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化变局

李华 商业观察家 2022-09-27



■  撰文  |  李 华

与商业观察家作者交流可添加微信lihua759321



某种角度上说,瘟疫是全球化的“副”产品。


当蒙古帝国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一个能连接欧亚大陆、更安全稳定、可以支撑更大交易规模的全球商贸通路时,来自中亚的“黑死病”被通路上活跃的商人带入了欧洲,进而造成欧洲数千万人口的死亡。


当大航海时代开启,欧洲的殖民者把美洲纳入全球贸易体系时,天花等瘟疫也让美洲原住民出现了大面积的人口消亡,以至于这些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开展罪恶的奴隶贸易来从美洲寻找财富。


当世界因为全球化贸易的失序与不平衡而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源于美国的“西班牙大流感”,随着一战的尾声而传遍了全球。


全球化带来了更为频繁的人口流动,形成更专业、更具生产效率的全球化产业分工。让世界创造更多财富,也得以供养了更多人口。


这些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会有些“副"产品,比如贸易的不平衡问题。比如瘟疫,全球的一体化,“培育”了瘟疫的可怕传播“土壤”。更多的人口出现,及流动,让瘟疫出现的概率、频次,以及传播范围大幅扩大了。一些过去可能是局部性的问题,到了全球化的时代,很容易就演变成为全球化的难题。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按目前的情况来看,也正从局部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演变成全球化灾难。


欧洲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以及带来的死亡人数,已经大幅超过中国,未来相关数字可能会是中国的数倍。美国也有近2.7万人感染,看起来,美国未来可能会是一个更大的传播与感染源。更糟糕的是,那些没有公共卫生能力的不发达国家,他们有可能也会被拖入到更大的灾难中。


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等国家都开始禁止外国公民入境。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已被无限期推迟。相关服务业似乎正面临全面停摆。几乎全球所有人口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疫情影响。


所以,当一个局部问题扩大成为全球问题后,灾难也不仅仅再是瘟疫本身,由瘟疫而来的经济、社会、政治等问题,正在更大范围产生裂变连锁反应。这些又会再次“传播”影响到中国。到目前,你已经很难预判未来几年的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了。


这些都会是我们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



需求



欧美发达市场的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疫情则让服务业陷入停滞。这大概率会影响到欧美发达市场的购买力与需求表现。因为在疫情期间,更多人会被要求居家隔离,而相对较少工作,经营活动减少则会带来收入的降低,考虑到欧美发达市场是低储蓄率市场,收入减少可能会更直接影响到居民需求表现。


只是对全球相关应对政策、疫情峰值、影响程度、疫情对消费心理影响、市场复苏表现等的预估,目前还很难完全判断。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我们生产大量商品供应欧美发达市场。如果中国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产业受目标消费市场需求受限影响,而出现长时间大幅下滑。那么,这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就业,与购买力。


具体来说,出口产业一方面可能会面临订单减少的挑战。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需求疲弱下的价格承压。


早前在大宗商品——原油市场,因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的减产协议分歧,在需求疲软环境下,爆发了原油价格战。


这对于中国的出口产品而言,也可能会面临相类似的情况。


比如,如果企业要市场份额,就可能会带来价格承压,甚至价格战。


要利润,则可能面临需求订单不足情况,甚至失去市场。


这对出口企业而言,疫情如果是长时间的影响,就可能会进入淘汰赛。没有足够议价能力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市场风险。


这种影响也会传递到国内消费市场。一是影响国内消费市场购买力。一是带来新的“出口转内销”潮流。



供给



从过去发展来看,每当出口市场受到挑战,中国总是会出现规模大小不一的“出口转内销”潮流。


这为国内消费市场带来新的供给与变化——如果大量出口订单“消失”,相关产能涌入国内消费市场,存量渠道是很难完全消化的。这些产品、产能会寻求新的渠道来帮助消化产能。


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的出口表现一片惨淡,单2009年就有双位数同比下降。


而回顾2008年国内零售市场,会发现淘宝、阿里巴巴是那次“出口转内销”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当时,淘宝做了两个重要决策,一是,将市场拓展重心转向“出口转内销”,帮助中小企业盘活内销,积累了很多商家数。二是,渠道下沉,大幅进入二三线空白市场。


