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2016-10-28
专注深度的
新经济100人
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许达来
顺为资本押注这几大领域:智能硬件、农村互联网、在线教育以及新型房地产。
撰稿|孙雨晨
2011年3季度,2.25亿美元。
2014年2季度,5.25亿美元。
2015年1季度,10亿人民币;3季度,10亿美元。
目前,成立5年的顺为资本管理资金规模共计17.5亿美元加10亿人民币。
关键节点在于2014年,顺着资本市场不断上扬的势头,顺为频频出手,项目数量快速攀升,截至目前,已投资创业公司逾150家,有10多家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早期投资的51Talk于2016年上市。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许达来估计,未来3年,顺为投资的公司里还会有15家左右有机会上市。
围绕小米布局智能硬件
身材颀长、说话不徐不疾的许达来曾在GI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担任管理职位,2006年GIC领投金山7200万美金,许达来作为GIC代表进入金山董事会,由此结识了雷军。
2010年,中国互联网和科技产业蓄势待发。从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上看,中国用户是美国的两倍以上,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互联网用户人均价值上涨成为必然趋势,两国互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拉近。彼时,中国本土创新能力不断加强,VC生态日趋成熟,许达来觉得成立一支中国本土基金正是时候。 不谋而合的雷军和许达来于2011年成立顺为资本,一开始这家基金就定位于专注投资中国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许达来估算,顺为一期基金投了20多家公司,差不多20%是智能硬件项目。这与小米打造生态链的需求有关,也与顺为自身的定位有关。 智能硬件创业公司获得顺为投资,意味着可以获得小米在工业设计、供应链优化、电商渠道等方面的支持。这些公司在拿到小米和顺为的投资之后,通常在很短时间内就有突破性进展。顺为和小米乐见其成:公司成长,会带动小米生态体系不断发育完全,从而不断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而顺为有小米的配合,能降低投资失败的风险,提高资本回报率。 做平衡车的纳恩博诠释了「小米+顺为」这种产业资本联动的打法。这家公司与小米联合设计开发了一款平衡车,并通过小米电商渠道占领市场,在获得融资后并购美国平衡车鼻祖Segway。许达来认为,获得小米和顺为两家投资,对于这家公司而言,相当于有了资本市场的认可,这便于他们获得较高的估值,融到更多的钱,也为他们并购国外公司打下了基础。 和小米的联动,能降低投资风险,也给顺为打上了小米的标签,被外界称呼为小米近卫军、小米的战略投资部门……许达来在公开场合多次解释顺为与小米的关系,但人们还是喜欢把顺为看做是小米生态链中的一环。 「不管别人怎么看,到最后评价VC还是要看成绩单。十年之后,差不多一个经济周期该总结的时候,如果顺为有非常多的项目成功IPO,而且有很多独立投资的项目,大家自然会形成新的印象:顺为是一个独立的投资机构,它虽然跟小米有非常密切的协作关系,但是战略上并没有直接的关联。」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对「新经济100人」说。
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
押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
一家独立的投资机构,必然有自己的投资战略。掌管近20亿美元的顺为,在除了智能硬件以外多个领域布局:医疗、教育、农村互联网、新型房地产、科技新媒体平台等。顺为一期基金除了小米,投资项目丁香园、一起作业、51Talk等回报也不错。凭借这些项目,顺为按期兑现了募集时向LP们许下的6倍回报承诺。
这些被投项目的共性是,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 许达来认为,虽然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但是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程度还是不够高。很多产业还在使用非常封闭的信息系统,这意味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模式来升级改造传统行业的机会非常多。顺为投资农村信贷、在线英语教育平台、医生社交平台遵循的都是这一逻辑。 「从2014年我加入顺为到2015年上半年,是VC波澜壮阔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历史性事件,比如四五次重大的行业并购、无数新基金成立、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出现井喷,这个谁也没想到。」讲到这里,顺为资本合伙人程天加快了语速。
