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泪目!8死17伤!江苏一职校持刀伤人案,背后隐情令人心惊!
“占坑式辩护”,侵犯了谁?
突发!一小学门口发生撞人事件
52岁孟晚舟参加毕业典礼,穿2万多羊绒衫显贵气,演讲内容惹争议
大老虎!落马了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从北大女生自杀谈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社会人格者|1个能救命的知识
Original
雅君Yaki
雅君的好用分享
2023-07-05
这有提升你幸福感的一切
part01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北大女生自杀的悲剧。
这事会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些事,比如之前沱沱家暴女友、林奕含因被狼师侵犯患上PTSD,不堪痛苦而自杀……
这些新闻会让我忍不住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有人会残忍强奸他人?为什么有人会不择手段
骗取他人的钱财
?为什么有人会
痛殴
爱ta的伴侣?为什么有人会
以欺骗玩弄他人的感情为乐,以彻底摧毁他人自尊为荣
?为什么有人会心机深沉、步步谋划,
教唆他人自杀
?
他们这么做到底有什么好处?
更重要的是,
为什么做出这么可怕事情的人,会毫无愧色地否认自己犯下的罪行
,甚至威胁受害者保持沉默?
像牟XX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会否认自己有对女友进行精神控制;
为什么他们在伤害他人之后
,吃得下,睡得着,甚至比一般人活得更衣冠楚楚,更
没有负罪感
,更兴高采烈?
像家暴事件曝光之后,沱沱还在微博晒自己吃白砍鸡,晒宠物狗,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
而那些被他们伤害的人,轻则生活、感情、事业受到阻碍、破坏,重则走向坍塌、毁灭。
受害者中有的自杀了;有的长期活在创伤之中,抑郁痛苦,甚至生不如死;有的虽然康复,但也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把碎掉的自己一块块捡起来,慢慢重新拼凑起来。
我内心那个巨大疑问化为一句话就是:
这个世界上,有完全没有良知,以至于不管做什么坏事,良心都不会痛的人吗?
我在写《
没碰过你一个手指头,也能是家暴?!|关于家暴你不知道的3个真相
》一文时,特意查过相关资料,写道: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做过一项关于“日常施虐狂”(
everyday sadists
)心理学研究。
这一研究显示,的确有人会以伤害他人为乐。他们不仅是损人不利己了,他们甚至愿意,损己以伤人。如果恶行败露,他们想的不是道歉、懊悔,而是如何否认、如何狡猾脱罪。
如果你不幸遇到这样的施虐狂,你不用试图获得他们的道歉才允许自己move on。你可以直接
move on
。
我当时写上面这段话时,有另一个疑问在啮咬我的心:”
这样的恶人,在人群中,占有多大的比例?
换言之,我们有多大概率会遇到这样的人?“
我想知道恶人在人群里的真实比例,因为这能帮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合理管理自己的预期。
如果我们压根不相信世界上有坏蛋存在,或者觉得坏蛋的比例非常非常低,一旦真相并非如此,那毫无防备的我们就危险了。
part02
我最近在
《当良知沉睡:
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书中,看到一个比例:
4%
。
这是
反社会人格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也就是说
平均25个人中
,就有
1个是反社会人格
。
这本书是朋友Zoe推荐给我的。她跟我说书中写到的“4%”这个比例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是:
释然
。
我们之前都有遇到过充满恶意的人。我们的反应往往是: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得罪了对方。因为正常人是很难理解反社会人格者以搞破坏为乐的需求的。
我们很难理解,在自己和对方无仇无怨的情况下,对方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害我们。
我们觉得这说不通。
但当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就是有4%的人是反社会人格者,我们那些疑问得到了解答。虽然这解答可能是让我们感情上觉得不舒服的。
因为好人是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坏人存在,而且坏人的比例还不算太低的。
《当良知沉睡》一书中写道,对于好人来说,他们相信人都有阴暗面,相信没有百分百的好人。
但他们很难相信,有纯然的坏人。
“好人非常不愿相信有些人是邪恶的化身。”“然而,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人具备‘建立在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约束感’,也
