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课堂上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近200位同学在调查中说出了自己对“爱情”和“爱情课”的见解或彷徨。多位开设“爱情课”的复旦教师,向复旦人周报分享了他们开设课程的经历和相关建议。课程中,有开设近二十年的老牌课程,也有刚刚建设的新课程,学科横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角度。
当这个曾令人“羞于启齿”的话题多学科、多角度地融入课堂后,师生将如何谈论它?
编辑 | 金雨丰
文 | 李蔚怡
制图 | 潘思怡
记者 | 张悦 臧芃 刘玥 黄婕
杨伊静 粟子骞 李蔚怡
01 迷津
“我不懂如何爱一个人。”
| 本次调查结果词云:受访复旦学生对理想恋情的想象
“看过这么多‘恋爱圣经’、‘爱情宝典’,道理我都懂,可是我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谈一段好的恋爱。”问卷里的一条回答道出了不少大学生的心声。
复旦人周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恋爱意向的赋分达到6.23/10,而且,有过恋爱体验的超过半数,其中,正在恋爱的接近三成。但对爱情抱有疑问的则超过八成,且所提问题跨度之广,不仅贯穿实际恋爱甚至婚姻的成败全程,还包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对爱情的本质、原理和归宿发出的诘问。
不同情感状态的学生对于爱情的态度、所持有的问题和需求也存在一定区别。
大一男生雨花对爱情抱有异常浪漫的期待,他引用纳兰性德的词句“淡墨生绡谱就,待倩横拖一笔”来形容他中学时一段无疾而终的情感,并认为爱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大二的小李虽是母胎solo(即从未有过恋爱经历),但对爱情有独特的理解,她认为爱情横跨于友情与亲情之间,但双方在相处时,彼此不应毫无保留;同为母单的bzzzz一边等待爱情,一边怀疑着真正的爱情是否存在。
目前单身的mumu一直被父母之间的不和关系所影响,她不敢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感情,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异性相处;云小墨顾忌着自己冷淡的性格,担心“我太年轻,不知道该如何爱她”;观念颇为开放的清扬则感觉自己和周围的一些朋友都有点“爱无能”,她迫切地想学习如何“好好地谈恋爱”,无论是与同性还是异性。
同在恋爱中,柒月有时会对亲密关系产生迷茫,不过她愿意积极寻求建议和学习经验;恋爱时长两年的Hyperion虽然会因男友对她情绪的忽视而偶尔难过,但始终能保持对男友能力和人品的欣赏;小哇与男友确认关系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在认定彼此之前都经历了审慎的思考和交谈,她满足于与男友三观的契合,还希望能学会自我剖析,更为妥善地处理个体情绪,在与伴侣的相处中进一步建设互益的亲密关系。
以上回答揭开的或许只是爱情迷思的冰山一角,爱情整体形象的刻画,依然扑朔迷离。
02 见地
“年轻人真的不懂爱吗?”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李淑臻指出,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是不懂爱,也并不缺乏爱的能力,只是在某些状态下,这些能力”失灵“了:“当拥有健康正向的自我认知时,人人都可以是懂爱的、有爱的人,也能通过行动传达爱,但在处于异常状态时,很多人就做不到了。”
对爱的觉察力和行动力被其他东西所压制、掩盖的一种常见情形是:人被自己的需求所过分捆绑,最终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心态的产生。“如果被个人私欲蒙蔽,人内心的感受性就会变得狭窄而迟钝,从而丧失体察一些美好事物的能力,比如爱情。”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任帅军也有同感:“学生们一方面是学业压力大,没时间谈恋爱,另一方面大家之间交流的也少,渴望爱情又得不到爱情的情感困惑比较明显,由此造成一些‘快餐式恋爱’的发生。”
