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天涯到豆瓣:吃瓜的那些年

复旦人周报 复旦人周报 2021-12-11

吃瓜一词最早指的是在互联网中围讨论八卦逸事,在现今的语境下也逐渐泛化为日常生活中对八卦逸事的围观“吃瓜”一词的来源总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一则新闻中路人边吃瓜边围观的场面,有人则坚称是早年天涯和贴吧“前排占座卖瓜子、饮料、矿泉水”的演化。

吃瓜在2016年荣登年度热词之后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用语,并在网络语言高速迭代的今天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用语之中。
“吃瓜”——基于互联网的八卦讨论,到底有什么魅力?从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到移动客户端称王的今日,吃瓜文化不断发展变化。20年前人们打开天涯论坛,20年后人们每天刷着微博豆瓣。在这20年间,依托于互联网的吃瓜文化离童年愈来愈远,这一路也记录了互联网发展的轨迹变迁。

编辑丨赵婧然 范潇行文丨王芊一
记者丨王芊一

吃瓜在天涯:童年与童年的陷落 


“人都无法回到童年,天涯八卦版也一样。”在2009年的一篇帖子中,网友“小饵”如是说道。如果说2009年的天涯八卦便已是告别了童年,那么现在,转战豆瓣、微博的吃瓜,已经与童年越来越远。

最开始的日子是什么样的?

在2021年打开天涯八卦版,蓝白相间的简单页面,小广告执着地闪动着。主页十分冷清,最新的帖子不多,回复也只有寥寥。


| 2021年5月1日的天涯八卦版,只有不多的新帖


但作为“全球华人网上家园”,曾经的天涯论坛是“一栋好楼能爬好几天的存在”,豆瓣鹅组的一名用户“初渝”这样说道。无论何时,刷新页面都会有无数新帖子涌上来,“在这里可以逛上一整天不厌烦”。而天涯的娱乐八卦版面正是在这样的盛况下,凭借着“嬉笑怒骂、爱憎分明”的年轻化特点,从天涯杂谈、莲蓬鬼话等热版中杀出一条野路子,一度成为天涯浏览量第一的版面。

2004年6月1日,天涯主版娱乐八卦于儿童节开版。此时,水军还未打入论坛,粉黑大战尚未成为八卦主流。

“我们变态,但我们无害”,天涯名人“环佩叮珰”就是这样概括最开始天涯八卦的氛围——调侃声是戏谑的,但是敲键盘的动作是认真的。

曾经天涯的吃瓜帖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文字不乏幽默与条理,经常还会有大神在评论中出没——互喷口水少,讲道理的多。在《来818天涯中有炒作嫌疑,至今尚未定论或者已经定论的热帖》这一盖起1763页高楼的神帖中,天涯用户“小光头我小光头我”梳理了天涯中有炒作嫌疑的热帖,对这些轰动天涯的大事件进行了抽丝剥茧一般的分析,其中ta对“周公子大战易烨卿”事件的复盘格外符合天涯对吃瓜帖的期待。

“周公子大战易烨卿”这一事件是围绕着用户周公子和易烨卿二人关于“上流社会”的争论展开的,周公子用“周氏贵族九问”打脸充满优越感“炫富”的易烨卿,在当时的论坛中掀起了关于贫富差距、社会阶层的广泛讨论。“小光头我小光头我”把分散的讨论整合起来,将周公子的九问写得绘声绘色,而读者“塞巴斯文文”为了验证其说法,也能做到“从下午到深夜,(把原帖)小过了一遍”

环佩叮珰的体验正是很多老天涯人的共同感受:“当初我才来八卦时,发个帖子要找很多资料,一一翻译配图到深夜两三点,不这样我不敢发帖子啊,怕丢人”。归功于此,之前精品的吃瓜楼现在仍可被挖出来证实,甚至源源不断地造福着各类营销号。

除了认真地八卦,早期的天涯八卦也是“认真地很生气”,扒抄袭扒成古典文化“专家”,“锤”恋情锤成侦探,誓要和看不顺眼的事情对线到底。这种认真难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于是一种调戏的态度便应运而生:轻松的调侃、无奈的讽刺。“我们八卦就是要调戏平庸”,环佩叮珰这样认为。

