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中场,超市“战疫”的坚持与变局
■ 撰文 | 颜菊阳 编辑 | 李 华
与商业观察家作者交流可添加微信lihua759321
2月17日,是北上广等大城市非必需行业春节后复工的第一天。
作为民生行业的超市卖场,尤其是一线店员、到家配送员,则已是“高强度作战”,持续了30个日日夜夜。
他们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承担的是保供职责,维系社会稳定。他们当中,也有许多值得称赞的事例。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行至“总攻”时刻,商超零售业也来到“战疫”中场阶段,
中场时刻,我们共勉。
一
民生
2月17日,永辉超市向全国近1000家门店、10万多名员工发公开信,勉励继续坚持。
北京超市发,作为北京市应急物资储备单位,同日宣布进入抗击疫情连续作战的第30个日夜。
而这基本是当下中国所有超市的共同姿态。保障老百姓“菜篮子”和“米袋子”,中国超市的2020年春节都在同样地夜以继日、保供稳价。
由于春节返乡和疫情的双重原因,许多餐饮、服务门店都停止了营业,超市成为很多城市里温暖老百姓的最后一道屏障。“我看附近饭馆都关了,看你们店还开着,东西还那么齐全,我这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一些顾客对超市说。
顾客对超市发的留言
这场保供稳价的战役,需要能力,需要责任心,更需要担当。
疫情下,超市到店员工和到家员工压力最大。他们也害怕疫情,却依然克服困难、奋战一线。永辉超市贵州门店小店长陈小花,三天徒步百公里返回工作岗位。步步高超市湘潭金海店全渠道小店店长陈轶强,疫情以来连轴转连续15天延时工作,实现100%的小店履约。
生鲜传奇有的门店店长因为小区被封,怕出去进不来,就睡在门店。供应商都不送货了,干部自己到仓库做起搬运工抢货。仓库人员奇缺,副总、总监们天天夜里驱车去做拣货员。
超市发董事长李燕川,有亲历过2003年非典战役的经验。早在1月21日,超市发店内发生口罩集中购买情况,李燕川第一时间做出预判,要求采购部广开渠道,要以平时5倍的量,对民生商品、消杀商品及口罩大量备货。当时,市场上还有部分N95口罩存量。加上良好的门店运营规范等,这些经验让超市发自疫情出现至今,做出了0商品断货、0商品涨价、0员工感染的成绩。
大年初二,超市发疫情小组市场监控人员发现店内客单价急剧上升。显然是顾客恐慌,导致集中购买民生商品。超市发当即上报市区商务局。当时,由于疫情导致各地封村、封路,很多配送车辆无法进京,新发地大白菜已经涨到3.5元每斤,一些地方出现“天价”白菜现象。超市发当即连夜指挥配送中心派车去河北产地自提货物,第二天在超市发店内的大白菜售价1.39元每斤,平抑了菜价,也使北京市的菜价逐步趋于合理。
按北京超市发统计,疫情期间,其果菜配送中心配货量高于平常配货量的3倍,而人力只有平常的五成。在全员支援下,超市发果菜配送中心已经连续8个昼夜停休供货。截止至今,果菜配送中心累计出车1469次,行驶54794公里,配送量4000余吨,让各种蔬菜无一出现断货、涨价。
同样的,基本上所有超市都会对猪肉、蔬菜、水果等需求量大的品类,实行重点供应商日配制,对储存量和供应量都做了保障。
永辉超市一线采购人员全体停休,返回产地及批发市场,组织货源,启动民生商品及重点商品应急储备。
步步高超市在疫情下对猪肉、蔬菜、水果等需求量大的品类,实行重点供应商日配制,要求物流中心保证日均600吨储存量。
春节以来,生鲜传奇每天供应500吨食材,保障百姓日常所需。
疫情之下,有超市在,老百姓就用不着恐慌。
二
用工
很多超市1月份的销售额都同比实现大号双位数增长。实现这样的成绩则来自于底子要硬,供应要强。
永辉超市1月商品销售额超过125亿元,无论销售额,还是商品销售件数,均实现大号双位数同比增长。1月份,步步高超市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北京超市发1月份的业绩同比上升两位数。
