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十年的广播台,遇上广播新人赛

复旦人周报 复旦人周报 2021-12-11

10月30日,第八届广新赛决赛于新闻学院无界教室拉下帷幕。经层层选拔决出的12名决赛选手通过自我介绍、新闻播报、随机稿件朗读、自由展示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声音的诠释。经过三轮比拼,21级材料科学直博生刘咏婧捧得桂冠,庄彤琳、陈暄增分获亚军、季军。此外,刘咏婧、马铭杨、刘蕊绮三位同学获得技巧、声音、节目制作等三方面的单项奖。

 

“对于拿起话筒这一刻,我永远都有一种新鲜感。”一位参赛选手这样介绍自己,这也是赛事主办方、广播台许多成员的心声。




编辑 | 金雨丰 沈芸星
记者 | 杨雨轩 马瑜
 | 杨伊静 柏柯羽



 01 
 广新赛和广播台 

自称“喜剧人”的选手播送严肃新闻稿件,看似文静的小姑娘在现场配音里嘶吼呐喊,23岁的姑娘表现65岁的男声……在场观众沉浸其中。三个多小时的比赛在12种声音的轮番角逐中落下帷幕。比赛最后,作为特邀嘉宾来到决赛现场的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老师表示:“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广新赛”全称为“复旦大学校园‘广播新人’大赛”,是一项面对非专业播音爱好者的双年制赛事。赛程分为初赛(朗读)、复赛(自制节目)、现场决赛。从2007年起,广新赛为众多声控、播音爱好者、广播听友提供了一方天地。
 

广播台成员合影


广新赛由校党委宣传部指导、校广播台主办。广播台首次开播于1951年3月,时任校文娱宣传组长的52届工商管理系校友陈济民,了解到许多同学都希望通过广播获取讯息,甚至应该设立自己的广播电台。经过他和团队的积极筹备,复旦人有了自己的广播台,每当课余或用餐时间,同学们可以及时知道校园内外动态。
 
1994年以前,广播台在十号楼办公,录音工作也还是通过卡带录音完成。现在,广播台于邯郸校区零号楼和创新创业学院均设有办公地点,声音覆盖邯郸、枫林校区。其节目内容更为广泛,除了每日定时播音外,还结合视频、图文、摄影、设计等新媒体策划形式,记录着复旦故事。


 02 
 新与旧 

“我们总是在追求新的东西的兴奋中,对旧的东西偶尔怀念。就这样,处在新旧交界的裂缝之中……”来自2074年的虚拟主播栗子,误入时空裂隙,回到了老式收音机风靡的1998年。
 
这是今年广新赛新人刘蕊绮的复赛节目《最末新世界》(The Last New World),她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本次比赛的最佳节目制作奖。受到《想见你》的启发,她把穿越作为新旧之间沟通、联系的一种方式。“磁带的质感是很令人怀念的,虽然新媒介的交互体验更强了,但声音的温度也不该被忘记。”
 

刘蕊绮同学在自我介绍


“新媒体时代变得急不可耐,随时都有新鲜而速朽的刺激,也就再没有什么值得去怀念,但或许节奏舒缓的音频会更纯粹真诚一些。”在骑车、走路的时候,现任广播台长高铭凯习惯听着广播。一些选手回忆道,读高中的时候失眠,无法接触到手机、电视、电脑中的任何一项,是深夜电台的主播给了他们莫大的心理慰藉。
 
部分广新赛选手会加入广播台工作。在作为办公点之一的零号楼里,有一面历年台员签名墙,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历届台员名字。在墙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名字,是近年来每位新台员入台的“仪式”。
 
这面墙是台友会成立时留下的。校广播台指导老师王玥清楚地记得,在组建台友会时,台友群里一呼百应,就连满头白发,走路倚着拐杖的播音老师都回来看看新变化,与年轻台员们交流。

广播台成员在零号楼剪辑录音


与此对应的是,在历届台友骨干微信群里,152个成员会互道早晚安,提醒霜降到了要多吃螃蟹,爷爷奶奶辈的老骨干经常转发广播台取得的成绩,对年轻人从不吝啬鼓励与掌声。人在国外的老成员们,依旧会收藏广播台的公众号歌单。
 
