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奇妙之旅丨在“鸡飞蛋打”中发现生命的真相
对于许多复旦学子而言,“实验室”是一处神秘之所。然而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实验室呆上一下午已是常态;目前,相关通识课程也向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做实验的体验和机会。
这里有6位复旦人,6个实验室的故事,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日子有欢声笑语,亦有深刻的生命体悟。
记者 | 吴梦如 吴炅 周郁璐
编辑 | 吴梦如
本文共 3390 字,预计阅读时间为 7 分钟
不上这门课一辈子都没机会经历这些事
《普通生物学实验》
@小王今天想学习
解剖鲫鱼之前,我兴奋并且十分自信,以为解剖就是拿着刀把已死的鱼切开就好了,“谁没在家里看过杀鱼嘛”。可是真正上手才知道,鱼是活鱼,只不过是被打晕的鱼。
于是,它在我解剖到一半的时候,醒了过来。
你问我鱼醒过来乱蹦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只需要用锤子把它再打晕——于是便出现了如下情景:
同学:(轻轻抚摸着鱼安慰它)不痛,不痛,很快就好了。
鲫鱼:……
这是我在实验室所经历千千万万的鸡飞狗跳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每次实验课讲完了实验原理,便到了大家“放飞自我”的时刻。
解剖鲫鱼时,有的鲫鱼过于活泼,蹦到地上,同学只能蹲在地上一次次抓起又一次次看着它灵巧地跳脱……
当然,还会遇见一些具有“奇特功能”之人。在利用植物茎叶判断单双子叶的实验中,有位同学仅仅只是凑近闻了一下标本,就立刻辨认出这是茼蒿。这不仅引来阵阵惊叹声,连授课老师都惊讶不已——这是他执教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碰到仅仅靠闻便完成了别人需要显微镜都不一定能完成的任务。
除了一些中规中矩的基本实验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活中直接取材:比如检测环境中的微生物时,可以从身边物品取样本,而我选了自己的专业课本。结果,别人的培养基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小菌落,而我的实验培养基上出奇地干净,什么都没有。作为对照,我特地取了实验台为样本,此对照培养基上倒是培养出了一个小菌落——大概是我的专业自带“杀菌”功能吧。
尽管实验室的椅子总是太高,尽管小白鼠和鲫鱼的腥味总是冲不散,但是实验室的魅力总是历久弥新。在这里可以穿上白大褂解剖小白鼠,可以用采血针自己扎自己来测血型,可以接触到离心机、移液枪、电泳仪等等只在生物书上见过图片的器材,可以学到科学的实验方法并且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总之,你可以经历很多如果不上这门课一辈子都没有办法经历的事。
作为文科生,这大概是我大学四年中唯一一次有机会接触这样的生物实验。在一次次实验之后,这门课已经让我深深着迷。上实验课的周三已然成了我每个星期最期待的日子。
学科交叉的体验
《普通生物学实验》
@法学僧一枚
进入立人生物楼实验室102前要穿上实验服,这是作为实验室的规则之一,似乎被赋予了一种仪式感。
实验进度最领先的通常是医学院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以从他们娴熟的实验操作里,窥见他们深厚的学科积淀。对于我这个医学小白而言,实验中的失手常常发生,例如某次神游把盖玻片弄碎,而失误引发的重复实验某种程度上消磨了些耐心与激情。
相比于专业实验课上的高要求,作为通识教育的课程实验比较基础,实验失误的成本比较低,作为实验者要习惯,并且得接受自己需要一步步重复实验的事实,如此这般难以做到保持最初的热情。
我们在实验课堂上的讨论也并非拘泥于生物学的领域,有时会产生交叉学科的思辨碰撞,在课堂上我们讨论生命伦理观:例如由动物实验而引发的关于动物保护组织的争议——在实践中如何理解并且尊重生命。作为一名法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我走近一件件刑事冤案,而在实验课里,我对于尊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命的温度
《功能学实验》
@2016级基础医学院 高展妍
在这门实验课上,我们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各种各样的药物、机制的研究实验。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残忍的事情——亲手麻醉、亲手解剖、亲手注射有毒药物,并亲眼见证它们在药物的作用下如何挣扎死去。
