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武汉!他在烟盒上写下遗书就跑来了

珞珈清晖 珞珞珈珈 2022-12-02

点图片上方蓝色小字“珞珞珈珈”,选关注,即可关注本号


中国有千千万万人在与疫魔搏斗,他们只是其中普通的三个。他们的故事也许并不惊天动地,却可能是改变疫情结果的一个因子。

——题记


写在烟盒上的遗书


1


今天是武汉封城第52天,也是退伍老兵王作“枕戈待旦”的52天。


40岁的王作是一名救护车司机。


在武汉封城前5个小时,刚回到洪湖老家不到1天的他,接到院长召他回汉参加抗疫的紧急电话。


“疫情严重。有大量病人需要救护车运送。”王作从院长焦虑的声音中听出紧迫感:快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个人。


此时是凌晨5点,再过5小时武汉就封城了。


时间就是生命。


武汉!武汉!这不仅是他工作的地方,更是他曾经用年轻的身躯守护过的地方,是他这辈子最骄傲、最自豪的青春记忆。


王作来不及和家人细说,来不及收拾行李,匆忙约起同事,借了辆车子直奔武汉。


“时间太紧。”直到坐在车上,王作才稍稍松一口气,想到此去生死难料,想到岳父1个月前刚去世,他觉得还是应该给老婆孩子交代一声,给年迈的父母也交代一声。


他拿出平常抽烟的烟盒,趴在座椅后背上写了起来,车行颠簸,王作就这样歪歪扭扭写满了一张烟盒。



遗书全文

亲爱的爸妈、老婆、儿子:


我很不想写这样的话,原谅我的倔强,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武汉封城了,时间太突然了,我没有时间和你们交代太多……


这一走,无论我们是否能再见,我欠你们的。


给你们说声对不起,来生再还……


请你们都照顾好自己,记住我是王家人,我是一个参加98抗洪的老兵,也是救护车司机,我要去救人。


爸妈,此行如果遇到不测,来生我还想做你们的儿子。


老婆,如果我倒下了,请原谅我,我负了你,希望你振作起来,好好面对生活,重新组建家庭,我不会怪你,因为我希望有人照顾你。


儿子,你一定要坚强,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正义感的男子汉,见不到爸爸回来时,你可以改随妈妈姓,但三代后归宗。经历困难就是你最好的教育。


最后请儿子和老婆大年初一去仙桃,代我向去世的岳父坟头插上三柱香,让他原谅我的不孝。


王作绝笔

2020年1月23日晨


遗书全文


赶到武汉后,王作顾不得休息,当天就投入紧张的救援工作。

运送病人,运送防护物资,运送药物,他每天驾驶着救护车,呼啸在空荡荡的街道上。

由于工作量比较大,求助信息随时会来,王作干脆在医院会议室桌子上搭了个简单的床铺,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

王作的临时床铺

刚开始运送病人时,没有防护服,救护车又不是负压救护车,存在车内感染的风险,王作就戴两层口罩,尽量减少和病人直接接触,运送完一次病人就给车子消一次毒。

后来防护服配齐了,王作对病人的帮助也就更悉心了。武昌傅家坡有位从山东来汉探亲的婆婆,亲戚和老伴都感染了,独自在亲戚家隔离的她也感觉不舒服,想到医院检测。王作和同事周亚林赶到婆婆住处,搀扶着她下楼,上车,做核酸检测……

好几天没见过一个人的婆婆,看到两个小伙子冒着生命危险搀扶她,哇得一声就哭了。


连续52天高强度的救援,这名曾经的老兵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即使饿了渴了,也只是打开口罩抿小一口水;即使累了困了,也只是等工作忙完,才就地休息片刻。有时候,他甚至一天就喝一瓶矿泉水,直到晚上才胡乱吃一顿饭。

抓紧时间吃一口

“我们多跑一分钟,可能就为病人多争取1分钟,而这一分钟可能就是生与死的时差。”王作说,他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病了,尤其是封城最初的一个月,几乎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呼救的声音,看到求助的眼神。几乎每天都闲不下来,那封早早就写好的遗书,他一直揣在身上。

直到3月7日,接到驰援火神山的任务,他才特地把这封特别的遗书转交给同事保管。

火神山医院通行证明

他说,当时觉得万一自己真不行了,这封信一定要转交到家人手里。

也曾有人问王作,这样天天在在外边跑,怕不怕?他微微一笑说,没什么好怕的,有些事情总需要有人去做,大家所有人都在战斗,他只不过在前沿一点而已。

王作这辈子并不是第一次上前线。1998年武汉大洪水,当时在广州军区某部服役的他,就守护在长江大堤上。

王作抗洪老照片

“我后事都交待好了,还怕啥。”他笑说。

当然他更希望武汉疫情早点结束,这封遗书一直都用不上。


2

在王作赶往武汉的时候,罗羽鸣正在跟家人进行着激烈争论。

“封城这么大的事,1000万武汉人怎么生活?我一定要去。”

罗羽鸣是凤凰卫视深圳记者站首席记者。

家人虽然也理解她的工作,但总觉得传染病不比其他事,一个女孩子往疫区跑,太不安全。

但罗羽鸣很坚持。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抚州化工厂爆炸,她都没有缺席。这一次,她也不想缺席。 

“记者要站到你该站的地方去出镜。”她说。

罗羽鸣在采访中

1月25日,罗羽鸣给我打来电话:“你帮我想想办法,无论如何我要过去。”

此时的武汉,已经严格封城。

城里的人出不去,城外的人进不来。不仅是武汉,湖北其他城市也基本上都已封闭,连邻省通往武汉的道路也被挖断。

武汉!武汉!