顺为资本合伙人程天
市场的热度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智能手机普及,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大幅度提升。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移动互联网释放出巨大的红利。电商、互联网金融、O2O等项目层出不穷。顺为投资项目的数量在2014年加速增长,这种增长的势头伴随着市场的热度一直延续到2015年下半年,随后回落,进入平缓期。 程天主导投资了利用互联网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美菜。他给了创始人很多仓储物流精细化运营方面的意见。同时他还会跟团队探讨如何塑造公司内部文化,安排扩张节奏,探讨产出怎么最大化、通过什么点去提升毛利。 尽管有从业者认为这家创业公司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但程天认为,每个行业、每个个体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他看到的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以及美菜为了提升行业效率,在物流配送、仓储体系等环节中所做的创新。 「以前只有B2C,很少有B2B电商,以美菜为代表的这类公司推动形成了利用移动互联网下单、采购、交易、付款,甚至提供增值服务的方法论,这肯定会变革行业原有的运作方式。」 他以京东类比,这家公司当年被很多人黑,甚至在2009年前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不看好。今天的共享单车也大抵相似,有人叫好,也有人抛出各种负面评价。但是,很多投资人还是愿意支持。程天认为,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做法对行业来说的确是创新和变革。 农村互联网一直以来都是顺为看好的方向。团队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并从中细分出了农产品、娱乐文化消费、农资还有金融等几大板块。在农村金融领域,顺为不止投了一家公司。 在传统信贷体系下,农户很难从银行借到钱去购买农机。买不起农机,就没办法扩大生产规模,这造成了农村集约化生产停滞不前。程天觉得顺为投资的农分期模式不仅可以让农民获益,也能够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整个农业行业的发展。 顺为还投过做农村信贷的公司什马金融。顺为执行董事李威的判断方式是要看公司的风险控制做得怎么样。「风险是银行核心的核心。」李威说。他敢讲敢言,有着宽阔的额头,接受采访时穿着印有「mi」字的大红翻绒外套。
顺为执行董事李威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对很多想要涉足这一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都是要突破的第一关。风控的模式和环节跟城市的差异非常大,这主要是由农村的生产生活决定的。农民一年时间里的前半年在种地没有收入,需要等到卖了农产品之后才有钱还款。在农村做信贷无法要求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按月还钱。如果不是按月还贷又很难对借贷人的还款行为进行监测,预估他收获的时候会不会如期履约。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会受到地震、山洪、蝗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也会给金融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 但从长远来看,这又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 李威在考察什马金融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它的风险控制体系。 「很多公司强调个体风控,就是控制借款人个人风险,但是这家公司建立了一套系统风控的模式,囊括了从电动车品牌厂到分销体系,到终端店主,一直到电动车买家的整个销售购买环节。」除了模式,创始人懂行、做事扎实,也是说服李威投资这个项目的主要因素。 「我会偏好那些沟通中很实在的人,他不会夸张很多事情,或者故意把好的方面展示给你。」
需求是必须思考清楚的底层逻辑