肯定有人不具备这种约束感
。”
说白了,这个世界上有人有良知,也有人没有良知。
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哪些特征呢?书中写道: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这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
,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
易怒,具有攻击性
;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
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
如果一个人同时表现出上述任何3项“症状”,许多精神病学专家就足以据此推定他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part03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特质,其中有1个,你初见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细想又很符合情理。
那就是
魅力
。魅力是恶人引诱猎物靠近的保护色。
书中写道,“魅力是反社会人格者的主要特征”,“我在工作中了解到的绝大多数受害者,都说他们最初跟反社会人格者建立交情,以及之后进一步发展关系都
源自反社会人格者的魅力
,即便这些人会给他们造成痛苦。”
作者“把反社会人格者的魅力比作
掠食动物身上的魅力
”,像
美洲豹
,“危险对我们有种温和的吸引力。”
不过,"这种'反社会人格魅力'有时会伴随一种
浮夸的自我价值感
,起初可能很有说服力,但仔细观察之后会显得奇怪甚至可笑,比如'总有一天这世界会见识到我的不凡'或是'要知道,我会让你遇到的所有异性都黯然失色'。"
这段文字,让我想到了家暴男沱沱,他在发给宇芽的短信上,用夸张到可笑的言辞给自己贴金,什么要用“发光的灵魂去照亮这个世界”,什么“
估计三年就我们把它做完足以轰动世界
”,这种自大伴随的是目中无人。
他们往往还会很有自发性地去拥抱冒险,去选择涉足危险之中。而正常人偶尔也会喜欢刺激。我们有时会因此把反社会人格者身上的那些
危险因素
,把他们
对他人死活的不在意
,错误理解为,勇敢无畏,主动迷人。
书中总结,
魅力
、
自发性
和
冒险
组成了
反社会人格者的三大行事风格
。
这个观点挺让我感慨的。
如果我们想要过不一样的、更有趣新鲜刺激的生活,我们可以自己去创造,而不要指望、不要等待另一个人来带我们去过。
因为那个人有可能只是利用你压抑的需求,去接近你进而控制你、伤害你。
长期压抑、没有自我主张的乖宝宝,一旦遇到个性鲜明、充满诱惑和刺激的坏猎人,很可能被卖了都还在帮对方数钱。
part04
书中介绍的反社会人格者中,有一类叫“
垂涎型
”,让我尤其不寒而栗。
“垂涎型反社会人格者会
玷污
和
毁坏
别人身上那些
令自己妒火中烧的特质
”,比如“美貌、智力、成功以及坚强的个性”,“如此一来,反社会人格者嫉妒的那些人也不再拥有这些特质,或者至少无法再享受这些特质带来的好处……这么
做的乐趣在于夺取,而非拥有。
”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新闻:品学兼优的学生被人莫名其妙地投毒,而投毒者的动机可能只是想要毁掉这样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书中写道“垂涎型反社会人格者的行为通常是
没有理由的卑鄙
,以至于我们不愿相信他们居然是故意的,甚至
不愿相信这件事情发生了
。他们的真实本性通常就这样藏匿于无形之中。他们能轻易地躲在我们眼皮底下。”
作者总结说,反社会人格者“本质上说,他们
是没有良知的人
。这并不是说他们无法分辨善与恶,而是说即使他们辨清善与恶,其行为也不会因此受到约束……这种人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所以回答,开头我那个疑问:
这个世界有没有没有良知的人?
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有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没有良知的人,而且这样的人,占4%。25个人中就有1个。
书中写道,“那4%的人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榨干我们的银行账户、妨碍我们的个人成就,伤害我们的自尊,毁掉我们的太平生活。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
很多人对这种心理疾病一无所知。
就算有所了解,人们也只会想到‘暴力型精神病态’,例如杀人犯、连环杀手、大规模杀戮狂人。很明显,这种人会一直触犯法律,一旦被抓就会被关进监狱,或许还会被处以极刑。
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也分辨不出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
,他们通常不会公然违法,所以法律制度拿这些人也没什么办法。”
part05
那
如何才能辨别出哪些人是没有良知的,是不可信的呢
?
