”的风险。他更情愿削减政府支出,以便向全国和世界展示预算平衡。

他反对扩大联邦工程的立法。胡佛总统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世界靠语言生存。他是美国企业拉拉队长,呼吁通过企业合作才能走出经济困难,并且坚持企业在低迷时期也要扩大生产。他呼吁地方政府加快道路建设,并且相信地方财政蕴藏着足以支持快速扩张性政策行动的丰裕储备。

他采取严格措施落实反移民法案,宣称为了缓解就业形势,把将近十万本来已经被接纳进入美国的外国人挡在国门之外。胡佛总统对劳工统计对于失业率界定概念和测算的失业率糟糕数据表示不满,他勒令劳工局局长退休,“请别把这种情况成为失业,词用得不对”。

“一连串的试错”:罗斯福新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并实施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New Deal),新政本身也没有整体计划和实施的蓝图,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一连串试错过程。

通常总结罗斯福各类新政措施为3R,即Relief(纾困)——立即采取行动遏制经济状况恶化,Recovery(复兴)——以临时性政策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将经济恢复至正常水平,以及Reform(改革)——制定长期方案,避免再次发生经济萧条。

表1为罗斯福新政主要政策按照3R原则进行的具体分类。

表1 罗斯福新政3R具体政策



改变经济发展方向需要戏剧性的、极其清晰可见的政策变化信号。政策信号要能被广泛理解,不能轻易由旧的政策制定者发出。这些罗斯福新政都做到了。罗斯福新政在大萧条期间帮助了困难群体,稳定了经济增长,并给后来的制度建设留下了大量遗产。

与前任胡佛总统相比,罗斯福不再强调过去的教条,而是根据现实需要制定政策。新政强调恢复银行发挥正常功能,重新修订了美元对黄金价值,想方设法救济困难群体,这些措施对经济走出大萧条起到了作用,但也不乏争议。

新政毫不掩饰地动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以《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和《农业调整法案》为代表的两项方案的主要目的都是限制生产,提高产品价格,这些方案后来都被最高法院判定违宪,但是对保护劳动权益和农产品价格调控的做法被其它方式继承了下来。

1933-1937年期间,失业率从1933年的37.6%下降至1937年的21.5%,实际GNP(以1929年为基准)从683.37亿美元增长至1039.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2%。1938年经济有所回落,实际GNP同比增速为-7.0%,1939年又恢复到1937年水平。

1938-1939年失业率为27.9%和25.2%,有批评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期间一直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军工产业兴起,美国经济才实现了充分就业(1941年失业率才降低至14.4%,直到1942-1943年期间(失业率分别为6.8%和2.7%),美国的失业率才回落到了1929年的水平)。

图1 1928-1941年失业率(Non-farm emplyee)

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美国国家统计局。

图2 1929-1941年实际GNP增长率(以1929年为基期)

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美国国家统计局。

制度改革方面,扩大了联邦政府的职责范围,重塑了政府与市场以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就是很好的尝试,但最终没有实现在全国进行推广。

新政强调帮助工人、少数族裔和黑人,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系列立法建立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体系,同时也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士提供救济和基本保障,初步构建了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步入福利国家行列。

在环境保护方面,一方面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案》《水土保持和国内分配法》等法案,通过为农户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休耕,另一方面也通过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公共工程建设保护了环境。

具体来看3R政策的措施与争议:

(一)纾困(Relief)

金融的整顿。1933年3月-6月,接连宣布的“银行假日”和《紧急银行法》,以及1993年《银行法》,阻止了市场恐慌,恢复了公众对于银行和证券交易的信心,终结了银行挤兑,使黄金逐渐回流银行体系,暴跌的股市得以恢复,稳定了金融体系。总统被赋予管制信贷、货币黄金、白银和外汇交易方面的紧急处理权力,美元对黄金大幅贬值。

确立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的政府直接救助模式。

直接救助,1933年5月创建联邦资金救援署(FERA),从复兴金融公司划拨5亿美元对各州划款进行救助。从1933年至1941年,各类直接救助金额达94.97亿美元,约占同期间GDP的12%,包括对老年人、儿童、盲人、农业的补贴、一般救济以及联邦资金救援署(FERA)的一些特殊项目。

