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本囚笼》第四章:当你在凝视朋友圈时,朋友圈也在凝视着你

赵皓阳 大浪淘沙 2020-09-09
前言
新书《资本囚笼》将以付费阅读的形式与读者们见面,本文为全书的第四章。可在历史消息中或点进文章开头的超链接来查阅之前的更新。本文定价3元,共13449字,可免费阅读前30%的内容。


历史文章:

 

《资本囚笼》前言

 

《资本囚笼》引子:从“葛优躺”到“保温杯”,不同的社会热词,共同的社会问题


第一章:“隐形贫困人口”背后的秘密

 

第二章:消费主义批判——从“网红”脏脏包谈起


第三章:穿Prada的时尚女奴隶

(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观理论。景观(Spectacle)一词源自拉丁文的“spectae”和“specere”等词语,意为奇景、奇观、被观看、假象。虽说普遍翻译为景观,但必须要时时注意其中“假象”的意味。景观既可以表现为一种客观的景色,也可以指代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通俗点理解,景观就是一种脱离本质的虚假,一种被资本构筑的表象。在后现代社会中,一切事物都可以表现为“被展现的图景”。

 

这就是前两章中所探讨的内容:资本给商品构建附加符号价值,并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打折促销、购买示范,从而给商品附加诱人的“景观”,对受众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诱惑,以迷人惑众的外观形象喧宾夺主,激发起消费者无穷无尽的购买欲。

 

以“本世纪最成功的营销”钻石为例,稍微有一些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钻石就是碳元素,地球上储量也很丰富,人工合成技术也很成熟。但是,资本一来通过他们“制造匮乏”的能力,在供给端严格限制流入市场的钻石的数量;另一方面在需求端为钻石附加了诸多“景观”——爱情、忠贞、永恒、珍贵等,限制供给刺激需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钻石贵一点不可怕,钻石成为了爱情的“景观”,这就很可怕了。于是无数情侣被“不给我买钻戒还说爱我?”“一辈子就结一次婚,难道还不买点好的吗?”类似的价值观绑架,成功被资本主义薅到羊毛,并获得了跟“永恒”“爱情”“忠贞”没有一毛钱关系的一坨碳元素。

 

在后现代社会,资本主义已经不需要通过劳动者的饥饿和匮乏进行剥削,于是在生产过剩的年代中构筑景观,从而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欲望成为了当务之急。德波把景观对我们世界的入侵称之为“另一场鸦片战争”,借用毒品般意识形态的复制,原本“总体的劳动”变为了“总体的商品”,消费定义了你的生活、价值与人生。

 

就这样,景观运用“形象的修辞”“视觉性意指”和“充满诱惑与挑逗的言说方式”,在“真实”和“本质”之上制造众多的“伪真实”和“伪本质”,而这样一种景观的存在,反而让真实和本质成为了幻象和虚假,成为了一个本末倒置的社会。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众多商品的被赋予了身份、象征、时尚、荣誉、价值肯定等种种光环,而没有这种商品景观的真实的生活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则被贬抑为贫乏、落后、过时与不堪。

 

德波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工业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了物与物的关系——在后工业时代中进一步异化为了虚拟的视觉图景,景观成为了“人们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的主导模式”。景观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自我分离:本质已经并不主要,“所有活生生的东西都变成了表征”“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聚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第一章里我就写过,当今无产阶级自身没有条件,只能在社交网络上找到次一级的满足:比如云养猫狗、云旅游,看别人恋爱获取心灵满足,看心灵鸡汤成功学或者5分钟学会XXX的视频,假装自己学习进步了。这种次一级虚假的满足感,就是景观世界的标配。

 

在景观世界中,人的生存本质和生活形式分别沦落为影像间的关系和对影像的炫示。德波认为,我们人类社会经历了两阶段的发展:第一重是从“存在”向“拥有”的降级,即私有制的出现;第二重是从“拥有”向“显现”的滑坡,即后现代社会中普遍景观的出现。正是由于景观的出现,资本家可以支配的超越了“物”,而是可以支配“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支配性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异化”。

 

“景观”最典型的体现在于本质与表现的分离,或者说表现体现了一种虚假的本质。德波借用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构架,精确总结了当今景观时代的特质:“影像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

 

在景观世界中,真实世界沦为影像,影像却升格成为真实的存在。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社交网络发布自己的照片时,总喜欢进行或多或少的美图,这一影像就成为了你本身相貌的“景观”。久而久之,无论是你自己还是你社交网络上的朋友,就会把这些p的妈都不认识的照片当做为你,而你本人长什么样子已经不是首要问题。这就是德波所说的“颠倒的世界”——景观已经取代了本质,成为了新的本质——原因就在于所有人都追求景观,本质是什么已经并不重要。但是,这个不重要的前情提要在于社交网络的景观之中,一旦脱离了这一大景观环境,所谓“线下见光死”就是来自于本质(你本身相貌)的“反击”。