作者给出的答案很出乎我的意料。
她写,最可靠的鉴别特征是“
装可怜
”。“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他们)要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们需要博得我们的同情。”
因为“当我们心生怜悯的时候(至少在那一刻),我们是毫无防备的,当一个人在我们面前扮出一副可怜相的时候,我们往往便会高抬贵手,放他一马……”“因此,如果反社会人格者想要继续他们的游戏,不管什么游戏,都该不断地装可怜。”
她举了个例子“一个天天打老婆、有反社会人格的丈夫坐在餐桌边,双手抱头,对被他打得鼻青脸肿的老婆哭诉,他没办法控制自己,自己很可怜,她一定得真心原谅他才行。”
最后想聊一下,
当我们知道反社会人格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需要放弃的是
拯救心态
。
书中明确指出,
反社会人格者是“无药可医”的,而且反社会人格者几乎从不希望被“治疗”。
他们没有
良知
,没有
罪恶感
,没有
爱人的能力
,没有因为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也因此只有时机合适,就可以无恶不作,而且不会悔改。
书中也写到“这些事实令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它们让人反感,让人觉得不公和恐惧。”
事实上,我在写下这行字的当下,都会忍不住不断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作者写道,“这也是好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他们几乎从来都无法完全确定自己是对的。
好人会经常质问自己、反思自己,而且会把自己的决定和行动置于‘根植于对他人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义务感’的严格监督之下。”
但“了解并且接受这就是世界上存在的事实”是“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的第1条。
part06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书中列举了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我摘录其中关键内容,分享给你,希望能帮助你远离反社会人格者的伤害。
1
.
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
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
而且,他们的外表跟我们没多大区别。
2
.
做判断时
从自己的直觉出发
,不要受到别人身份(教师、医生、领袖、喜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的蛊惑。
你的自我具有最佳的直觉
,根本不用别人提点,你压根儿就不会把感人与道德的标签贴在一个毫无良知的人身上。
3
.
当考虑跟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
拿“事不过三”原则
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的责任。
如果是三次谎言,说明你在跟一个骗子打交道。欺骗行为是缺乏良知的主要表现。
你要赶快脱身。
虽然很困难,但长痛不如短痛,付出的代价也小得多。
千万不要把你的钱财、你的工作、你的秘密或感情葬送在一个“事会过三”的人身上。你那些珍贵的礼物会白白浪费。
4
.
质疑权威
。
再说一次,请相信你自己的直觉和焦虑的感受,尤其是当有人宣称解决某些问题的最佳办法是统治他人、施加暴力、发动战争或其他违背你良知的东西。
尤其在你身边的人都不再质疑权威的时候,你更要质疑权威。
你可以把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教授教给我们的事情朗诵一遍:
十个人里至少有六个会盲目服从他们中间看起来比较权威的人物
。
好消息是社会的支持能够提升人们挑战权威的胆量,所以也请你鼓励身边的人,要去质疑权威。
5
.
提防马屁。
谄媚是一种虚伪的迎合。而且这种虚假的吸引力,总是含有
操纵他人的意图
。用谄媚来操纵人有时是无害的,有时则是灾难性的。
6
.
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一词的认识。
我们常常误以为害怕就是尊敬,我们越是害怕某个人,就越觉得他值得尊敬。
让我们利用自己的大脑克服我们易于屈从掠食者的动物天性,这样我们就不会条件反射式地把焦虑与敬畏混为一谈。
要拥有把尊敬与恐惧区分开来的决心
。
7
.
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
阴谋诡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工具。你得抵制自己与有魅力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争高低的诱惑,不要试图在智力上碾压他们,不要尝试用精神分析来治疗他们,甚至连善意取笑他们的冲动都不要有。
那样做除了会降低你的水准,还会让你忽略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保护你自己。
8
.