在这种“调戏”的态度中,天涯与八卦版一同走上了娱乐精神微妙的巅峰,也走向了缓慢的衰落。

巅峰后的衰落最明显地反映在“金乌鸦”评选活动上。金乌鸦是由天涯网友自发组织的年度恶感艺人评选,通过投票选出每年的“鸦王”“鸦后”,自2004年开始举办以来,巅峰时曾经吸引过百万网友投票,之后一路下滑。到了2019年,金乌鸦的评选楼却只有不到10页的回复,2020年甚至取消了正式的评选。

这种趋势也出现在天涯对网红的打造和用户的流失上:蓉荣笔下的极品女小月月从天涯火遍全网,芙蓉姐姐通过在天涯发布猎奇图片和言论,成为初代网红。吃到了红利的天涯在之后不断加大写手的投放,编造出吸引人眼球的故事,挤走了一批优秀的自发创作者,也使得主页的内容愈加缺乏营养。虚假的泡沫一戳即破,现在的我们早已忘却了这些曾经的天涯网红们。

在《从八卦娱人到八卦伤人,我们究竟该如何调戏平庸的生活》这栋“楼”里,很多老天涯人为天涯八卦版出谋划策,纷纷思考为什么衰落无法避免?为什么这里不再有趣,甚至变得有害?

天涯网友小饵认为这是一种必然,因为天涯早已不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小巷子,而是各家利益角逐的风水宝地,“红色小棉袄的马甲”说,天涯八卦的变质是因为这里逐渐沦为只有粉和黑两种人的世界。“白色彩色”则感慨于娱乐精神的不古,人们从娱人娱己和包容争议变成了刻毒与非黑即白。断断续续的,这栋楼的最新回复一直延续到2014年。2014年之后,空白或许是衰落最好的注脚。

随着手机移动端的发展和优质用户的流失,天涯无可避免地被远远甩在了时代的身后。微博、豆瓣成为了它的替代品,但来自天涯的困惑却一直留到了现在。

从此,基于论坛的八卦走向了更复杂的世界,却依然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吃瓜在豆瓣:被粉圈圈住的吃瓜人 


离开天涯,豆瓣成为互联网吃瓜的新据点。

豆瓣作为一个社区网站,于2005年以书影音起家,之后又逐渐发展出小组讨论、线下同城活动等多种功能。豆瓣小组作为“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的聚集地”,逐渐成为吃瓜的好地方。

可以说,豆瓣上的每一个娱乐小组都有吃瓜群众的一席之地:在「小象八卦」这一分区叫作“天天吃瓜”,在「豆瓣艾玛花园」这一分区直接叫作“吃瓜”,至于「豆瓣鹅组」、「自由吃瓜基地」等小组更是靠八卦起家。吃瓜的小组不胜枚举,每一秒钟刷新都会出现新的讨论帖、新的回复。

但很多吃瓜者却发现瓜的味道变了。


| 豆瓣小组艾玛花园


用户“猫秃”回忆,豆瓣娱乐小组开始有热度的时候,正是“内娱进入流量时代的时候”,“流量粉不放弃每一片战场,打不过就加入”。虽然这只是ta的一家之言,不过吃瓜者的初衷变得越来越复杂,与粉圈之间的缠绕愈加紧密,却是大多数小组的现况。


对于吃瓜人来说,瓜,客观上是无法控制地从天而降,但,对于瓜的评论却可以掺杂进太多粉圈的争斗与偏见。


复旦大二学生咖咖从前经常去豆瓣小组吃瓜,但现在她却觉得“越来越没有意思”,“以前大家还能说些实话的,现在有的小组整个被控组了。”


控组,便是控制组内的言论,经常发生在大量的粉丝或脂粉(由公司雇用的职业粉丝)进入小组的情况下——尤其是当创建小组的组长、管理员也有着特定的粉籍时。这种控制往往是暗流涌动的,通过帖子的引导、大量的附和和对意见不同者的攻击逐渐让不同的声音自动退出;但有时,也可能是粗暴直接的,比如管理员有权力直接将小组成员踢出去,多次的踢出记录会影响其进入其他小组。所以,人们逐渐学会观望风向。


用户“哆啦梅度三世”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来理解这一现象。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是由诺伊曼在1974年最早提出的。她认为经大众传媒强调和提示的意见,由于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认为是多数的、优势的。因此,这种社会压力会导致“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愈演愈烈。


小组内言论的螺旋、粉丝暗戳戳的维护,使咖咖无法继续忍受,她直言不讳地吐槽了一位偶像的“烂瓜”后,主动退出了韩娱武道馆小组。接着,她迅速地买了其他小组的房(注:在豆瓣,买房指成功申请进入小组)。新房的风向是与她的想法相近的,于是再没有人阻拦她的抨击。


