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与沙特经济转型的现状与启示
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专家团,赴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和阿联酋(迪拜、阿布扎比)交流,调研了其经济社会转型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
迪拜是中东转型成功的典型,其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迪拜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将自身定位为空间枢纽,大力发展航空和海运;在发展离岸金融中心上,定位于成为中东资金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连接器,并在金融领域直接引进普通法,大大增强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信心;迪拜对外奉行中立外交政策,对内逐步进行世俗化改革,为转型提供了宽松稳定的环境。
沙特从2016年左右开启改革,试图以“愿景2030”为指引,逐步实现社会生活的适度世俗化和经济活动的充分多元化,目前仍处于全面转型初期。
由此,给中国带来启示:迪拜成功转型表明,客观认识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和不足,勇于突破思想认识和传统习惯的束缚,才能在充满变化和挑战的世界中赢得机会。同时,作为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的大国,以及世界第二大产油国,沙特转型发展对自身以及周边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潜在影响值得重视,需要认真关注。
* 本文隶属CF40成果简报系列。执笔人为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钟益。”2023年以来掀起的“中东热”反映出中国企业对参与沙特转型的强烈兴趣,但中国与中东地区在宗教、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相互了解仍有待加深。探究迪拜转型历程,观察沙特改革进展,既有利于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又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迪拜转型成功
迪拜(Emirate of Dubai)是阿联酋的七个酋长国之一,面积上仅次于阿布扎比,排第二位,是阿联酋人口最多的酋长国,2023年常住人口约365.5万,以外国人(占比92%)和年轻人(34岁及以下人口占比60%)为主,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20世纪初的迪拜是海湾地区珍珠贸易中心,其历史和命运的重大转折点是1966年石油资源的发现,凭借石油美元,迪拜经济迅速崛起。1960年至1977年,阿联酋的石油收入从3300万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到1980年更增至192亿美元。
然而,阿联酋90%以上的石油储存量位于阿布扎比,迪拜仅占5%,石油存储量并不高。迪拜较早地认识到,石油资源储量是有限的,从1980年代末开始思考和布局经济转型。为了维持前期依靠石油资源获得的较高收入和生活水平,迪拜需要由石油生产和出口向高端的、高附加值的行业结构转型。
迪拜准确评估自身优势,坚持包容、开放的发展道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2004年开始建设的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2022年阿联酋人均GDP达到4.77万美元,位居世界前列。在经济结构上,曾经占迪拜GDP 50%的石油生产如今对GDP的贡献不到1%,批发零售业、金融和保险业、运输及储存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成为经济新支柱,对GDP的贡献分别为25.6%、11.5%、10.9%、8.6%和7.7%。
总体来看,迪拜转型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迪拜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将自身定位为空间枢纽,大力发展航空和海运,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离岸金融、旅游业等。
迪拜濒临波斯湾,是亚非欧三大洲交接的西亚地区中心,由此向东可通往印度洋和南亚、东南亚各国,向西进入地中海,向西南可达非洲各国,向西北则与中东各国相通。以迪拜为中心,4小时航程能辐射中东大部分地区和南亚次大陆,8小时航程能覆盖亚非欧三大洲主要地区。
客观地说,波斯湾一带有很多国家都具备上述地理条件,但是迪拜最早面临石油资源枯竭风险,促使其较早制定了经济转型计划,并在1990年代提出后坚定不移地执行,占据了先发优势。
第二,迪拜在建立离岸金融中心上,定位于成为中东资金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连接器,直接引进普通法,给予国际投资者巨大信心。
一方面,中东地区政治和经济高度碎块化,金融市场不发达,法律制度比较落后。在全球已经有伦敦、纽约、香港、东京等诸多国际金融中心背景下,迪拜精准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中东资金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连接器,一座可在工作日白天同时参与东西方金融市场的离岸办公桥梁。
另一方面,尤其重要的是,金融作为一个高端服务业,高度依赖于成熟和完备的法律体系,而普通法是被世界投资者广泛认可的法律制度。迪拜以极大的勇气做出了惊人的突破,让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成为“迪拜的梵蒂冈”“阿联酋的香港”,除刑法仍适用阿联酋和迪拜的法律外,经济商业方面直接引进和适用普通法,完全认可和遵守普通法系的案例和判决,这给予了投资者巨大的信心,大大加速了金融机构和资金向迪拜的迅速集中。
第三,迪拜遵循中立外交政策,为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了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成为了中东资金的避风港。