还有一些老师通过对一届届学生的整体观察和个案研究,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对于爱情的一些看法误区。
哲学学院副教授王聚认为,大学时代是人走入社会之前的过渡期,大学生虽然专业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但由于缺乏社会、情感经验,可能将适用于另一种情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套用于其他情况,从而造成一定的错位。
“有的大学生把爱情看得特别美好神圣,这一定程度上是浪漫主义文学或者影视作品的影响。”他分析,如果学生在阅读或观看一部作品时,发现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崇拜,他们就会觉得在爱情中需要占据一个足够高的地位,希望自己完全是享受者而无需对另一方付出。“如此,学生观念中的爱情会缺乏平等关系,这样的爱情往往只能不欢而散。”
“有的大学生则把谈恋爱看作是升级刷怪一样的游戏,为了能尽快达成恋爱目标,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王聚补充道,如果一个人不能严肃地对待爱情,而是着迷于练就操控情感的技术,用套路替代真诚,那么这种欺骗最终也会反噬自身。还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爱情不过是自欺欺人,需要对爱情进行彻底祛魅。如此,他们开始采取一种玩世不恭的浪子态度,此时的“爱情”就会变成品性浪荡的遮羞布。
社政学院副教授沈奕斐提到,有学生课后找她倾诉,说自己一直非常自卑,觉得无法谈恋爱都是因为自己有缺点。对此,她指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爱情的发生关键在于“自己能否被爱”而不是“自己是否有爱的能力”,并因此对自身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最终陷入自我渐否定的恶性循环。
| 沈奕斐老师在办公室接受采访,语速很快但逻辑清晰
“爱情新旧脚本的混杂”是她特别强调的一点,她认为这可以解释许多恋爱现象。
沈奕斐说,“爱情旧脚本”在学术上被称为“缘分婚姻”模式,即缘分是天注定的,与人的自我没关系,这种模式是依托家庭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结婚是为了家庭利益而非个人幸福,所以每个人要符合家庭内部的角色分工,以达到家庭事业利益的最大化。旧脚本虽然摈弃了自主选择权,但优点在于稳定。
“爱情新脚本”则是西方思潮影响下的“爱情婚姻”模式,即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寻去爱另一个人,恋爱、结婚是为了彼此的幸福,并且让双方得到成长。这是一个追求个人幸福的脚本,它给予了人们选择的自由,同时要求人们承受不稳定的风险,即个人选择的后果。
当代年轻人同时受到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洗礼,理想中的爱情往往要求新旧脚本同时满足:既想要命中注定,又希求内部的激情。而这两个模式其实是矛盾的,如果无法在其中寻求到平衡点,年轻人就会喟叹爱情是如此遥远,如此艰难,从而感到痛苦。
此外,沈奕斐还发现,有些年轻人希望在爱情里一切都是新鲜的,今天去看电影,明天去逛展览,总之每天都不能重样,“形式上的新鲜并非长久之计,爱情可以从最小的细节中生发,而不要觉得它一定得依赖于什么。”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志辉则援引了《爱的艺术》中的观点:“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但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是困难的。”这样想的学生不在少数,本次问卷中类似“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喜欢一个人”的问题占到总问题的10%左右。对此,胡老师提醒,找到合适的对象固然重要,但若认为之后的一切都会顺其自然,那就有些草率了。
“爱是需要学习的。”老师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03 尝试
“课堂会欢迎爱情吗?”