当然,有对吃瓜评论的控制就有随之而来的逆反。豆瓣用户“帕普”这样形容自己的逆反史:“一开始别人说什么我信什么,但是结果就是发现自己被人设骗得很惨。所以,在我这里,没有什么所谓高高在上的偶像、明星。”


在豆瓣小组里,她几乎不相信任何粉丝的澄清,直接用极具攻击性的言论点评所有明星的瓜,甚至包括自己的墙头。现在回想起来,帕普承认自己偏见太过、戾气太盛,即使是没有锤的瓜,她也会直接开怼,或者用调侃的语言来戏谑,帕普的表现被称为“缺德式追星”。一直以来,她试图将一切精神偶像打倒,但逆反的尽头却不是理智,而是疯狂。吃什么瓜、怎样吃瓜逐渐变成了粉圈中党同伐异的手段之一,“我刻薄的原因其实是想要打造粉圈中‘有趣’的自己,吃瓜本身不重要了”。而当谈及那些因“刻薄”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帕普反常地陷入了沉默。


十多年前,尽管当时没有“控组”和“逆反”这两个词语,天涯网友白色彩色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吃瓜变得无趣或有害被ta解释为娱乐精神的双向过度:过度的娱乐,抑或过度的严肃。白色彩色认为:“娱乐精神是豁达的调侃,调侃自己也调侃他人,娱人也娱己。很多时候,吃瓜令人开心的点并不是瓜本身,更不是为了获得理直气壮诽谤与中伤的权利,而是在于人们幽默感与创造力的肆意流淌。”


当吃瓜人被粉圈圈住,吃瓜便在成长中逐渐变质。


 吃瓜在微博:吃瓜与商业化 


新浪微博作为基于用户关系的社交媒体平台,相比于天涯和豆瓣这种论坛式平台,有着更强的互动性与裂变性,因此在当今吃瓜的浪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根据界面新闻的一则报道,在发布爆料新闻的多种媒体渠道中,以新浪微博为首的大众社交平台独自便占了45.48%。以今年年初的吃瓜月为例,郑爽对代孕的回复、华晨宇张碧晨对生子的公告,以及之后众多明星人人自危的辟谣,都首发在微博上,引起了大量即时讨论。

其实,不仅是吃瓜离不开微博,微博也离不开吃瓜。根据talkingdata的日活数据显示,微博的日活量已经排在了十名开外,但是在今年1月份的“吃瓜大潮”的影响下,微博的活跃率较之去年12月份就有着幅度明显的上涨。因此,在微博上承担起流量重担的几乎都是娱乐八卦。

有流量的地方,就会有围绕着流量产生的商机。成为产业的吃瓜现象,可以通过微博略见一斑。

微博上的营销号大概是吃瓜产业最前端的风向标。头部的营销号的背后基本都有所属的公司,以不空娱乐为例,在2019年的统计中,该公司的旗下签约了KOL(关键意见领袖)212个,包括被人熟知的吃瓜群众CJ、圈内教父等。这些营销号一方面生产着瓜的热度,一方面也追逐着瓜的热度。

根据虎扑上一位内部从业者的爆料,大部分娱乐公司想要购买热搜之前,往往会先联系一部分营销号带话题带起热度,在热搜发布之后,再让其余的营销号大量发微博,营造出“很火的效果”。这便是我们一般俗称的“买上去的热搜”。当然,在大量买上去的热搜之外,也存在着不多的真实的热搜。面对这种从天而降的大瓜,营销号便从生产热度的存在变成了追逐热度的存在。

在今年年初的吃瓜月,营销号传媒小娱在连续多天的不间断巨瓜之后,终于崩溃了,“昨天熬到凌晨......今早我每隔一个小时定个闹钟起来看一眼有没有动静”,对于明星的小号,传媒小娱更是深恶痛绝,“我一晚上盯四台跨年都没这么累过”。在吃瓜的世界,营销号需要用最快的时间搬运八卦与爆料。

