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去给这家图书馆当馆东,是我今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孩子在微澜图书馆看书
断更许久后,「雅君FM」新一期来啦。
推荐你听这一期👆,给你行动的方向。
目前你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小宇宙APP搜「雅君FM」都能听到。
岳毅桦在微澜图书馆给孩子讲绘本课
这期我请的嘉宾是公益机构「新公民计划」副总干事岳毅桦,朋友小一也参与了这场对话。
最早知道毅桦,是因为看到她的一席演讲《岳毅桦:流动儿童图书馆》。(戳蓝字可以看)
她在演讲中说到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困境、民办打工子女学校生存艰难,数次哽咽。我听得也忍不住眼泪。
什么是「流动儿童」,为什么会出现民办打工子女学校?
这些孩子跟随在城里打工的爸妈,生活在城市里,但他们没有当地户籍,也不满足在当地读公立学校的其他条件,所以没法就读公立学校、得到义务教育。
用毅桦的话说,「他们的父母在城市里从事外卖、快递、家政、保洁、保安、卖菜、小摊贩等等,其实是维持一个城市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工作,但他们的孩子在城市里却面临教育困境。」
既然这些孩子上不了公立,但又需要有学上,这需求就催生了民办打工子女学校。
岳毅桦在一席演讲中给大家科普了一下民办打工子女学校和公立学校在学费、教育质量上的不同。
她说,「民办打工子女学校没有政府资助,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家长交的学费,从一个学期3000、5000,到今年开始出现8000的。
而公立学校,北京小学的生均教育成本是一年3万元,政府全额拨付。
一个学期3000、一年6000的学费,和3万之间的差距至少已经是5倍了。
更别说这是民办学校,老板还要营利。这两边教育资源的差距会全方面地体现在学校的硬件、老师、开设的科目上。」
在我和毅桦的对谈中,毅桦说,她和房山一位民办打工子女学校的校长聊过,那位校长是从公立学校退休后,到打工子女学校来发挥余热的。校长说,「民办打工子女和公立学校的差距可能接近20年。」
这也是为什么,她在一席演讲中说「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流动儿童想通过体制内教育,实现阶层跃升、改变命运的难度无异于中彩票。
很多流动儿童从高年级就开始厌学,直到放弃学业。但这种放弃不是一种真正的个人选择,它是在机会不平等影响下的个人选择。」
但教育本身其实是最应该公平的。教育机会平等,是打造平等社会的基础。
但现实是,同样是孩子,因为随机出生在不同地方,所拥有的的教育资源就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毅桦所在的「新公民计划」在2017年发起了公益项目「微澜图书馆」。
这个项目会在民办打工子女学校里运营小型图书馆,让教育资源匮乏的流动儿童也能读到好书,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你可以会好奇,为什么要给民办打工子女学校办图书馆?难道学校没有图书馆吗?
微澜给出的答案是,有些民办学校是有图书馆的,但不是「活」的图书馆。
微澜这个项目最早被提出,就是因为毅桦同事、项目发起人左樵看到打工子女学校的图书馆因为缺人运营,大门紧锁,捐来的书堆在里面蒙尘。
他和同事们对多所打工子女学校做了调研之后,发现没有一个学校的图书馆是真正有服务到孩子的。
而这就成了微澜要做的事:他们要让打工子女学校里的学生也能通过「活」的图书馆,读到好书。
左樵特别强调过:「我们微澜图书馆不是建一所所图书馆,而是要无限期运营每一所图书馆」,因为不是有了屋子有了书架有了书就是图书馆,你得有人去当馆员,去给书上架、扫码、登记借书、还书,去处理图书馆日常运营大小事情。
所以,比起捐书,微澜图书馆做的更多的是「捐人」。他们会通过招募、动员志愿者,来给学校捐能让图书馆持续稳定运营下去的馆长、馆员。
从2017年10月至今,微澜已有48个馆分布于北京、广州、上海、深圳、苏州、珠海、佛山这些城市。
我特别认可和喜欢「微澜图书馆」在做的事,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被阅读重塑的人,我无比相信阅读的力量。
我想对这个项目了解更多,看一看自己是不是能参与做些什么。
同时,我也对执行这个项目的人,比如毅桦感兴趣,我想知道她为什么可以长期投身公益。毕竟年轻时想做公益这行的人很多,但像毅桦这样在公益这行全职做了十七年的人很少。
在我看来,毅桦也好,左樵也好,还有微澜的很多志愿者,都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接纳现实,同时不弃理想。
所以,我约了毅桦来做这期对谈。
微澜北京2馆-昌平汇蕾学校的小读者(摄影:丁宇)