年后复工,生鲜传奇连续几日单店销售平均达5万元。一些门店甚至一天销售了12万元。要知道,一家生鲜传奇门店的标准陈列,饱和量也就12万。
“订单接不过来,大量的门店销售超过6万元,我们门店设计的饱和强度只有5万。毕竟只是200多平米的店。而且营业时间也比正常的短,现在一天的营业时间要少4个小时。”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告诉《商业观察家》。
超市销售是上来了,可是“弦崩得紧”。
一方面是一线紧缺的用工,员工连续高压作战,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是防疫大环境有些局限,导致超市也处于一些成本提升状态。
看着员工透支的疲惫,还在咬牙坚持,超市发董事长李燕川说“自己掉了好几次泪”。
北京超市发的配送中心,连续作战已经近30天没休息了。超市发总部到正月初三停休。“精神绷得太紧,会出问题。”但疫情未告结束,超市发也没有办法,只能加大总部干部下店送温暖、慰问、帮扶,帮助一线解压。
特殊时期,生鲜传奇也是总部人员加大到店帮扶频次。
但随着防疫工作的持续推进,大部分超市不仅是“人有点累了”,同时也都开始感觉到更方面有点紧张。一方面是防护物资紧缺,一方面是由于各地封村、封路,物流承压。
更头疼的是“用工紧”。
甘肃张掖新乐连锁超市日前向餐饮、酒店借了100多人,全部在车间打菜,才解了新乐超市的燃眉之急。超市发则靠与餐饮企业共享合作,及招聘大学生做兼职,解决用工问题。
餐饮业店员和超市店员,仅从工资收入看,似乎差不多。零售业招工餐饮的难点在于,餐饮业一般管吃、管住,超市则不负责。如果加上吃、住,餐饮业店员工资就比经营低毛利民生商品的超市店员高不少。尤其是一二线大城市,外地或农村来的打工者,首选的就是餐饮企业。
疫情发生以来,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谈合作成为普遍应急之举。很多零售企业的做法是,零售企业出工资,管中午饭。餐饮企业负责住宿及其他,餐饮企业以输出劳务为重点。但各地超市要支付的工资有差异,一线城市用工缺口仍较大。
“用工紧”之外,不论门店所处城市高低线,超市行业还都面临社会防疫下的成本上升。
比如一些地方推行:“学生延期开学,员工可有一人回家照看孩子,视同上班。延期开工的时间里员工上班算加班,要给双倍工资。”
这对于超市来讲,工资双倍完全由企业一方承担,但这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业务运营的影响,加剧了超市员工缺口。
一些零售企业负责人表示:“社会本来就是延期复工,家里就有人看孩子,现在如果还要‘员工可回家看孩子算上班’。小企业哪里扛得住。”
当下,因为防疫非常时期,消费者需要避免出行,要待在家里。这其实也导致超市员工的压力上升。
“人在狭窄空间闲着,很难产生积极心态,外出也只是买菜,所以,人的负面情绪很多都宣泄给了超市员工。加上门店在疫情非常时期,有更多检查,门店员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太大了。”一家区域超市的负责人称。
“我心疼我们的员工和店长。比如,前几天因为检查标识的事,把店长气晕过去,今天还在医院。”
现在,疫情非常时期,作为民生一线,超市承担保供稳价的职责,相应的工作压力也很大。
所以,超市从业者也需要社会的宽容与谅解。
三
未来
疫情非常时期,让人们认识到超市的重要性,它对于社会稳定的价值。
这有赖于超市一线员工的奉献。
对于未来,我们最终则会战胜疫情的。所以,我们也需要思考正常时期的超市经营。
这一块,市场会有一些分歧。
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认为,超市行业中长期不能乐观。
“眼下的新冠肺炎病毒只是一次疫情,危害有,但不会太大。关键看后续经济发展,如出问题,就是一场持久战了。”
生鲜传奇的同店同比增长当下平均达到三位数。但是,王卫有危机意识:“要考虑整体经济情况,如果下半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那么)控制好现金流,对效益差门店的调整就刻不容缓。”王卫在一个零售商超的分享群里说道。