当然,这些娱乐圈的巨瓜除了带来了疲惫,更意味着大量的热度和kpi,在豆瓣小组「做营销号真的很难」里,运营者们纷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那便是:”亲爱的@xxxxx,您主持的#xxxxx#已经成功登上微博热搜......”面对一个个天然的大热点,无数营销号共同争抢着上热搜、拿万转的机会,这片瓜田成了他们没有硝烟的战场。



| “做营销号真的很难”小组中的讨论


除了以热度为生的营销号以外,另一个站在吃瓜背后的产业便是明星的危机公关。明星个人形象的维护,对于明星价值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知名艺人背后一般都有着成熟的公关团队和合作律所,其中隐藏着非常广阔的市场。以经常为明星发声明打官司的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为例,界面新闻的一篇报道中提到,自2015年4月份成立至今,在6年左右的时间里,星权共代理过1845件明星维权案件,平均每年便有300多件。可见这背后广阔的市场。

英剧《公关》中的海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危机公关的本质,“It's not a scandal, if nobody knows”(只要没人知道,就不算丑闻)。如何降低影响,转移注意力,甚至是扭转舆论,便是明星公关团队的职责所在。而营销号则是以追逐热点为盈利手段,二者有时合作有时对抗。正因如此,吃瓜背后的产业链错综复杂,吃瓜人看到的结果往往是多方的博弈与平衡。

显然,如今的吃瓜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社会现象,更是一个商业问题。而夹杂在商业化大潮中的我们,真的很难分清,是我们选择吃瓜,还是瓜选择了我们。

 吃瓜的我们:只求一笑的单纯 

其实,在2021年的天涯,依然有人默默地创作着。

打开八卦版界面,有一篇寂寞与热闹并存的长文,在前两天刚刚更新过。帖子是以818开头的(注:818是古早天涯八卦体的代表),“各国王室“、”明星名流“、”风云往事”是其主要的书写对象,与现实娱乐圈的沸沸扬扬完全无涉。帖子分章设节,看起来更像一本图文并茂的历史小说。在吃瓜涉及到如此多的利益纠葛的现在,这种为了吃瓜而吃瓜的写作显得格外少见。


| “俏点评2020“的天涯主页


帖子的作者是“俏点评2020”,ta在自己的公众号中的自我介绍为“金融圈儿上班狗”,除了公众号文章以外,ta也坚持在天涯上发布自己的文章。

俏点评认为写吃瓜帖属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从选题、找资料、粗筛、精选、做笔记、拉时间线,到拟定提纲、落笔、排版...”过程“很是繁琐”。ta的818迪拜王妃的帖子,里面配了数百张图片,穿插在文字当中。这种帖子在巅峰时期的天涯不在少数,但是在八卦也变得碎片化的当下,便十分特别了。

读者「没有有桥的河吗」因此在评论中感慨,“感觉到了老天涯的味道”,后面跟着三个感叹号。

作为2004年就浪迹“天涯”的老天涯er,俏点评认为,“八卦是人间真实发生的悲欢离合,所以较之影视剧、小说的‘合理’,它往往没有任何道理,而这正是其吸引人之处。阅读八卦,绝不仅是猎奇或消磨时间,相反,谈得理想些,读者可以从中丰富见识、认清人性、反思前车之鉴。”

对于ta来说,吃瓜不是一种工作,因为ta不是“专业的写手,或以此为生的水军”,“写任何八卦,都是源于心有所感的兴趣、好奇心和创作的欲望”。单纯的八卦创作在ta这里依然存在着。

而对于一部分读者来说,其实八卦也没有那么的复杂,它只是紧绷生活中的一种放松,但其实放松也是一种难得的价值。2012年的深夜,用户潜离别在天涯的帖子中就这样感慨道:“八卦陪我走过高中的紧绷而枯燥的时光,不管怎么样,我永远爱着这里。”

回头看,天涯早就发现了吃瓜无趣与有害的一面,蓬勃发展的粉圈圈住了八卦,而商业更是操纵着吃瓜。但幸好,无论是像俏点评这样的创作者,还是单纯喜欢八卦的吃瓜er,人们偶尔还是能够重返八卦“只求一笑”的童年。

 参考资料:
[1]郭庆光,1995,《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社会控制──从“沉默的螺旋”假说谈起》,《新闻与传播研究》第3期。
[2]陈力丹,1998,《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国际新闻界》第1期。
[3]本文中网友小饵、红色小棉袄的马甲、环佩叮珰等观点均来源于天涯论坛、豆瓣等原帖,包括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1403386-1.shtml (从八卦娱人到八卦伤人,我们究竟该如何调戏平庸的生活?)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76968-1.shtml(迟到的八卦节献礼——818“变态”天涯)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微信编辑:王芊一



 往期精彩  


一个青年口译员的肖像


藏在礼物里的时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