以工代赈,1933年罗斯福上任第二个月就设立了平民保育团(CCC),为18-25周岁的男子提供临时性工作,工作时间最初为6个月后提高至2年,期间也通过提供培训为该年龄段普遍不是熟练工的青年提高工作技能。工作内容主要为修筑公路、防水治虫等农业和公共类项目,这也是后期调查中普遍评价较好的项目。

1933年5月成立土木工程署(CWA),约为400万失业者提供临时性工作,工作内容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公共场所建设等。Fishback et al.(2005)估算,救济支出每增加1美元,能够提高约83美分的收入。

(二)复兴(Recovery)

为了达到刺激消费需求、恢复经济至正常水平的目的,罗斯福政府立法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案》(AAA)、《国家工业复兴法案》(NIRA),成立了公共工程管理局(PWA)、公共事业振兴署(WPA)以及田纳西河谷管理局(TVA)等机构。复兴政策的具体做法和效果存在争议较大。

◆ 《农业调整法案》。该法案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主要内容是限制农产品产量,给予自愿减少生产面积的农民补贴,补贴资金来源于向食品加工商征税;对撂荒土地予以赔偿;由于法案颁布时,农户已经种植了大量棉花,政府和棉花种植者签订合同要求他们毁坏已经耕种好的部分作物。该法案1936年1月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因联邦政府非法干预地方各州内部事务违宪而撤销。

后来研究表明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因为该法案而得到提高。例如,Fishback et al.(2005)8研究发现,《农业调整法案》对零售销售和收入几乎没有或者完全没有积极影响,甚至已经产生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该法案改变了土地所有者的动机,最终使得农场主得到了大部分补贴,但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反而下降了。

《农业调整法案》虽然被废除,但是保护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的初衷保留了下来。1938年出台了替代法案,建立了农产品平仓制度,通过新修建很多粮食仓库防旱灾,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存粮来影响价格,该法案还要求对特殊农作物进行支持,并提供农产品播种面积分配值和消费配额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 《国家工业复兴法案》。该法案目的是提高工业部门的收入和就业,主要内容是调整劳资关系,减少劳动时间,支持工资上涨。从提高工资和物价水平角度看该法案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总体效果不如人意。工资的上升并没有推动就业上升,过高的真实工资减少了而不是扩大了就业机会。

该法案1935年因被最高法院判定违宪而废除。尽管如此,该法案对后来的美国劳资关系和工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国家工业复兴法案》被废除以后不久,国会通过了参议员瓦格纳提出的《国家劳动关系法》,通过立法保护工人的做法取得了广泛认可。该法案没有再像全国复兴总署那种建立在国家中心主义基础上、具有制定行业守则权利的行政机构,而是引入了力量制衡的理念。

缺乏对企业管理层的制衡在当时被认为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此后美国工会急剧扩大,1930年不到10%的制造业工人是工会会员,1940年1/3的制造业工人成为工会会员。同一时期采矿业工人成为工会会员的比例也从20%上升到75%。

罗斯福总统不仅强调劳动者对企业家的力量制衡,也强调消费者对企业家的力量制衡。他倡导成立消费咨询委员会,以代表广大消费者利益。

◆ 公共事业振兴署。公共事业振兴署(WPA)是以工代赈最重要的机构。不同于纾困(Relief)中提供短期、临时性工作的平民保育团(CCC)和土木工程署(CWA),公共事业振兴署是通过公共工程提供长期限的工作。

WPA计划花费约110亿美元,修筑了上千座机场、上万个运动场、800多家校舍和医院。

尽管在制定政策时,为了避免对私人部门的影响,WPA避免选择与私人部门竞争的项目,工资也低于私人部门。但仍有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限的以工代赈计划会带来劳动力市场扭曲,使得私人部门雇工更困难。

Neumann et al.(2010)使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主要城市每月救济、私人部门就业和私人部门收入的面板数据,通过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来研究罗斯福新政期间救济支出和当地私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的进行救济,虽然能够提高私人部门的收入(顶峰时期,WPA冲击将私人收入从平均水平提高了0.2%以上。将36个月期间平均值的偏差加起来,累积效应为5.7%。),但同时会导致私人部门就业下降(WPA冲击使得冲击后的36个月里,累积减少私人雇佣的工作月数的4.9%)。

可能的原因是,WPA计划给出了“安全工资”的概念,尽管WPA计划的工资低于私人部门,但在就业环境不稳定,失业率如此高的情况下,工人更愿意选择尽管收入较低但更稳定的工作。

