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生特刊 | 你不曾了解的历史故事,都在复旦的建筑里

复旦人周报 复旦人周报 2021-12-11

复旦的校园说不上大,从南区学生宿舍到校内最高的光华楼,大约是十分钟自行车车程;复旦的校园很规整,光华楼矗立于北,毛像背手望南,建筑多沿轴线展开,错落在“国”字头的南北线和“政”字头的东西线间。 亲爱的同学,或许不久之后,你们就会熟悉这些轴线上的大多数建筑:灯光不灭的三教,崭新的五教六教,补办校园卡的十号楼......然而,另一条隐秘的轴线却不那么容易知晓——那是历史的轴线。复旦自1905年创校,1922年迁址江湾,见证了几乎整个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小白宫”子彬院经历过抗战时敌军的轰炸,简公堂(现校博物馆)留下过李大钊和鲁迅的演讲,1984年里根总统造访时,3108教室曾一座难求...... 岁月将不可磨灭的记忆刻进了建筑的纹理。这里,我们选取了五个复旦的建筑,来谈谈它们在时间轴线上的坐标。


编辑 | 金梦恬整理 | 俞靖昊

 老校门 



复旦老校门始建于1921年,几经乔迁拆除,2004年为庆祝复旦百年校庆重建。重建后的老校门坐落于燕园西侧,飞檐翘角、螭吻为饰,杉木栏门正中是铜质复旦校徽。透过这座古旧端庄的牌楼式建筑,我们仿佛能窥见复旦的百年烟云。
 
抗战爆发后,战火蔓延至上海,复旦校园大部分古典建筑毁于炮火与轰炸,而校门却幸免于难,得以见证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历史时刻。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这天上午,一位年轻的解放军走进了复旦大学的校门,熟悉的同学兴奋地迎上去要他指挥唱歌——原来他就是在学运中指挥唱歌出了名,后来悄悄去了延安的复旦校友司徒汉。为了庆祝上海解放,身材修长,脸色黝黑的司徒汉从一位同学手中接过小红旗,指挥大家在校门边边走边唱“我们的队伍来了”、“我们是民主青年”和“你是灯塔”等歌曲。由于用力过猛,司徒汉手中的旗竿折断了,他把两截并在一起,又接着继续指挥,一时间,校园内歌声雷动,一片欢腾。也是从那时起,复旦成为了一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学,许多复旦学子从这扇门走出,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相辉堂 



相辉堂坐落在复旦邯郸校区的西北侧,于1947年初夏在抗战废墟中拔地而起。其名“相辉”是对复旦创校校长马相伯和奠基人李登辉先生的永恒纪念。
 
这座青瓦白墙的建筑在很长时间里充当着复旦大学演讲、报告和文艺活动的场所。而第一位登上讲台的,正是李登辉先生。1947年7月5日,李登辉校长在新落成的登辉堂作了最后一次讲演。他深情又满怀希望地对复旦人说:“你们现在穿的是学士制服,你们穿过了以后,应当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当从此对国家有所贡献,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之后的岁月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法国总统德斯坦、法国共产党总书记马歇、美国总统里根等人,都曾踏足过相辉堂的讲台。这里,连接了复旦和国际世界。
 
相辉堂还是文艺活动的大舞台,一幕幕经典话剧在此上演,从1963年的《红岩》到1978年的《于无声处》、1996年的《雷雨》乃至2003年的《托起明天的太阳》,每一出剧目都引起不小的轰动。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也是在相辉堂首映的。在那个精神贫瘠的时代,相辉堂滋养了大批有理想、有追求的复旦学子。至今,在相辉堂看电影、排练129歌会,仍是七八十年代复旦学子的共同记忆。

 


 校史馆 



复旦大学校史馆,俗称“700号楼”,早年又名奕柱堂、仙舟馆,是复旦大学1922年搬至江湾校区时,最早建成的三幢建筑之一,也是每一届复旦新生必去的参观处。
 
早年的校史馆一直充当校图书馆的功能,留下了不少复旦学子发奋的轶事。30年代,“仙舟图书馆”(即现在的校史馆)建成后,校方还请复旦校友于右任先生题写馆额。于老是“当代草圣”,其题写的匾额龙飞凤舞,不易辨认,让许多同学误认为是“傻瓜”二字,致以讹传讹,“仙舟图书馆”便有了“傻瓜馆”的“外号”。加上复旦同学乐意到图书馆去当傻瓜(埋头读书),竟反以“傻瓜”为荣。有位同学甚至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床头:“宁去傻瓜馆,不入百乐门”(百乐门在静安寺,是远东最著名的舞厅)。吴中杰教授在《复旦往事》中回忆:“仙舟馆抗战前的旧建筑,我们上学时,它是校图书馆,每天晚饭后,许多学生都到这里抢位置,管理员是一个小老头,他晚上上班时总要竖起右手,分开拥挤的人群,才能把大门打开。”足见复旦学子勤学的“傻瓜”之风。
 
2005年百年校庆之际,仙舟馆改作校史陈列馆。校史馆分十一个部分展示了复旦百年的沧桑历史和历年来的发展成就。其间很多文物十分有价值,有中国最“老”的毕业文凭,有孙中山先后题下的“天下为公”的条幅等等。每年新生入学之后,总有一项计划是集体参观校史馆,重温老一辈复旦人遗风。
 


 陈望道旧居 



 

国福路51号,复旦原第九宿舍的所在,一栋黄色的小楼承载了另一段红色的记忆。这里是陈望道旧居,在2018年经修缮后作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展馆分为两大主题陈设。其中“宣言中译 信仰之源”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和影响,彰显上海红色起源地的精神与传承;“千秋巨笔 一代宗师”介绍《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译者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展厅分为“诞生:阶级使命、人类解放”、“共震:华夏命运、道路抉择”、“中译:承译巨著,传播火种”到“影响:信仰之源、时代担当”四个章节,不仅展示了1920年出版的首版陈望道中译本,还专门辟设版本厅,展览了从坊间搜罗的部分宣言版本。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更有一段趣事。1920年春,陈望道在老家柴房苦译《共产党宣言》,竟将墨水误作红糖,吃下母亲送来的粽子,母亲问起,还连连说“甜”。这则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故事被称作“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而它也在展厅中被不断播放。
 
202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激励青年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光华楼 



历史的风掀起20世纪最后的篇章。世纪之交,一个宏伟建筑的蓝图被悄悄勾勒。2002年,复旦光华楼开始动工,2005年正式落成。这座高达142米的地标性建筑集合了教学、办公、会议的功能,彻底改变了复旦校园的格局。
 
如果说相辉堂、校史馆承载了上个世纪复旦人的记忆和故事,光华楼则等待着新时代的复旦人来书写华章。她接纳了自习和上课学生的辛勤,也见证了研究者和学术报告的深刻;星空咖啡厅从不缺少讨论的身影,吴文政报告厅来往过无数专家“大牛”。深夜,光华楼的仍有零星的光。东辅楼25至27层几乎夜夜灯火通明,这三层是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行政办公和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学习办公的区域。在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工作之后,这些学生往往零点后才回到宿舍。
  
光华灿烂,从这里延伸出去的轴线上,将会是你们的故事。

 参考资料 :

[1]复旦司南:光阴的故事,URL:http://www.sinan.fudan.edu.cn/building,2020.9.1

[2]复旦百科:建筑,URL:https://www.fudan.edu.cn/426/list.htm,2020.9.1



供图:郝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编辑:俞靖昊



 往期精彩  


传播者邓建国:记录、思考与对话的魔力


诗社里,诗人的少年时代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