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周末重磅发声:部分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严查乱加杠杆,警示不良贷款大幅反弹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影响,银行业保险业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7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介绍了当前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不良资产防范化解措施、银行业资本和拨备情况等。对于金融行业接下来如何服务实体经济,也做了重点介绍。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出其中的要点如下:
1、当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整体运行稳健,风险可控。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潜在风险依然较大,要保持清醒,冷静研判,未雨绸缪。
2、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加大。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会陆续呈现和上升。
3、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问题较为严重。有的银行、保险或信托公司,存在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机制失效,资产负债基础原本就比较脆弱,资产质量在疫情冲击下加速劣变,风险不断积累。
4、部分市场乱象有所反弹。一些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有的以新形式新面目企图卷土重来。企业、住户等部门杠杆率上升。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资产泡沫。
5、坚持内源和外源相结合的方式补充资本。鼓励银行增加利润留存,做实资本积累。支持银行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资本工具。
6、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之际,银行业利润保持一定增长主要是由于现行会计和统计制度造成的时滞影响及生息资产大幅增长。实际风险尚未全面反映。
7、当前的一项重点是要配合省级政府制定发行专项债券补充银行资本的实施方案,通过夯实资本提高中小银行风险抵御和信贷投放能力。
8、督促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深入开展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依法严厉打击资金空转和违规套利行为。当前特别要强化资金流向监管,规范跨市场资金往来和业务合作,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
整体稳健,市场乱象有所反弹
银行保险机构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具体来看:
截至6月末,我国银行业境内总资产301.5万亿元,同比增长9.8%。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不良贷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8.1%,比年初下降4个百分点。
保险资产总额21.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7%,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4.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33.6%,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4%。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整体运行稳健,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但也必须看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潜在风险依然较大,要保持清醒,冷静研判,未雨绸缪。面临的突出风险与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加大。今年初以来账面不良贷款余额虽然增加不明显,但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反映有一定时滞,加之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等,违约风险暂时被延缓暴露,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会陆续呈现和上升。
第二,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问题较为严重。有的银行、保险或信托公司,存在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机制失效,资产负债基础原本就比较脆弱,资产质量在疫情冲击下加速劣变,风险不断积累。
第三,部分市场乱象有所反弹。一些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有的以新形式新面目企图卷土重来。企业、住户等部门杠杆率上升。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资产泡沫。
第四,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如2020年1月起开始被逐步揭露的武汉金凰假黄金事件,牵涉多家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外,也暴露出一些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形同虚设,需引起高度重视。
不良贷款并未充分暴露
存在较大上升压力
受疫情冲击影响,实体经济运行遇到一定困难,金融资产劣变风险加大,银行业保险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目前国内经济运行边际改善,但还未回归正常水平。境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衰退。一些受疫情影响较重的行业和企业经营压力巨大,还款能力下降。截至6月末,各机构报告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总体较年初有所上升。
针对不良“双升”,银保监会表示,虽然采取了临时延期还本付息、借新还旧、展期、修改贷款合同等对冲政策措施,但经营不善的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今后仍然存在较大违约风险。一些银行、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愿主动暴露不良,有的甚至故意粉饰和隐瞒。总的来说,当前不良贷款并未充分暴露,存在较大上升压力。
为应对不良贷款可能大幅反弹,银保监会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一要进一步做实资产分类。严格区分受疫情影响出现困难的企业和本身经营风险较高的企业,对于后者,严格按规定确定资产分类,符合不良标准的必须划为不良,实质承担信用风险的其他表内外资产也应执行分类标准。
二要继续加大处置力度。今年不良资产处置金额要在去年基础上合理增加,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的资源必须全部用于处置不良。
三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综合使用核销、清收、批量转让、债转股等手段,做到应核尽核,应处尽处。试点开展不良资产批量处置,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加快制定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方案
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在银行补充资本、动态调整拨备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的举措,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安排拨备、资本等经营要素,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能力。
在拨备计提方面,严格遵循审慎原则。要求准确区分风险成因,全面反映风险底数,按规定及时提足拨备。
坚持内源和外源相结合的方式补充资本。鼓励银行增加利润留存,做实资本积累。支持银行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资本工具。
对少数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进行资本补充的机构,积极推动依法依规筹措政府性资金支持。尽快落实省级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最新政策,并把补充资本和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
银保监会表示,当前银行业资本和拨备整体比较充足,但分布不均衡。一些机构,特别是部分中小机构资本、拨备水平较低,资金不实,且补充资本能力有限,渠道不多。银保监会将进一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拨备计提,充实资本实力,实现稳健经营。当前的一项重点是要配合省级政府制定发行专项债券补充银行资本的实施方案,通过夯实资本提高中小银行风险抵御和信贷投放能力。
银行业上半年利润未全面反映风险
今年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速为-6.8%,但银行利润实现6%的正增长。银保监会表示,在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之际,银行业利润保持一定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是由于现行财务会计和统计制度造成的时滞影响。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原理,潜在风险贷款利息收入仍在利润核算中全额计入,而实际风险尚未全面反映。
其次,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生息资产大幅增长的结果。为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银行业生息资产特别是信贷投放同比大幅增加。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生息资产增长17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规模大幅增加带来账面利息和利润也相应增长。
第三,一些机构拨备不达标,即便按照现阶段拨备覆盖率最低标准100%测算,银行机构仍有缺口合计超过3500亿元。若均摊到全年补足拨备缺口,这些机构利润增速将大幅降低,有的甚至为负。
银保监会表示,将督促银行保持利润合理增长,做实利润、用好利润。
一要更大力度让利实体经济。千方百计降低企业,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金融系统全年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元。
二要及时填补拨备缺口,全面覆盖风险损失。拨备不达标的银行要制定计划,尽早达标。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各银行要根据客户真实风险水平,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法评估潜在风险,并据此计提拨备。
三要切实补充资本。适当降低分红,不增加奖金,把有限的利润更多用于资本补充,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将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当前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方面,银保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从总量和结构同时入手,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扎实做好“六稳”“六保”金融服务,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一是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保险行业赔款和给付支出超过5200亿元。
二是强化疫情防控领域金融服务。积极满足卫生防疫、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为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6月末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5%,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同比增长11%。
三是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通过展期、续贷等方式对超过1.8万亿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推动健全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
四是加大薄弱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最近统计显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超13万亿元,同比增速27.6%,平均利率6.03%,较去年全年平均利率降低0.67个百分点。
五是积极服务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6月末贷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加1.7万亿元和2.2万亿元。外贸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增强,上半年中国出口信保公司支持出口承保2699亿美元。
开展乱象整治“回头看”
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
银保监会将继续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工作,抓好政策落地落实落细。
值得注意的是,银保监会将督促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深入开展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依法严厉打击资金空转和违规套利行为。当前特别要强化资金流向监管,规范跨市场资金往来和业务合作,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防止催生资产泡沫,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中最需要的领域和环节。
此外,还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推挤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发展。
一是全力打通恢复经济循环。继续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势头,研究实施中小企业“低成本无担保”应急贷款和大中型企业应急融资安排,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
二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大重点行业、普惠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扩大最终消费需求。
三是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优化完善保险产品,特别是灾害保险、公共卫生保险、健康保险等,加快理赔速度,提高理赔效率,使企业及时获得保险赔付,尽快复工复产。
四是持续提升宏观政策协同效应。强化财政、金融、就业、产业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实现多层级政策相互支持,更好服务各类市场主体。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本文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