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
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
对付你所经辨识出的反社会人格者唯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
不允许他们进入你的生活。
反社会人格者完全活在社会契约之外,因此与他们建立关系或进行其他的社交往来非常危险。
你首先得把他们赶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生活。
你这么做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感情。
这看似很奇怪,
尽管反社会人格者可能会假装他们受到了伤害,但是伤害无从谈起,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此类情感。
9
.
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同情一直伤害你或伤害其他人的家伙,而且这个家伙又在积极博取你的同情,那么几乎可以百分百地肯定,这个人就是反社会人格者。
关于这一点,我建议你严格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有必要在所有场合都表现得“彬彬有礼”。
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会习惯性地表现出客气有礼的态度,即便是在有人激怒我们,一再对我们说谎或暗地中伤我们的时候。反社会人格者会利用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盘剥并从中获益。
要拉得下脸,不要害怕自己对那种人不客气。
10
.
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
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学会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可能令人沮丧),那就是不管我们的初衷有多好,我们都无法控制其他人的行为,更不用说他们的品性了。请牢记这个人性事实,避免产生控制他人的野心,否则我们自己便会沦为那种控制欲极强的人。
如果你不想控制人,而是想帮助人,那就只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想你会发现没有良知的人不在此列。
反社会人格者的行为不是你的错误造成的,你一点都没错。因此你的使命不是替他们赎罪或矫正他们,而是过好你自己的日子。
11
.
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实性格。
“求求你了,千万不要说出去”,
这是窃贼、虐待儿童的人以及反社会人格者的惯用伎俩,说这话的人通常会痛哭流涕或咬牙切齿。不要被这些话迷惑。
你应该提醒其他人,而不是替反社会人格者保密。
如果有个无良者坚称你“欠”了他什么,你就想想下面这段话:
“这是你欠我的”千百年来一直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标准说辞,现在依旧如此。
这句话根本就是空穴来风,所以不要理会它。此外,
也不要理会他们所讲的“你跟我一样”,因为你跟他们不一样。
12
.
捍卫自己的心智。
不要让某个没有良知的人,甚至一群这样的人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
绝大多数人都有良知,绝大多数人都有爱的能力。
(想想还有96%的人是有良知的。)
13
.
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part07
最后,想着重说一下,关于
反抗权威
和
表达愤怒
的重要性。
我们很多时候会被家庭和社会教育”枪打出头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沉默是金“、”不要惹麻烦“、”要听老师、家长、领导(等权威)的话“、”要顺从“、不要那么敏感、不要生气、不要愤怒……
这些教导
,会在无形中瓦解了我们的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的心理防线。
当我们不知道,反抗的重要性,挺身而出的重要性,只知道打落牙齿和血吞,只知道以和为贵,忍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一旦我们遇到有权威的反社会人格者,我们就像赤身裸体步入鳄鱼池中的旅行者,以为自己只是午后游个泳,却在无意间送了人头。
我们需要明确自己有
拒绝、反抗、质疑的权利
,并
敢于去行使这个权利
。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中写道“人类过去
为生存所迫
,会教导子女不要破坏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要对事情产生太多的质疑,不要违反命令。生活艰辛而且处处充满危险,
而挑战权威的孩童太容易死去
。
因此,一直到最近几个世纪,
道德义愤对于我们教育出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
,而且质疑权威还会让他们觉得生命将受到威胁。
我们以这种方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然后在不知不觉中任由反社会人格者宰割。
但现在……生存已经不再是问题,我们就可以停手了,
可以允许孩子发出质疑的声音了
。等他们长大以后,就能够很有底气地对同样已经长大成人的恶棍说:‘
你的行为太可恶了,住手
!’”
愿我们都有勇气在必要时,为自己为他人喊出那句能救命的”住手!
“
猜你喜欢
愿世上再无金智英
我是如何从厌女症变成女权主义者的
我的偶像,她臭名昭著
商务合作 请联系邮箱
yakicreator@foxmail.com
或 微信:
wuweiqua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