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厄尔尼诺”强化极端高温现象,全球做好准备了吗?| 金融小百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金融评论 Author 小新

近几周来,热浪持续席卷北半球,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都遭遇了持续性高温天气。今年早些时候,世界气象组织(WMO)便已警告,2023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正在增加。7月4日,WMO正式宣布,厄尔尼诺现象时隔七年再次在热带太平洋出现,预计强度为中等。据WMO预测,厄尔尼诺现象有高达90%的可能性在2023年下半年继续存在,并在2024年达到最严重的状态。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会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和经济活动?厄尔尼诺现象是全球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吗?面对全球气侯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频发,我们该怎么做?本期金融小百科,我们将一起探讨上述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意为“圣婴”,它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现象。它平均每2-7年发生一次,每次通常持续9-12个月。
与之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拉尼娜”(La Nina),意为“小女孩”,它指的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
也许大家还对去年的高温天气记忆犹新,但不得不说,当时还是在“拉尼娜”的控制之下。由此可以预见,今明两年的气温将会有多高。
图源:中国气象网
历史上最早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记录大约来自于公元前600年的印度。进入近现代,人们用更科学的方法研究厄尔尼诺现象。但实际上,由于各国地域差异以及厄尔尼诺气候影响的复杂性,对于如何衡量厄尔尼诺强度这一看似基本的问题,国内外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际上较为统一的判断标准是,通过监测数据,每月计算最近三个月该区域的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值的平均数,如果连续五个月都超过+0. 5°C,就算作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这种度量标准被称为海洋尼诺指数(ONI)

据中国气象局报道,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4次厄尔尼诺事件,有的持续半年,有的则持续长达一至两年。其中有3次达到超强厄尔尼诺级别,分别是1982/1983年、1997/1998年以及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从而影响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它还会引发极端天气,如洪水、干旱、暴雨,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活动。
1998年我国发生的长江全流域的大洪水正是厄尔尼诺在“作祟”。从长远来看,气温升高还会加速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2022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厄尔尼诺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构成了重大挑战。当前,世界经济正努力从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复苏,近七年来首次厄尔尼诺现象的到来或让脆弱的全球经济进一步受损。

首先,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非燃料大宗商品减产,如糖、棕榈油、粮食、棉花等,从而刺激价格上行,影响通胀数据。

以食糖为例,据FactSet数据,年初至今,用于碳酸饮料和加工食品的食糖的全球基准价格已飙升30%以上,达到11年来的最高水平。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无疑将刺激通胀上行,然而当下,全球主要央行仍致力于打压通胀。

目前,供需因素对通胀的拉动作用本已有消退迹象,美国和欧元区通胀主要受工资增长和服务业扩张这两个核心因素的控制而居高不下,如果厄尔尼诺令新一轮食品通胀卷土重来,欧美央行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货币政策,从而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如果央行为对抗通胀而采取过度措施,世界经济滑向衰退的几率大增。

其次,厄尔尼诺考验着一国电力系统承载力高温将显著提升电网峰值负荷水平和波动程度,对电力系统的发电总量和灵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我国来说,从供给端来看,厄尔尼诺事件主要影响的是水力发电。专家预计,云南水力发电将在厄尔尼诺带来额外降水的情况下环比快速恢复,相比之下,四川水力发电则环比改善较慢。

从需求端来看,厄尔尼诺事件的升温效应会显著抬升用电需求。据南方电网预测,2023年统调最高负荷需求将突破2.46亿千瓦,同比增长10.6%。中电联预测显示,2023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有望达13.7亿千瓦左右,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左右。若出现长时段大范围极端气候,则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

去年夏天,因电力供应紧张,像苹果和特斯拉这样的制造业巨头的电力供应也曾一度中断。今年夏天,预计缺电的情况将更加严重。

此外,厄尔尼诺带来的极端气候还可能导致电价上行。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天气原因,燃料供应本身也会对电力供应造成扰动,因此还需特别关注煤电的供应情况。

再次,厄尔尼诺现象扭曲全球经济增长轨迹。美国达拉斯联储的经济学家在2019年就曾警告,厄尔尼诺周期造成的损害“可能会对产出增长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永久改变收入轨迹”。

欧洲经济学家和气候专家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去十年中,热浪平均使得整个欧洲的年度GDP增长率降低了0.5%。热浪不仅增加了能源开支,更降低了室外工作工种的生产时间和生产率。1980-2020年的40年内,欧洲国家因天气和气候相关事件损失4500亿-5200亿欧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新一轮强劲厄尔尼诺的影响将更严重,可能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抑制热带国家的经济活动。

不过,厄尔尼诺现象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主要经济体中,澳大利亚、智利、印度、印尼、日本、新西兰和南非的经济活动都会因为气候冲击而短暂下降,而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泰国等经济体和欧元区可能从中受益。

图源:第一财经

《巴黎协定》温控目标面临挑战

据联合国资料,为应对气候变化,197个国家于2015年在巴黎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届会议上通过了《巴黎协定》,会上规定的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同时努力争取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以内。

此次厄尔尼诺的回归让地球再次面临气温升高的风险,也增加了达成《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的难度。

气候研究专家豪斯法塞指出,科学模型预测今年秋季和冬季可能出现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次“厄尔尼诺”现象或使全球气温上升约0.2℃,2024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将突破——至少也会非常接近——《巴黎协定》规定的气温警戒线。

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厄尔尼诺只是整个气候系统的一个方面。科学家将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类。据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地球增温现象,有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相关。所以,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人类自身。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海洋与大气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CSHOR)主任蔡文炬指出,“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比工业化之前高出50%,这才是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如果按照目前的碳排放状况发展,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欧盟哥白尼地球观测计划在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即使不考虑今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平均气温比起人类社会普遍进入工业化之前也已经上升了1.2℃。要想控制气温上升的幅度,就必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但现实是,2022年全球碳排放量还在继续上升,要在短期内扭转气候变暖的趋势几乎不太可能。

如何应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之道。

2023年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呼吁各国采取深入、快速和持续的碳减排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积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

2021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了3.8%,比2005年累计下降50.8%;2021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前列,全社会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5.5%。

这背后有顶层设计的谋划、有“1+N”政策体系的支撑,也有我们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生活消费等多领域多部门的共同努力。

但气候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唯有加强合作,才能为人类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当前,国际社会亟需建立多方协商平台,就气候问题充分磋商、协调立场。世界各国应秉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重视气候科学,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不断完善全球碳定价机制,加快以碳中和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普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 

版面编辑:嘉宇|责任编辑:潘潘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李俊虎 潘潘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金融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