这个市场策略很成功,2008年到2010年,这三年,淘宝市场交易额(GMV)从百亿级(2007年GMV为433亿)顺利跨过千亿级门槛,每年的同比增幅都在三位数左右。到2010年已达4000亿元规模。


2008年上半年时,淘宝的注册用户数才8000万出头,占当时的中国网民总数比重不到30%。淘宝商城(后来的天猫)则是在2008年筹建出现的。


所以,每当“出口转内销”出现往往都会为新的零售渠道的发展壮大提供机会,进而形成新的渠道供给。


另一方面,出口市场如低迷带来经济的下行压力,也可能会在商品供给层面、不同业态发展层面带来变化。


比如,仓储式会员商店可能会迎来更好发展时机。


这种做中产阶级性价比的业态,在经济下行时,往往发展更好。因为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导致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开支会更“谨慎”,但人们却不会停止对消费升级、更高品质商品的渴望。


这个时候,像Costco、山姆会员商店这样的仓储式会员商店,做一定比重自有品牌商品,有性价比优势的业态,机会就来了。


由于是选址城市郊外,门店即城市中央仓,Costco等是需要消费者前往城市郊外的门店购物,及履约提货。所以,其的流量、履约成本更低(不需要离消费者近,进而支付很高的门店租金、员工工资等流量及履约成本)。


流量、履约成本更低,Costco等就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性价比商品。


而当目标消费群出现收入增长趋缓时,他们则会更愿意花时间开车到郊外购物、提货,只要你的性价比好,商品品质好。于是,Costco等有更大机会获得顾客。


这个时候,消费者对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商品的接受度也会更好。自有品牌商品能为零售商带来差异化价值,加上自有品牌商品没有广告等市场费用,也会带来更好的性价比优势。


由于有更多的优质出口产能转内销,这为零售商做自有品牌商品提供了机会。



全球化



当下的疫情对于全球化发展是一次挑战。因为疫情让全球各国的生产、经营活动,很多都陷入停滞。


由此而来的思考则是,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有没有可能降低相关风险?实现更稳定发展?让全球化商贸体系更健康、公平、稳定?


除了全球防疫、公共卫生体系本身的建设外,在商业零售领域,《商业观察家》认为,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机遇,可能要来了。


想想看,如果没有互联网,这次疫情带来的需求消失的损失,会不会更大?


这次疫情,互联网是不是也相比过去更好起到连接原产地与消费者的作用?


原产地很多商品因防疫下的实体门店关闭、信息物流不畅等大量滞销,消费端则因居家隔离,需要避免人群聚集而出现购物渠道缺乏、消费意愿降低。互联网则在这次疫情下,更好连接了原产地与消费零售端。


无论通过直播,还是到家,还是社区自提等方式,互联网这次疫情下,在零售、刺激需求、交易端的价值体现出来了。它成为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渠道,部分填补了一些流通中间环节的“失位”。而由于互联网有更好的公开透明性,它对于稳定市场价格、市场有序管理也带来了帮助。


只是这次疫情也暴露了当下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没有把价值做到最大。


所以,未来会怎么发展?


《商业观察家》认为,这次疫情过后,可能会带来互联网的全球化基础设施建设浪潮。一方面因为互联网的价值,在此次全球化疫情过后,会得到更大的认可。另一方面,互联网因其的公开透明性也有可能带来更公平的全球商贸体系。


国内消费市场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已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新基建建设进度。


从新基建覆盖内容看,主要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这其实也可以部分理解为上下游产业链高度信息化。


背景则是中国消费零售市场正要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但因货币、商品、生产效率、金融、技术等能力相对较弱,中国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全球化定价能力。中国互联网则几乎与全球同步发展,没有像很多行业那样落后发达市场2、30年。


所以,当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是可以带动周边行业发展的。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未来可以更好连接全球市场。


而当全球化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就可能会基于互联网形成一条新的全球化商贸通路。在这个领域,中国会相对更有全球竞争力,互联网也可能会为中国带来更为公平的贸易环境。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大润发黄明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社区生鲜  “活”了


行至中场,超市“战疫”的坚持与变局


灾难不会改变商业进程,但会加速商业进程


中石化卖菜了,但这只是开始






投资消费零售    必看商业观察家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长按二维码 关注商业观察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