10月18日,公众号“复旦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统计并发布了校园微信指数。本届广新赛复赛作品推送以超过2.2万次阅读量高居当周校园热文榜首。王玥发现,一位70多岁的老台长当即在台友微信群里转发了这则消息,群内一时“鼓掌”表情刷屏。


 03 
 漂泊与成长 

这场声音盛宴的创作者们,既见证了新与旧的交替,也经历了初入大学时的漂泊与成长。在复赛中,亚军、21级历史系本科生庄彤琳以口述史的形式,制作了节目《渺小与恢弘——关于漂泊》。她把外曾祖父离开故乡到南洋,抗战后又回到中国的人生经历,编写成了一个关于漂泊的故事。
 
相比于之前“只是朗读别人的文本,配合单一配乐”的模式,自己撰写文本的过程,也使她体会到了更为深刻而丰富的感情。“当声音作品被烙上了家乡文化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爱和想念吧。”

庄彤琳同学朗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漂泊的感怀不仅来源于对故乡的挂念,亦生发于适应新角色、新生活的成长过程。“灿都”台风天气里的身体不适,迎着风雨穿行在陌生校园时的孤独,加上初到上海时强烈的想家情绪,让21级护理学院本科生颜姝瑜“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充斥在脑袋”。
 
她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制作成节目《灿都魔都》,借着广新赛的契机分享给类似的异乡人,希望“给有共鸣的人带来一些慰藉”。想着“苟到决赛就算赢”的她,也在复赛培训里收获了AU剪辑的技巧,从没有经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小白进阶到了能够独立制作一档节目的种子选手。一路走来,再次面对未知时,她不再彷徨,而是“好好准备、不问结果、开心就好”般的从容。
 

颜姝瑜在决赛现场


谈及自己比赛的初心,21级公共政策专业硕士生、社科2班辅导员于丹表示:“希望能有一个平台去提升,去和爱好播音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她一直憧憬着能够坐在广播台圆圆的话筒前播音,用声音跟听众产生一些共鸣。
 
于丹曾经是广新赛的选手,她在广播台获得了声音的打磨与沉淀。相比于更注重控场和危机处理能力的主持,播音则对吐字发音方面有着更高的专业要求。“听众对你的直接感受是通过声音,而不是像主持那样立体的综合表现。”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她每次播音都会提前拿到稿件进行练习,并在平时也会注重发音的训练,专业能力在日积月累里不断获得提升。

 04 
 质疑与坚持 

“为什么我们要听你的广播?”
 
在获得诸多荣誉的同时,广播台也面对着困境与质疑。禁止在教学区广播;地面播音设备被拆除;多次遭本部同学投诉;播报内容在手机上都能看到……2019届台长徐振炀刚接触到这些问题时,也觉得无法反驳。他以把地面广播做到“尽量完善”为目标,不断思考广播台对校园的不可替代性。
 
为此,广播台调整了每天两次放音的时间,以避免打扰同学午休。本学期起,中午的播送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精炼,以每日新闻和实用信息推送的形式让放音时长缩短、放送质量提高。一周五次的节目也根据同学们的意见进行了调整更新。同时,广播台与也在积极寻找新的传播方式,校园公众号、网易云账号、喜马拉雅运营目前都在他们探索的范围内。

复旦大学广播台的网易云播放页面


有质疑,也有鼓励。复旦广播台曾上过几次微博热搜,当天放的《有梦可待》广泛引起了大家对青春的怀念。在朋友圈也经常能看到“广播台今天放了……爱了爱了……”相比于在网络上主动搜索一条信息,广播是一种偶遇的共鸣。
 
“可能走在校园里,你突然听到了符合此刻的心情的广播,喜出望外;又可能是你听到天气预报有雨,回到寝室可以顺便提醒室友,次日记得带伞出门。”徐振炀认为,这些意料之外的惊喜与感动,构成了广播台的人文意义

平时,每次广播节目最后,播音都会为观众介绍策划者、与观众相约下期节目再见。广新赛闭幕之际,主持人、广播台播音林靖涵、臧芃念出:“本次广新赛由广播台为您策划,我们下届广新赛再见。”

主持人林靖涵、臧芃。他们也是广播台播音员



现场图片由周报记者沈芸星拍摄
其余图片由校广播台高铭凯提供
微信编辑| 杨雨轩
审核丨蒋涵 郑屿


 往期精彩  


千百个秋天,正于十月醒来


旦二美食交流改善实录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