到湖南长沙转车?随广东省援鄂医疗队进城?坐飞机到河南南阳,再从南阳入境湖北,曲线来汉……

我们想尽了一切能想到的办法。

罗羽鸣在高铁上

1月31日,罗羽鸣成功从长沙转车,坐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

赶到武汉后,罗羽鸣没有在酒店休息,放下行李便和同事直奔武汉市红十字会接收捐赠物资的仓库探访。

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时间里,这个瘦弱的女孩奔波在武汉三镇的医院、社区、慈善机构、商场超市,力求把武汉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呈现给观众。

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长江新城方舱医院等抗疫最前线,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罗羽鸣在采访

2月13日,罗羽鸣来到华南海鲜市场旁边的汉口医院,采访了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该院护士长张银珏,听到张银钰讲述患病时生不如死的感受,罗羽鸣一度想给她个拥抱。

作为和张银珏一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女性,罗羽鸣在很多方面感同身受。比如女性医护人员面临的生理期困难。

“她们穿着成人纸尿裤,难受程度可想而知。”作为记者,她也曾多次在艰苦的环境下高强度工作,这次仍感到困难不可想象。

女医护,女环卫工,女民警,女居委会主任都成了她镜头里的人。“不少抗疫女性是双职工,疫情期间他们几十天不能回家,而家里还有老人小孩。”罗羽鸣说,这些人给了她很大的力量。

罗羽鸣采访女清洁工

虽然罗羽鸣自认为比一般的女孩胆子要大许多,但她明白,身处疫区,危险随时存在。 

最让罗羽鸣揪心的一件事,是她的同事敖慕麟和父亲双双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尤其是他的父亲,一度病情危重住进金银潭医院ICU病房。

罗羽鸣两次在微博上转发了敖慕麟求助爱心人士捐献血浆的信息。幸运的是,很快有爱心人士捐献了血浆。

罗羽鸣在医院(右一)

从最初每天清晨在令人惊恐和压抑的数据中醒来,到疫情不断升级时去城市各个角落采访,再到而今见证最后一家方舱医院收舱、定点医院恢复医疗秩序,罗羽鸣一直奔跑不息。

“是什么支撑我在一线战斗?”罗羽鸣说,是她觉得自己做的事能帮助别人。哪怕只是一小点,但星星点点的力量积累起来,便可以带来改变。


3

和罗羽鸣一样,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强也是一门心思把出发的目的地锁定为武汉。

35岁的李强是河南郑州一家医院的行政干部。

疫情发生后,他每天都会给我打个电话,了解武汉疫情发展趋势,了解武汉最需要什么。

他捐款,往武汉邮寄口罩,想报名支援武汉抗疫。

可他的孩子还不满一岁,妻子又在郑州市人民医院当护士,他要是来武汉了,孩子可怎么办呢?

朋友和家人都劝他慎重考虑,我也劝他说:河南也有疫情,在河南参加抗疫也是一样的。

但李强还是不肯放弃,春节当天他还在到处打听河南省援鄂医疗队的情况,但由于他从事的不是临床专业,最终没能成行。

李强听从了我的建议。1月28日,他在郑州市二七区卫健委报名参加抗疫工作,负责郑登快速路口入郑车辆的防疫检测。


李强在检测入城车辆

他每天早上七八点钟就出门, 往返于检测点和家中,晚上换洗完衣服常常是过了凌晨1点。

2月初,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郑州市陆续筹备多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为疫区到郑人员采取集中隔离措施,李强又转入隔离点,负责隔离人员的服务和管理。

由于隔离点是24小时严格封控,李强进入隔离点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他住在酒店餐厅的包间里,登记入住人员信息、进行防疫检测、服务入住人员日常需求,样样事情忙前忙后。

3月8日是他儿子来到这个世界后过的第一个生日,李强也仅仅是通过视频看了看孩子。

李强在整理隔离人员信息


尽管在郑州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始终牵挂着千里之外的武汉。

李强的姑姑全家都在武汉生活,这座美丽的城市曾经让他留下过无数难忘的回忆。

“武汉是我亲人的家,这次疫情太严重了。”郑州的疫情渐渐平稳下来后,李强让我帮他联系了湖北省慈善总会,随后在他担任秘书长的河南省广场舞联盟发起了一项募捐活动。

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广场舞联盟有接近1万名队员,哪怕每个队员捐出一瓶矿泉水,也能给武汉不少老百姓解解渴!

事实远超他的预期。3月5日,他在微信群里发出倡议后,各个舞队捐款踊跃,仅仅5天时间,捐款就达到68000多元。

李强把善款捐到武汉


自武汉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慈善总会收到的善款已多达50多亿。但该会秘书长谭光华专门请我转达对李强以及河南省广场舞队员的谢意。

“这不光是一笔善款,背后有1万颗最美的心。”谭光华说,省慈善总会收到的50多亿善款,背后是全国、全世界各地千千万万个李强们……


事实上,我将“写写他们”的想法告诉李强、罗羽鸣和王作时,他们都显得很有些不好意思。

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自己做的不算什么,医生,警察,志愿者,很多人做得更多,还是写别人吧。

但我告诉他们,我就是想写他们这样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身边人。

我总觉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众多普通人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像他们一样,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世界没有理由不变得更好。


身居珞珈山,心忧天下事。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公众号,联系作者请发邮件至99039522@qq.com。


更多武汉封城记录>>>


重视“发帖马拉松”背后的公众关切


三个和新冠病毒赛跑的新武汉人


武汉抗疫成功需要更多居民喊出“假的”


武汉疫情启示:动物吃剩的,才是我们的


武汉生死战: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武汉封城生活:肉贵也好,菜坏也好,活着就好


武汉封城一月记:在禁足的日子里感慨余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