“爱情课”的诞生,是教师们对大学生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细腻关照向多学科教学活动的投射。
思政课
授课教师: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
许多思修课的任课老师认为,把“爱情”引入课堂对于大学生婚恋观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
胡志辉自2002年开始教授思修课,他觉察到当时的大学生对于爱情跃跃欲试却懵懂无知,对于性则是欲语还羞又充满好奇,于是,他尝试以书目推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爱与性的启蒙:他选取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搭建起“爱”的基本框架,再用潘绥铭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来探讨性,最后用费孝通的《生育制度》分析比较传统与现代婚姻家庭观的区别。
胡志辉提起,早些年,在他讲完“性”的话题之后,有位学生不满地认为“性”是私密的,不应当公开谈论,更何况是在课堂上。但在今天,学生对性教育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21级的小哇坚持性教育应当纳入婚恋教育,在生命的较早时期形成正确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性应当是恋人之间表达情感的进阶方式,而不是发泄自己欲望的出口。
“陈果老师讲爱情应当是比较出名的。”胡志辉回忆起他曾听陈老师带着二十几个同学在“生命教育”(思政B类)课上共读柏拉图《会饮篇》的那个学期,“那个场景很奇妙,书中人在争论爱情是什么,眼前人也在进行相同的活动。用一学期精读一部经典,其实是在品读爱,很奢侈,也很震撼。”
还有很多思修课老师也乐于在课堂上和学生平等地、无差别地谈谈爱情:唐明燕老师愿意花一整节课来倾听同学们的爱情烦恼;崔涵冰老师将关于爱情的论题化入讨论中,并给出可能的方法论;任帅军老师则会顺着同学们的pre展开,结合自身经历输出关于爱的观点。
“我一开始上课就切入这个话题,因为感觉很重要。我希望大家在一生中都能获得爱、传递爱。”任帅军说。
《亲密关系》
授课教师
沈奕斐(社会学背景,70后)
陈斌斌(心理学背景,80后)
在开设“亲密关系”课程之前,沈奕斐的办公时间常常被学生预约得满满当当,“他们问的大都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有很多关于亲密关系的困惑。”她认识到青年学生对于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诉求是非常具体的,于是早在2017年,她就萌生了开设一门立足于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的“爱情课”的想法。
2019年,“亲密关系”首次开课,就吸引了远超课程容量的求学者,连走廊里都站满了人。讲台上,两位老师,一男一女,一人握着心理学的钥匙,开解学生们在个人问题上的心结,一人捧着社会学的花束,鼓励不同观念壁垒中的人们相互理解,试着握手言和。“从两个学科的视角出发,避免学生给自己贴上心理学分类常用的标签,也防止他们走入观念的死胡同。”
两位老师和学生们作为不同世代和不同性别的代表,在课堂上展开着活跃的对话。对分课堂保证充分的讨论空间,体验式教学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讲授内容与社会热点的紧密结合和老师对学生创造力的不设限使课堂形式多样:小品、绘画和视频作品都可以作为观点的载体,老师对演示的反馈则继续促进学生对自己所呈现内容的背后逻辑和思维预设的进一步探索。
“我们想提供一种对待亲密关系的视角,你既可以用它来体察对方,也可以用它来透视自己。总之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沈奕斐强调。
《两性心理学》
授课教师:李淑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将许多问题的起点指向早年的人生经历。比如在爱情中,儿时与父母的关系会无意识地投射到与亲密爱人的相处中。“如果童年的缺憾没有没有被看见、治愈,相似的问题会在亲密关系中再次出现。但反过来,如果在亲密关系中借着自我提升和与他人相处的过程解决了相关问题,童年的许多缺憾甚至创伤或许可以因此疗愈。”李淑臻如是说。
“两性心理学”是一门开了13年的老牌“爱情课”。李淑臻认为,爱是以个人为原点,向内涵养心性,自我成长,向外关照对方,彼此映射的过程。所以,她开课的初衷是借亲密关系这一主题,促进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在自我觉察、自我接纳、自我负责、自我改变的基础上,提升人际互动能力。“以此为铺垫,谈一场好的恋爱是水到渠成的。”
因此,在课程中,“个人成长”和“彼此成就”双线并行,贯穿全程。课堂构建起一片独属心灵的原野,师生的精神景观姿态各异又相映成趣,差异是最正常不过的,沟通、管理足以剖解读一些行为的模式,理解、接纳亦可抚平一些心绪的褶皱。