当我触摸它们体内的体温时,会非常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温度,但是最后它们会冰冷地死去,这种体温的变化会令我觉得很恐慌,但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面对可爱的小老鼠和大白兔,我真的于心不忍、难以下手。动物的触感很是奇妙,它们的皮肤特别松弛,需要有特殊的抓取方法,但我总是难以轻松付诸实践,面对在自己手里不断挣扎的小动物,我只能忍痛“制伏”它们。
尊重生命,是这门实验课教给我的最大体会。尽管老师已经劝诫多次,动物实验室不可以拍照,但是每次实验后,总有些同学拍下动物尸体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面,我不明白此举的目的何在,只是觉得这种做法并不得当。
生命真的太脆弱了,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主宰着它们的感受。我们不得不面对它们不断挣扎狂躁的场面,而实验动物的下场往往是由于闷闭缺氧致死,或者直接被注射毒物而死。
被画上笑脸的洗耳球
医学是一门非常神圣的学科,有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倾注其中,希望所有的从医工作者们都能保持初心,不要愧对所有为此奉献的鲜活生命。
都是队友配合得好
《功能学科综合实验》
@2016级基础医学院小辰
在这门课上,我们和家兔、牛蛙、小鼠们亲密“合作”,每一次的接触,都会带来一些奇妙插曲。放在烧杯里的小鼠会突然蹦跳而起,甚至扑到一个组员的脸上;给兔子麻醉时,被按住腿的兔子会大力侧踹,力道吓人。
相比之前对实验课的认知,这门实验课的实验器材比想象的简陋粗暴,例如,在固定兔子时,原以为会有很多小工具帮助固定,然而只有绳子可供使用,仅仅一人的力量难以抗衡兔子的挣扎,更不用说腾出手同时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了,因此组员的协作尤为重要。
我们在麻醉兔子时,意外频发。兔子在实验前一直打喷嚏,在给它的气管插管时,发现气道里有很多分泌物,然后又流了很多血,全组成员齐力抢救,按压兔子、清理气道,终于在最后使得兔子幸免于难,成功被麻醉。
然而麻醉后兔子竟然再次醒来!我们措手不及,赶忙加以补救,尽管因此导致我们组是最后一个做完实验的,但是因为组内成员的配合默契,实验的完成度得到了保证。
对于我而言,实验室有很多难以适应的地方,从小不亲近动物的我特别害怕触摸实验室小动物——这门课一直在突破我的极限。第一次做小鼠实验时,在组员们的鼓励下,我试图去碰一碰小鼠,结果手指一碰到毛,心态就崩溃至极,而现在已经有所进步——我能够抓住小鼠的尾巴了。
感谢我的队友们。
“首兔必死”
《功能学科综合实验》
@基医人X
与小白兔、小白鼠接触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第一次实验的尝试很可能带来失败,而第二次重复的操作也不能保证结果的完美。尽管会受挫,但也是实验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第一次给兔子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药的时候,由于兔子挣扎过于激烈,新手的我们总是“手抖”,使得针头脱落,从而陷入“进针-挣扎-脱针”的循环。尽管最后夹好夹子得以固定,但是我们小组总是难以躲避“首兔必死现象”,第一只兔子总会死在麻醉那一步。或许是因为第一次的练手,对于第二只兔子的操作总能完美而顺畅地进行。
但不是每一次的重复都会带来新的改变。在进行药理学实验时,不论重复几次,实验得出的曲线上升幅度总是与理论有很大偏差。最初老师坚持认为是实验操作而非试剂配制的问题,但最后看到全班范围内齐刷刷一片的偏差结果,最终得出是试剂配制的问题,令人哭笑不得。
实验课还是比想象的难一点,看别人操作都很简单,自己一上手便陷入蒙圈;有时实验做得顺利,一上手写报告便陷入迷茫……做实验会带来经常性的挫折,我在实验室一呆就是3到5小时的经历数不胜数。好歹,做实验让我成为一个更专注、更有耐心的人了。
“薛定谔的”实验结果
《普通/有机化学实验》
@村长
本学期我上了两门化学实验,一门是《普通化学实验》,一门是《有机化学实验》。在新装修的化学楼里,实验室很新,但里面所用的烧杯等仪器由于含有污浊尘质受到大家的“嫌弃”。
实验流程与普物实验无异,从课前预习、课上实验,到最后完成报告。只是着装不同——除了白大褂,还需要戴护目镜,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额头上有一道异样的红印子,那Ta可能刚刚做完化学实验。
相比于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的现象是 “五颜六色”的。这不仅表现在试剂碰撞后结果呈现的不同颜色,更体现在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很少立即呈现,往往需要历经等待,但结果并非总是尽人意,不经意间的实验举动可能带来实验结果的不同,这种不确定性倒也含有几分有趣。
一小时、一下午、甚至一天,在实验室的时间流逝得很快,但是留下的是复旦人笃学不倦的印迹。
各种各样的实验经历提供了一次次把“生命”当做学习对象的机会——生命是未知的、是不确定的,需要用耐心和坚守来慢慢体会。
微信编辑丨吴梦如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