浙江家家福超市董事长张建新也担心,“估计疫情后,我们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主要的担心是消费能力下降。”
在此次疫情中,显见的是有供应链能力的超市企业没有出现太大问题,尤其是直营店体系的企业。
因此,可以说灾难或许也能成为零售进化的催化剂,催生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零售业态。把适合人们未来生活需求的形态加速呈现了。
比如因为疫情,多个电商和到家平台,都低成本实现了获客,很多生鲜电商都爆单。因为他们的购物便利性价值被更多消费者看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实体超市没有到家服务,既无法抓取年轻顾客,既有客群也面临进一步被分流可能。
2月5日,生鲜传奇百家门店也紧急上线App/小程序商城。同步开通到家服务。提供线上商城+前置仓+预约到店自提+三方O2O平台等多种线上履约模式。同时,生鲜传奇开始在门店大量推广能有效与外界隔离、食用更安全的盒装食材。王卫判断加工商品、盒装商品未来会更加广泛地被接受。
张建新也认同到家业务的机会。一个单日,家家福超市到家做了20多万元的销售,占比能到10%。疫情非常时期,因为到家服务能避免人群聚集,需求暴增。导致超市上线到家业务都比较仓促。张建新坚定看好后期门店在商品规划上做设计提升后,到家业务还能更好。
同样,新乐超市在张掖的“到家”服务试水也是开门红。“上线第一天就做了2000单。明天可能翻倍增涨。”新乐连锁超市董事长李玲说,当地政府全力推“到家”服务,把邮政派来给超市送货,一下子让门店松了口气。
疫情之下,很多区域超市,是第一次真正把线上线下有效地融合了,或者说第一次开始真正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各地年销体量在10亿-30亿元左右的中小超市的到家业务被“启蒙”。
这种“启蒙”,要晚于全国性布局的大型商超。
一方面是因为疫情非常时期,需求大爆发。让大家看得更明白了,形成了普遍认知,趋势不可挡。
“10亿体量”大多都是在低线单个城市运营,市场总盘不大,所以,新需求不会马上规模体现。
一般来讲,新东西都需要更大的市场空间才能“成势”。此次疫情则是一次肆虐中国广大二三线市场的疫情。
另一方面,能力不一样。“10亿体量”之下,是很难有能力独立来推一个线上新东西,来做数字化业务的。因为这些东西需要大量投入。
线上业务没有地理空间限制,是消费者目的性前来购买,相对不依赖门店选址。所以,它的架构成本、门槛其实更高,履约成本也很高,比线下要高。
过小的体量,抗风险能力、趟坑的能力是相对不足的,需要结构性调整的东西,只能跟随。因此,需求没有在当地大爆发的时候,推行到家业务的“意愿”也是不足的。
此次疫情导致客单价大幅提升,“到家”业务原来算不过来的成本账,通了。也是区域商超到家业务被“启蒙”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未来,线上到家业务也有疑问。比如,当下活跃的纯线上平台也有些业务瓶颈问题。
首先,很多生鲜到家平台一度都叶菜、猪肉紧缺,显示了供应链的不足。同时由于配送人员不足,都无法有效送货。疫情非常时期,因为遭遇用工荒,后台的拣货效率能力也不高。
这让超市、生鲜超市成为很多城市民生需求解决的唯一“去处”。很多消费者也更愿意到线下。
所以,一方面是线上服务的便利性优势展现,而另一方是线下的供应稳定性、订单履约效率优势展现。这两块在疫情非常时期,都把价值做得很足。
那么,疫情之后,线上线下又该如何分配、融合呢?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投资消费零售 必看商业观察家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长按二维码 关注商业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