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总在凌晨3、4点醒来?提醒:可能与5大疾病有关,别忽视
微信平台又双叒更改了推送规则,九叔都快要跟你们失联啦
在判断健康睡眠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睡眠时长“成人每天要睡够7-9小时”,因此也强调了早睡早起的重要性。
可实际上,睡眠的连续性也很重要。如果总在凌晨3、4点醒来,然后再也睡不着,或者醒来后睡眠变浅,感觉半睡半醒,这种碎片化的睡眠状态,是非常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
短期内睡眠中断,可能让人出现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情绪不佳和白天嗜睡等问题。长期以往,还容易增加各种疾病的风险。
睡不着一般都有因可循,例如睡前玩手机太嗨了、压力太大焦虑了,而睡得好好的突然醒了,之后就死活睡不好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夜里频繁醒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考虑睡眠环境和睡眠习惯有没有问题。
当在夜晚熟睡时,我们的睡眠状态会在浅度、深度和快速眼动不同的睡眠阶段来回切换,随着夜晚的进行,浅度睡眠的时间会增加。
因此如果出现了夜间噪音,或者暴露在光线下(即便是昏暗的灯光)都容易促使人在夜间醒来。
保持卧室黑暗和安静。如没有舒适的条件,可以使用遮光窗帘、睡眠眼罩,避免被光线打扰,以及戴上耳塞来遮挡声音。
吃饭时间太晚,睡前吃大餐可能会增加消化负担,增加夜间醒来的概率。
睡前喝太多酒精和咖啡一类的刺激性饮品,都容易造成夜间早醒,并且更可能被尿憋醒。
避免刺激饮食。容易早醒的人,最好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大量进食,睡前5-8小时最好不要喝咖啡。
而有些早醒情况,就没那么简单,它往往是某些疾病的预兆。
因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围绝经期女性通常会出现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早醒、易醒、多梦等各种问题,其中,早醒型失眠在所有失眠类型中占比58.5%。
有些失眠可能还会伴随盗汗潮热、头晕头痛等问题。
长期睡眠不佳给中老年女性带来了许多健康问题,例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精神问题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因此大家要重视更年期失眠。
药物治疗:低雌激素水平是诱发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目前激素替代治疗是临床应用较广的治疗方法,通过经皮注射或口服的雌激素补充治疗,有利于改善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后妇女的睡眠障碍。
注意:严重失眠者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时,应选择半衰期短、不良反应轻和依赖性小的药物。
中医疗法:中医理论认为围绝经期失眠的病因为“气虚、阴虚、胃不和、水停以及痰滞”,因此可以针对性地用药治疗,同时可进行耳穴疗法、穴位埋线、针刺疗法等改善症状。
由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引发的精神抑郁、焦虑,都是导致睡眠中断、醒来后难以入睡的重要原因。
一项涵盖深圳市龙岗区10434名18岁以上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抑郁、焦虑的测评指数高的人,通常都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继发情绪问题等各种问题。而反过来,失眠也会加重抑郁焦虑症状。
学会放松。如果压力让你睡不好,可以睡前尝试舒缓的活动,给大脑放空,减缓紧张情绪,例如可以读书、洗澡、练习瑜伽、冥想。
如果躺在床上后,超过30分钟还没睡着,建议不要硬躺,起来赏赏月,等有困意再睡。
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长期失眠伴随情绪低落、恐慌等情绪问题,要警惕抑郁症和焦虑症。精神疾病并不是忍忍就能过去的疾病,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治疗和支持。
心脏和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和中风都易引起早醒型失眠。
呼吸道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也是常见诱发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人群,容易出现夜间惊醒并难以入睡的情况。
对症治疗。根据医生建议积极治疗,控制病情,从而减少失眠的概率。
最后,九叔再讲2个非常重要的健康睡眠小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每天睡个好觉:
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入睡。突然熬夜或者睡懒觉,容易破坏固有的昼夜节律,引起失眠。偶尔熬夜可以利用白天小睡30分钟来弥补。
每天接触阳光,尤其是早晨。充足的日光浴有利于帮助机体恢复自然的昼夜节律,从而延长深度睡眠时间。
参考资料:
[1]《Why Do I Wake Up at 3 am? 》,Sleep Foundation,January 19, 2024
[2]《Interrupted Sleep: Causes & Helpful Tips》,Sleep Foundation,March 12, 2024
[3]黄文,汤佳良,陈康康,等.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调查 [J]. 预防医学, 2024, 36 (04): 296-298+303. DOI: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4.04.005.
[4]刘惟蜻,王承敏,冀二妮,等. 深圳市居民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研究 [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3, 33 (06): 457-461.
[5]徐萍萍,乔会秀,耿嘉玮. 更年期失眠中西医治疗进展综述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 (01): 48-49. 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19.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