在中东及全球地缘政治非常复杂的条件下,迪拜严守中立政策,跟各方都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成为了“中东的瑞士”,这使得迪拜成为了中东资金的避风港。
第四,迪拜和阿布扎比等酋长国对伊斯兰教义引入和采用了十分温和的解读,将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适当分离,赋予个人在世俗生活中更大的自由度,这为商业活动的充分开展提供了条件。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以下简称沙特)毫无疑问正在开启世俗化道路,其转型方向也许受到迪拜模式启发。沙特是君主制国家,禁止一切政党活动,无宪法,一切社会生活遵从伊斯兰教法。
2023年沙特的GDP达到10676亿美元,人均GDP为3.15万美元。石油工业是沙特经济支柱,石油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90%,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62%。沙特总人口约3218万人,其中约有1338万人是外国人,人口结构呈现年轻化特征,34岁及以下的人口占比超过60%。
2016年左右,沙特在实际掌权人、现38岁的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领导下开启了改革之路,积极推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其中统领全局的规划是在2016年提出的“愿景2030”,确立了三大愿景目标,即成为阿拉伯与伊斯兰世界心脏、全球性投资强国、亚非欧枢纽。
在理想的条件下,如果经济多元化和社会世俗化带来了更广泛的就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公平的收入分配,那么这将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社会支持,反过来进一步激励经济多元化和社会世俗化的政策取向,形成良性循环。但目前沙特可能仍然处于这一转型过程的早期,未来仍存不确定性,包括长期石油价格下跌风险,在保护私人产权、培育市场力量等基础性制度建设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等。
当然,对于一些行业而言,沙特也具有明显优势。例如,沙特拥有伊斯兰教朝觐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发展旅游业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源;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风能、光能、氢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并出口或许可行。未来沙特的转型无疑依赖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这既需要有远见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自由市场力量的充分展开。
第一,须持续关注沙特转型进展及其可能对中东和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
迪拜成功转型为伊斯兰世界的现代化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但由于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较小,其影响似乎有限。而沙特人口逾3200万人,其中沙特本国人将近1900万人,都是穆斯林。沙特一旦转型成功,其对伊斯兰世界现代化的影响,将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中沙双边经济合作需要充分评估沙特转型的商业和政治风险。
沙特在世俗化过程中,为社会注入了许多活力,由此给外国投资者带来机会:一是众多宏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二是进口替代战略下的制造业;三是各类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例如餐饮、电信、互联网、计算机游戏、房地产行业等。但是,投资者对石油价格波动、成本因素对制造业的影响以及世俗化改革进程也需要有充分的评估。
5月5日至10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组织专家团队赴沙特阿拉伯及阿联酋考察,对利雅得、迪拜和阿布扎比当地的监管机构、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等进行参访交流,先后参访了汇丰沙特分行、中国驻沙特使馆、华为沙特子公司、沙特投资局、迪拜国际金融中心、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阿联酋央行、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阿布扎比投资局,期间CF40与工商银行迪拜分行联合召开了CF40-工行迪拜研讨会,并与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张益明进行会谈。
此次CF40参访团成员包括——
高善文 CF40学术委员、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王海明 CF40秘书长、SFI执行院长
刘信义 CF40常务理事、上海国际集团总裁
陈文彬 SFI理事、九方财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
蔡枚杰 SFI理事、宁波灵均投资创始人兼董事长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① 张益明大使(右)会见CF40参访团团长黄益平(左);② CF40参访团拜访阿联酋央行;③ CF40参访团与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交流现场;④ CF40参访团与汇丰沙特分行交流现场;⑤ CF40与工行迪拜分行及当地外资机构代表,就“走向更紧密的中国-中东金融合作”展开闭门交流。
版面编辑:宥朗|责任编辑:潘潘 宥朗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李俊虎 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