以工代赈不仅使得私人部门雇佣更加困难,而且对私人部门就业的负面冲击又会让政府继续增加以工代赈的支出,进入恶性循环。

Kaplow(1989)阐明了政府救济可能会挤出私人部门保险的可能性,其认为政府救济措施会扭曲个人的保险决策和行为,因为个人只会考虑自己没有得到补偿的风险。在考虑到有政府救济的情况下,个人仅会对自身面临的除可能得到政府救济的全部损失进行投保。

◆ 田纳西河流域工程。田纳西河流域工程探索和开创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虽然在环境治理(防止了河水侵蚀300万英亩农田)和提高流域居民平均收入上是成功的,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在美国其他地区得到推广。

表2 1933-1941年国家救济及以工代赈计划工资支出(单位:千美元)


数据来源: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2,pp.428-429。

注:1、直接救助包括的项目包括:包括对老年人、儿童、盲人、农业补贴、一般救济以及联邦资金救援署(FERA)的一些特殊项目。

2、以工代赈计划数据为估计的工人工资金额,不包括材料、设备和其他开展以工代赈计划所需费用以及管理人员工资。

3、国家青年管理局(NYA)于1935年6月成立,其1935-1939年间作为公共事业振兴署(WPA)项目计划的一部分。1939年划至联邦安全局(Federal Security Agency),于1943年解散。

(三)改革(Reform)

1933年《银行法》确定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原则。出台这项规定是担心银行用公众存款购买股票会带来过度投资,并且银行持有公司的股票可能会影响其贷款决策。但是反对者认为,银行分业经营会影响其应对风险的能力。

此外,大萧条前许多州法律禁止银行设立分支机构,而1933年《银行法》还允许银行设立分支机构。

有研究认为美国许多州立法禁止银行建立分支机构削弱了银行抵御危机的能力,分支机构可避免银行与某些集中的地区和行业高度相关,加拿大的银行正是凭借大量的分支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大部分幸存。

《银行法》还提出了存款保险制度,相关的机构于1933年正式成立。

通过修订《银行法》、《证券交易法》等法律,建立了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内的一批金融监管机构,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

通过立法建立了初步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美国进入福利国家行列。建立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还限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对于最低工资的批评较多,有观点认为最低工资使得缺少技能和工作不熟练的青年人就业机会减少。

出于平衡财政的考虑,罗斯福政府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资金部分源自于对个人和企业的征税,也有批评者认为1937年企业开始缴纳的税收部分可能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了经济的恢复。

启示

中国和全球经济正处于新冠疫情肆虐当中,经济活动大幅停摆,失业率急剧攀升。需要避免经济陷入严重衰退,需要为低收入群体纾困,也需要抓住时机推动改革。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给当前的经济局面留下来众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保持信贷增长和防止通货紧缩是避免过度萧条的特效药

金融体系是繁荣的放大器,也是衰退的放大器。大萧条的研究学者普遍认同,信贷过度紧缩带来了大萧条,信贷恢复以后大萧条也随之消失,依靠经济自身恢复力量走不出大萧条。

经济下行有多方面的原因,泡沫破灭、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失衡、意外灾害发生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大萧条。

信贷的作用至关重要,经济下行往往会引起信贷紧缩,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信贷紧缩会放大需求下行和供给收缩之间的恶性循环,经济下行越陷越深。

保持合理信贷增长的边界在于通货膨胀率,货币当局最优先考虑的目标是温和的通货膨胀率,这是供求大致平衡的标志,也是经济发挥自身恢复力量的保障。

防范金融投机和资产价格泡沫,维持金本位或者汇率稳定往往是货币当局难以抵挡的诱惑,但是在通缩面前,其他货币政策目标应该让位。

防范金融投机和资产价格泡沫应该更多依靠宏观审慎政策,而不是绑架货币政策。

经济低迷时期,货币政策只能拉绳子不能推绳子的说法很流行,这只能说明单独依靠货币政策不足以让经济尽快摆脱低迷,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应该放松,也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放松对防止经济萧条没有作用。