不管投什么类型的项目,顺为接受「新经济100人」访谈的四位投资人总结,万变不离其宗,需求最重要。2014年刚刚加入顺为时,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投房地产和汽车领域多一些。他在一年里投了3个做长租公寓的项目。 「你问任何一个刚毕业的孩子,他工资是怎么花掉的,只要他家不在北京,他们就会告诉你,30%到40%在房租上,然后你问他满不满意,他立即开始跟你吐槽。」李锐声音有些沙哑,音量不高,跟年轻的投资经理在一起的时候,像大学老师一样叮嘱他们。 李锐分析,过去十几年中国房地产飞速发展,建了很多大房子,年轻人买不起,那这些房子怎么办呢?这里面必然存在改造和运用的需求。在北京这样一座偌大的城市,租房子住的人至少有数百万,好的机会一定是存在的。 2015年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鼓励把闲置的房产拿出来投入公寓市场。原来群租房属于政府打击对象,现在只要是合理改造就能获得认可。李锐觉得新型房地产的投资浪潮并没有过去,投资逻辑依然存在,这个风口其实刚刚开始。 「北京出租的房屋至少有150万间,按一年三到十万的租金计算,一年就是450亿到1500亿,可以养五家到十家上市公司。」 从需求出发,李锐扫了一遍市场上正在提供这种服务的公司,他发现了链家自如,他见了CEO好几面,想谈投资。但因为自如是链家百分之百控股,CEO没有融资的意愿,李锐转而去寻找类似的项目。 李锐听人介绍,北大一位师弟在北京运作一个整租公寓的项目,他很感兴趣,就去网上搜索,结果一搜发现上海也有个叫同样名字的项目,模式不一样,有点像自如,做的是分租。他两家都见了,最后投了上海那家。 当时那家公司只有二三十间房,但一个细节打动了李锐。他跟着创始人去看房子的时候,发现房间里公用的卫生间备有一次性马桶垫纸。李锐感叹,自己看了那么多做房产的项目,第一次见到有公司能注意到这么小的细节。 「打动我的就是他们对产品的追求。」 顺为目前投了150家公司,也有一小部分是可预见的会亏损的公司,剩下的大部分公司现在去评判靠不靠谱,程天觉得,还为时尚早。「市场变化太快,很多公司通过转型最后获得了成功,更多的是在这波熊市中倒下了。」 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时候选对了赛道也不一定能跑得赢。创业者几乎每时每刻都要面临要速度还是要成功率的选择。有时速度能够抢得先机迅速在竞争格局中抢占优势地位,有时速度太快又会拉垮团队。 一个创业项目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程天认为根源就是项目所针对的用户需求不发生大的变化,同时团队能觉察到竞争格局是否在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需求是必须要思考清楚的底层逻辑。程天引用雷军常说的一句话:「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所谓战略上的懒惰就是没有考虑清楚需求。 「没有哪家公司最后是因为管理不善而死掉的。真正的原因在于需求和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程天认为,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前三五年,管理都差不多,乱得一塌糊涂。但这并不是最需要担心的问题,紧要的事情是加速奔跑。只要做的事是大势所趋,借着风口,发展自然就起来了。 「就像雷总常跟我们说的,顺势而为。跑得快非常重要。如果行业的基础增长率是50%,那么一家创业公司能保持100%、甚至是200%的增长,就算你管理差一点也不会挂掉。」 而年过不惑的李锐认为,是否要通过资本的力量迅速放大自身优势,要看模式走通了没有。「你还没搞清楚走没走通的时候,你加钱只会给自己挖更大的坑,没钱的时候这个坑也许只有两厘米深,烧钱有可能迅速地把它挖成一个20米深的坑,然后你跳进去就再也上不来了。」 对于特别烧钱的项目,顺为会谨慎评估。这种稳健的风格帮他们躲过了一些坑,但也让顺为错过了近些年的一些新巨头。
面对失之交臂的好项目,李锐的看法是,做VC就是遗憾的艺术。虽然错过是必然会发生的,心态要平和,不要患得患失,但错过之后要复盘。假如三年之后一个原本自己不看好的公司做得非常好,或者一家公司当时做得非常好,三年后要看看自己当初不投到底是对还是错。 有些公司在某个时间点成功了,但复盘之后李锐觉得当时不投也是对的。2014年他遇到一个案子,看了一段时间没看懂,半年之后,这个公司估值一亿人民币,又过了半年涨到30亿人民币。半年涨了30倍,李锐又仔细看,但他觉得自己没看错,还是没投。等了两年,这个公司垮了。 作为一支年轻的基金,顺为经历了过去三年中国资本市场从平淡到高峰又回归平淡的过程。2014年春节后李锐进入VC这个领域的时候市场热度一升再升,人民币基金不断崛起。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上市,让很多人民币资产意识到,应该更多地去投资新兴产业。在互联网的渗透下,产业环境、经济走向无不在发生变化。 2015年之后,投资热度开始下降,「资本寒冬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李锐觉得寒冬谈不上,现在创业者觉得冷,是因为前两年过分热闹,现在这种环境反倒更有利于好的项目浮出水面。 这支赶上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的基金能否如其所愿,成为中国本土最懂创业者、最懂中国的基金?答案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