我对她讲的三件事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件事是,她有次在北京11馆,看到有一位四年级学生在图书馆黑板上写的心愿是「我想考北大清华」。
这让她特别感慨,因为差不多同一时期,她在北京29馆听到两位初三孩子,其中一个跟另一个在开玩笑说,「你要去北大!你要去清华!」中间停顿了一下,下一句是「做保安!」。
毅桦说,「那边四年级的孩子10岁,这边初三孩子是15岁。五年时间,孩子长大了,接触到了更多现实,他们已经从『想考北大清华』变成了『去北大清华做保安』。
这两句话,连起来一想,你会觉得确实有很多孩子丧失机会了。」
她说,在北京民办打工子女学校读初中的这些孩子因为没有学籍,所以没有在北京参加中考的资格。这些孩子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熬三年。而那些选择离开,回户籍地读书的孩子,求学之路也没有那么容易。
第二件事是她和打工子女学校里的孩子接触,发现他们获得课外书的渠道之狭窄,简直突破了她和志愿者的想象。
他们团队在买书之前,会让学生填写自己想看什么书,他们想尽量满足孩子的心愿。
结果他们发现,学生写的想看书目里,几乎没有一本是他们愿意买的,很多都是那种粗制滥造的书,「你看了会头大的」。
她曾经问,一个在心愿单上写下某网络小说书名的初中女生,你为什么想看这本书。那位女生说,因为很血腥很爽。
还有一次,两个四年级女生交了一模一样的答案回来,「书名和理由都一个字不差,一看就是相互抄的,但抄得很认真」。
她们想看的书叫《精灵梦XXX》,理由大概是,从小到大都在电视上看她的动画片,所以也很想看它的书。毅桦搜了下,发现这套书里的女孩的视觉形象大眼小脸、低胸长腿,非常性别刻板印象。
孩子们不是写不出来自己想看什么书、喜欢什么书,就是写下的书其实是质量堪忧的书,这是因为他们生活中没有足够丰富的渠道能接触到好书。
听毅桦讲这段时,我当时想到一句话「一个人无法成为TA从未见过的人。」
我们很多时候,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来自于我们的见识。我们见过,知道那份可能性的存在,才会去尝试和努力。
而阅读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扩大见识最便宜可得的方式了。
如果连优质阅读资源都不能保证,那孩子的精神成长真的是无源之水。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微澜图书馆在做的事情,特别美好和重要。
他们让孩子看到原先看不到的好书,而那些书会给孩子展现新的可能性。这些书或许可以缩小一点民工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第三件事是,2019年年底,志愿者去微澜的一个分馆拍小孩子视频,问他们对图书馆有什么建议。
其中有位四年级小男生和小伙伴勾肩搭背,对着镜头,很开心地说:「没有建议!挺好的!不要变!不要变就好了!因为这有很多回忆!」
当时毅桦和同事们看这段片子时,都觉得这小孩说话好好笑。「他说『不要变』,我们当时觉得,这不是太容易了吗。你可以提点别的期待呀,比如有更多好书、一周开放更多天次对吧。」
结果没有想到,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图书馆没有开过。到了8月,学校就被拆了。那个小男孩所期待的「不要变」的图书馆也就这样消失了。
不要变,有时候,也是一种奢望。我当时听毅桦讲这段时,就很想哭。我现在写下这段,也还是很想哭。
我看过一个孩子们谈对微澜图书馆印象的视频。他们简直在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词在形容这个图书馆。
有个小女孩说,它是珍贵的,因为这里的好多书外面都借不到。
有个孩子说,它是梦想的出发地。
有位小男孩的回答,让我又想笑又想哭。
其实每一个微澜图书馆的分馆都小小的、破破的,没有很多书也没有豪华书架,往往是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志愿者冬天去图书馆值班的话,需要在脚底都贴上暖宝宝才能抵御寒冷。
然而这样简陋的图书馆,在小朋友眼里,已经是很好很好的了。
我之前看微澜图书馆的志愿者夏泽君在值班笔记里写,ta值班那天,有位姓楚的小同学想看关于科学实验的书,ta帮他找到了一本。
ta说,「虽然看见学校设施的简陋、校园的狭小,我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流动儿童的问题实在太大了,最近在读的那些论文和政策,那些句子好像比我坐在这里要更有效力,更直接地左右孩子们的人生。
但是当我看见楚同学飞跑到馆里拿他的衣服书包时,手里正拿着我给他选的书,走出来的时候他还在翻看,那个时候我觉得一切都有意义。」
ta写,「他们每个孩子都那么好,值得更好的资源、更好的教育…研究问题、呼吁政策是一种方式,但微澜图书馆也是另一种温柔的努力。」
那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如何参与到微澜图书馆,可以为这些流动儿童做些什么呢?