 

所以有些人更愿意活在网上而拒绝现实,因为在景观世界中自己成为景观会显得更加轻松。我就把自己p的妈都不认识,我就展示一个小资的、时尚的、浮光华彩的生活,反正我们一辈子线下也不会见面。这就是德波笔下的“二重颠倒”:颠倒的物化本身表象化的再颠倒。话句话说,你更愿意接受那个社交网络上美颜过度的自己、时尚靓丽的自己、生活舒适的自己,就把那个自己当成了自己的真实;而你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己,则难以生存于“阳光之下”,因为就连你本身都不肯去接受这个“自己”。就这样,景观战胜了本质,获得了对个人生活征服的胜利。

 

整个工业时代就是构筑景观的时代,整个后工业时代就是景观统治的时代。景观无处不在,社交网络只是最新涌现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这个资本最集中、商品最丰富的地方毫无疑问成为了景观聚集的典范。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劳动力对大城市趋之若鹜的原因,这里除了有较多的工作机会可上升渠道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有着吸引他们的炫目景观,于是被景观意识占据脑海的年轻人,就像飞蛾追逐篝火一样纷纷扑向一线城市,去追求他们浮光掠影、炫彩斑斓的“一线城市景观生活”,这我们在后文中还会详细分析。

 

除却大都市这样的“空间展示”,景观还对我们所有人实现了“时间占领”。我一直在说关于“劳动力再生产”,就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无孔不入的剥削已经从劳动生产领域入侵了再生产领域,而且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察觉。

 

消费主义就是景观入侵“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最佳杰作:不但给你低工资,还要让你剁手买买买,各种花呗借呗信用卡,各种网贷消费贷套路贷,让你处在永无止境的透支欲望中,剥削两开花。德波指出,农业社会中实践的循环是根据自然规律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的循环是生产财富的过程,这些都可合并为人的生存时间。但在当代,传统的时间循环被景观所打破,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虚假的循环——“虚假循环时间是被工业改造过的时间。” 虚假循环形成了不同于人们本真生活时间的时间,是人为制造的时间,有幕后操纵者支配着的时间。比如24h购物中心,比如彻夜灯火通明的餐馆,比如通宵营业的便利店,比如光怪陆离的夜店和KTV,比如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在线购物——这些景观有两个特征:第一是消费场所,第二打破了自然时间循环。于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时间被这些景观满满地侵占,人们很少再有自知自觉的行为,难以再有自然的时间流逝的体验感,而一切以消费行为的循环为规范,成为了景观的附属物。

景观已经安排好我们所有的闲暇时间,看似是劳动者的自由选择,但背后无一不都是资本做好了预设,实施了控制。仅有的区别只是你消费这个或是消费那个、沉迷于这个景观或是那个景观的差异。

 

我们分析景观对世界的统治,除了“空间-时间”的二元模型外,还有“景观-观众”的维系纽带。“景观——观众”的模式构筑了当代资本主义秩序最牢固的支座。在景观之中,“观众”们不再具备曾经生产模式下“劳动者——资本家”的二元对立性,反而热情地拥抱与景观之中,除景观之外对客观世界一概忽视,用德波的话说就是:“观众只是通过一种他们单方面的联系与真正的中心相联系,这一中心使他们彼此之间相互隔离。”

 

景观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这里的少数人就是资本家和他们的传教士,借助于景观的构建控制着整个社会;而我们则是“一众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的观众。德波认为,这种控制具有相当的隐蔽性,让你在一种伪自由中心甘情愿服从于景观的统治,还认为这是“我”的自觉自愿。

 

资本创造景观,景观通过规训控制着观众;在另一个维度上,观众热情拥抱景观,积极分享与复制景观,让整个世界成为一场景观的狂欢。

 

社交网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既是社交网络上景观的享用者,也是制造者。太多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内容时,字斟句酌,精雕细磨,无非就是想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景观——我生活过的很“好”、很“时尚”、很“舒适”。日本综艺《nino桑》记载了一个INS红人的生活:为了拍摄好看的美食图片,并不点自己喜欢吃食物,而是点拍照好看的食物;即使自己吃不了这么多,为了拍照也必须要点;一个人吃饭也必须要点两份食物——为的显示自己是“有人陪”的……凡此种种,我相信每一个社交网络深度用户都会或多或少的中枪。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全部

    Preview the first 31% of the content for free.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全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