打破财政平衡教条

大萧条是需求下行和供给收缩之间的恶性循环,打破恶性循环需要止住需求下行,需求下行的背景下扩张供给只会让通缩更加严重且难以增加收入。

止住需求下行除了信贷的支持,也需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高需求。

胡佛和罗斯福总统在财政问题上都有失误。胡佛总统任期内在大萧条期间保持财政预算平衡,1930年美国财政还实现了0.7%的盈余,对提振市场需求丝毫没有帮助。

罗斯福总统新政期间,财政支出在1933-1936年期间明显扩张,从46亿美元上升到82亿美元,财政赤字/GDP上升到5%左右,对恢复需求起到了帮助。

然而罗斯福总统同样犯下了过于看重财政预算平衡的错误,1937年的财政支出下降到76亿美元,1938年进一步下降到68亿美元,这是解释1938年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重要原因。

1939年罗斯福政府再次重新启动政府投资,财政支出扩张至91亿美元,美国经济走出衰退。

避免国际贸易争端

破产和失业不仅是在国内传染,也会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另一个国家。困难的经济局面会激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抬头,贸易保护政策呼声也会更高。

贸易保护政策看似保护了进口替代部门的利益,实则代价更大。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不利于出口,还会加速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恶化,破坏整体国际合作应对困难局面的氛围。

纾困要有针对性,避免带来新的市场扭曲

针对不同类型群体,要采取不同纾困策略。对不具备工作能力的老弱群体以及特定人群需要提供直接发钱的救济。对中青年失业群体更重要的是提供工作机会,尤其是通过公共项目建设提供的就业机会。比如平民保育团提供短期限和临时性工作,不仅为特定的失业青年提供了工作,还为其提供培训增强了工作能力。

WPA计划为包括刚毕业的高中生与大学生以及失业的艺术家等提供长期工作,缓解了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与衰退时期难以找到工作的艺术家等特定群体就业问题,建设完成了许多重要基础设施、也留下了许多艺术作品。

政府工程以及提供的就业机会可能存在扭曲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源浪费的缺点,宜以短期限、临时性的就业计划为主。

对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的部门提供融资。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住宅贷款法案》和《农业调整法案》,分别成立了置业贷款公司和农场信贷联合会,为由于收入下降而面临住房和农场被收回的个人和农场主提供融资,《住宅贷款法案》还允许房主在非常时期可以延期还本付息。

政策是一连串试错,重在纠错

国家之手干预经济的时候,政策设计考虑不周再自然不过。

新政期间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案》有明显的重大缺陷,后被废除。全国复兴总署的价格管制措施也被批评是对大企业量身定做,小企业受到更残酷的压迫,后来调查发现全国复兴总署参与管制的行业当中有7个存在垄断行为,总署负责人约翰逊引咎辞职。以工代赈等一些纾困措施也存在扭曲劳动力市场的瑕疵。

这些法案和政策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出台,刚出台的时候可能因为政治和情绪绑架政策设计考虑不周,也可能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利大于弊但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就弊大于利,及时对政策调整和纠错至关重要。

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很多政策虽然被废除,但是经过调整后的新政政策留下了很多遗产,新政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都有了很大变化,民主社会主义在后来有了持续发展。

关注对特权的制衡

罗斯福总统出生于当时美国社会的特权和精英阶层,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与美国平民阶层少有接触。罗斯福个人则一直在站在特权和精英阶层对立面,罗斯福新政各种政策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对特权的制衡。

他发明了一种由政府创造制衡性的力量和方法,并称相关的理念为“确立准绳”。罗斯福力图在政府不进行直接干预的情况下,确定一种人为的协调机制,激发市场参与主体的活力,让市场更加公平地运转。

他支持劳工对企业家的制衡,支持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制衡,支持西部南部发展对东北部形成制衡,支持低收入、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

要让制衡性力量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让参与者自身实现可以独立地发出代表自己利益的声音,西部和南部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才能具有话语权,工人和消费者需要组织起来成为具有抗衡企业家和生产者的力量,而这有赖于国家为工人和消费者提供失业、养老等可能面临的各种收入损失的社会保障。

这些制衡性的理念对于缓解社会冲突和促进经济结构平衡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为2020年第一季度宏观政策报告(下),昨日发布的报告(上)通过分析疫情对于居民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不同影响,阐述了疫情冲击给经济运行带来的三个窟窿以及针对性的应对之策。全文请戳➡️透视疫情冲击:一季度企业与居民资产负债表为何背离?


责编:宥朗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