如果你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苏州、珠海、佛山这些城市,周一到周五有空,你可以去做馆员志愿者。
你可以做扫码、登记还书、借书这类简单工作。如果你想做更多,你也可以设计图书馆布局、做给孩子提供阅读引导等。
如果你没有时间,你可以做馆东,你为一个分馆持续月捐,一个月捐一块钱,就可以成为馆东,捐多捐少都可以。
如果你除了捐款,还想更多参与,你可以竞选理事,理事们主要是通过线上来负责图书馆运营管理。
其中馆员志愿者在上岗之前,要通过考试。微澜有专门的志愿者培训教材。你可以自学后,去做题库里的题。一共40道选择题,80分才能过,有点像b站大会员考试。
考试中分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流动儿童」议题的理解,二是对志愿者为主体的组织制度的理解。三是图书馆实务操作,考不过还可以反复考。
你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投入程度、不同的闲暇时间,来选择合适岗位。
也推荐你关注「微澜图书馆」公号,菜单栏里点「支持微澜」,其中有「加入微澜」,你可以报名成为分馆或总馆的馆东、馆员、开拓新馆的开拓手等。你可以点「捐赠」,按照上面的指引,捐款或捐书。
捐书的话,他们对书的品质有要求。我捐过两次,每次我会把想捐的书拍照发给审核志愿者,审核通过后,志愿者会给我分馆的快递地址,我寄出就好。(捐书需要我们自己负担邮费。)
我在给微澜捐书时,我的选书原则是,我会问自己,「我希不希望小时候的我有机会读到这本书?」如果会,我才捐。
我喜欢微澜图书馆的口号「微小的行动带来改变」。虽然每个人做的都只是一点点,但因为回应的是孩子们真实的需求,加上一个又一个一点点会逐渐汇聚到一起,改变也就会一点点发生。
所以,我愿意支持微澜。我去年是单次、单次地给微澜捐款。到今年3月,我想把这事固定下来,于是开启了月捐,成了馆东。
我真心觉得,这种定期给喜欢的公益项目捐助,对捐助者自身是很好的事情,这个行为本身会赋能于我,会让我觉得,我是可以帮到人的,也会因此而更快乐。
在和毅桦聊天的最后,我问她,现在的自己和十年前相比,观念上有什么改变。
她说,原先她的思维是决定论、因果论式的思维。她会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机器。如果机器有个地方不转了,那一定是某个零件坏了。只要找到坏零件,修好就可以了。
但在十年前,她读了一些关于量子力学的书和文章。其中谈到不确定性原理,大意是说,你的观测会影响到观测结果,你只要去测,就会测不准。还提到,粒子之间存在联结,两个粒子可能隔很多万光年,但只要其中一个变了,另一个也会随之而变。
她说,很多公益人后来选择转行,是因为看不到自己做的事情能带来怎样的改变,为此沮丧和无力。
但量子力学给了她一个重要的信心:「我相信,只要你做了这个事情,就会在某个地方引起改变。就像粒子之间的连接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存在。所以我只需要关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就好了。」
我请她推荐一本对她影响大的书时,她推荐了量子力学的科普书《上帝掷骰子吗?》
我最近就去读了这本书,书中大部分内容,我都看得不明觉厉,不过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量子论中没有外部世界和我之分,我们和客观世界天人合一,融合成为一体,我们和观测物互相影响,使得测量行为成为一种难以把握的手段。」
「我们选择了宇宙,宇宙又创造了我们。这件怪事叫做『自指』或者『自激活』(self-exciting),意识的存在反过来又创造了它自身的过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我们有意识有行动时,就已经身在创造宇宙的过程中了。
如果你愿意,可以扫码支持微澜👆
最后就用这句与你共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想要加入微澜图书馆?👇戳阅读原文,即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