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子旸:人人都爱金融业

李子旸 铅笔经济学 2022-05-31

本文共计2254字,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金融业是个特殊行业,他们的投入和产出都是债务,所以,他们要同时面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实际上,成功经营一家银行,风险非常高,和走钢丝差不多。

 

但这显然和我们的日常经验相矛盾。我们看到的银行,都是财大气粗、稳如泰山。他们在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建造阔气的办公楼,花钱大手大脚,是公认的“有钱人”,怎么看也不像是谨小慎微、风险压力很大的那种企业。

 

更重要的是,无数非金融的企业,都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想要“金融化”。他们不甘心挣自己那个行业的钱,而是想去挣金融的钱。理发的、健身的,拼命向顾客推销预付储值卡。汽车经销商努力劝说顾客分期付款而不要全款买车。租房中介设法变成长租公寓。电商平台无处不在的分期付款和小额信贷,其用意,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人人都爱金融业啊。

 

他们难道不知道,金融业是个很脆弱、风险很高的行业吗?他们原来的行业,或许利润率不是那么高,但风险也不高啊。现在这么拼命挤进金融业,难道不怕玩砸了吗?要知道,玩砸的,连夜跑路的,甚至锒铛入狱的,可不少啊。他们是怎么想的?是不是傻啊?

 

这些人可一点儿也不傻。相反,拼命“金融化”的人聪明得很。他们深谙金融业的一个获利秘笈。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获利秘笈。

 


假设某人开了一家银行,吸收公众存款,然后向企业贷款。“初心”是靠其中的利差赚钱。当银行办起来,成功吸收到存款以后,他就会发现,另有更容易的获利秘笈。

 

对外放贷,总是有风险的。谁也不能保证放出去的贷款,百分百都能按时收回。对吧。好,既然如此,那人就找个朋友,成立个公司,用银行的钱给公司发放贷款。然后呢,然后他们就直接把那贷款揣兜里走人啊。

 

公司怎么办?宣告破产啊。银行的贷款怎么办?记为坏账啊。表面上看,银行和公司都吃了亏,但实际上银行和公司的人都赚得腰包鼓鼓,吃亏的是储户。就算是银行是老板私有的,这种赚钱方式也太好了,比傻乎乎地挣利差好多了。

 

这种情况,经济学黑话称之为内部人风险

 

由此,也可知道,所谓“中小企业贷款难”当然是个假问题。中小企业就应该也必须贷款难。中小企业如果贷款很容易,那大家何必还辛苦工作呢?都去创办中小企业好了。注册个小公司,去银行“很容易地”贷到款,然后呢?然后就宣布公司倒闭,拿着贷款花去呗。这么容易赚的钱,不赚,对得起谁呢?

 

从贷款难的中小企业,成长为贷款不难甚至银行追着你发放贷款的大企业,这是必须的淘汰机制。没有这种淘汰机制,办个小企业就能轻松贷到款,这是哪位高人想出来的好主意啊?

 

看明白了吧。我们说金融业风险高,指的是金融机构这种“法人”的风险高。至于金融机构里面的自然人,不但风险不高,还有大把大把捞钱的机会。穷的是庙,富的是方丈。

 

这才是人人都爱金融业的原因所在。

 


如果国家没有限制,那我们也办个银行,吸收公众存款,然后把存款化为己有。贷款给关联公司,只不过是无数种办法中的一个。可用的办法无穷无尽,花样层出不穷。总之,一大笔钱由我自由支配,我会没办法把这钱弄成我自己的吗?

 

至于银行,等我把钱都掏空了,宣布银行破产倒闭即可。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市场经营总是有风险的嘛。对创业失败,社会要宽容啊。换个地方,再成立一家银行。企业家嘛,就要有这种积极开拓、努力进取、不怕失败的精神。

 

讨厌的是,国家不让我们办银行,他们居然搞“垄断”。不过,那也拦不住我们。可以设法把各种行业“金融化”。不管原来是干什么的,都转向“吸收存款”。预付储值卡、老鼠会、会员充值卡、分期付款、资产证券化……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共同点就是,都要想方设法“吸收存款”。

 

所有这些“金融创新”,都逃不掉金融固有的高风险。这些人之所以不惧风险,就是要搞“金融化”,就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金融业中“内部人风险”这个巨大的可乘之机。

 

所以,你跟我说什么金融业风险高,不好干,同时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好像在踩钢丝,我就冲你呵呵一笑。金融业风险再高,我也要干。只要能够“吸收存款”,我就赢了。到我手里的钱,就是我赚到的钱。

 

人类历史上早就有放债人、高利贷者、钱庄、票号等等。就是因为内部人风险没法解决,这些“金融机构”没办法吸收到公众储蓄——没人会傻到把自己的储蓄交给陌生人。这些“金融机构”只能从少数熟悉的亲友、合作伙伴那里筹到资本金。而且,经营者往往自己也要掏出一大笔钱入股,否则,亲友都不相信你。

 

银行之所以能吸收到公众存款,是因为国家通过严格监管解决了银行的内部人风险。我国的那些国有银行,国家不但直接管理银行的具体业务,甚至行长的工资奖金都是严格规定的。他们这些“内部人”,被管得严严实实。再加上存款保险制度等等,这样,大家才放心地把自己的储蓄交给银行。

 

问题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手里的富余资金越来越多。而且,大家希望这些富余资金能得到比银行储蓄更高的收益。这就给“聪明人”提供了充足的“猎物”。他们“狩猎”的主要武器,就是各种“金融创新”,也就是充分利用金融业的“内部人风险”,变着花样吸收公众储蓄,然后化为己有。

 

热闹一时的PtoP,不知让多少人倾家败产。当然,那些公司也都倒闭关门了——金融业并不好干,可是,那些经营者个人呢?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正美滋滋地享受自己的“成功”呐。

 

所以,只要没有严格的限制,社会必然出现大量的“金融创新”——人人都爱金融业。

 

好在严格的限制是有的。不久前,央行行长易纲强调指出:金融是特许行业,必须持牌经营,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放贷和金融诈骗活动。居民要在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存款或投资。 

这些限制,是不是要解除呢?是不是应该把市场彻底放开呢?


相关阅读:李子旸:长租公寓为什么亏损?


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或“在看”吧。


李子暘为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以下二维码是作者的个人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李子旸:用中国历史经验预测2020后的美国

李子旸:2020美国大选,民意调查以及选票制度的滑铁卢

李子旸:真正的穷人是什么样的?

李子旸:不应削足适履地看中国历史

李子旸:历史悠久的代价是什么?

李子旸: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一)

李子旸: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二)

李子旸:美国人怎样抢夺国际话语权?

李子旸:美国的种族配额制和国家整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