对不同案例中恋人的心理分析和沟通方式的处理是课堂亮点。以沟通场景为例:心理学上把一些在关系中不利于沟通的表现分为四种:讨好、指责、打岔、超理智。课堂上,会让学生来扮演沟通中的状态,比如一个人表演现实中正在指责对方的状态,另一个人站在其后,代表前者没有呈现出来的内心世界。他外在可能是很强势的,但他内心或许很受伤,那么后者就会表演出难过的状态。
接着,师生会一同分析此人表现出“指责”的心理归因,比如,在感到自身价值在来自对方的拒绝中受损时,为了避免这种自我价值感损失的体验,有些人会表现出对对方价值、能力的贬损。
不过,课堂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李淑臻建议:“如果想要更加个性化、深入的成长,可以考虑心理咨询,这本质上是促进一个人对自己更深入的觉察,而这个过程将带来内在体验及外在行动的改变。”
《人生哲学》
授课教师:王聚(哲学学院)
2021年刚刚开设的“人生哲学”就是要跟同学们谈谈人生,于是,爱情作为人生的华彩片段,也被纳入了课程体系。“我在讲爱情哲学这部分的时候,主要选择的是古希腊、中世纪以及存在主义的一些真知灼见。”王聚希望从向学生讲解智者先贤关于爱情的观点,过渡到对爱情观演变的分析,进一步引出“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爱情”的讨论。
王聚首先从纯理论的角度识别出几种不同的爱情观,再结合相关文学作品去展示不同爱情观引导下的人物所做出的抉择。他认为,从一种设身处地的细节体验开始,还要再进一步秉持一种抽离的态度去反思爱情:某种爱情果如这般值得追求吗?还是它不经意间牺牲了另外一些人生不可或缺的价值?我们又应该如何权衡?
虽然是偏向学理性的课堂,但课堂氛围并不沉闷。正统的哲学根骨赋予这堂课根本不同于“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讲坛”的气质,王聚不希望教化学生去相信什么,而更鼓励他们勤于反思,在让思想更深邃洗练的同时,获取勇气,以一种更轻盈的姿态去面对未来的选择。“我希望同学们不要以二元对立的简单方式看待爱情,无论是选择还是结果。”
此外,复旦还有一些老师在校内校外构建起爱情课堂。
心理学系教授王燕开设的“婚恋心理学”从学术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探索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的行为和心理模式。
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则在多个平台与年轻人展开亲切对话:在蜻蜓FM上的爱情文学课中,梁永安围绕经典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不同人物对爱情的看法和人物命运在爱情降临时所发生的诸多改变;在“一席·万象”《梁老师的爱情课》上,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爱情就与世界文学影视在他的话语中交相辉映。
04 前途
“你心目中的爱情课是什么样的?”
本次不完全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同学从未上过“爱情课”。其余选修了相关课程的同学,又有八成同学修过的只是作为必修思政课的思修。
然而,在上过相关课程的同学中,谈及课程的收获,大多以理论知识、观念树立以及建议为主,应用性较弱;谈及上课感受时,氛围普遍良好和谐,但是认为缺乏应用性、实践性的也有很多。
在被问及修读“爱情课”的意愿时,有65.7%的学生表示对此类课程有兴趣,并对课程形式和内容提出了建议,不过有部分同学认为“感情是学不来的”,又考虑到课程考核压力,所以兴致不高。
至于何为“理想的爱情课”,师生各有自己的想法。
王聚老师认为,大学婚恋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爱情观教育、两性知识和爱情挫折教育:爱情观是指导恋爱的最核心的法则,只有塑造了恰当的爱情观,才会在一段感情路上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在爱情世界里成熟的人。两性教育不仅要有生理知识,还得有法律知识,原则是要彼此爱护。爱情挫折教育则可以让人们在享受爱情带来的甜蜜时,做好应对措施,并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
“等到以后再去现学现悟,难免会增加犯错成本。所以,开展婚恋教育,能使大家在未来面对婚恋关系时更有准备,成为爱情里的‘聪明人’。”
大部分受访者则希望“爱情课”的形式不要过于单一,讲座、课程、交友会都是可以接受的,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讲座的问题切口小,针对性更高,对学生的时间安排也更友好;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强,适合愿意深入学习的同学;交友会则可以提供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对难以与异性产生交集的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说起理想课程的模样,牛油果果希望课堂是一个包容、自由的交流环境,在其中除了学到理论外,还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落实到细节分析,比如区分恋爱与普通的人际交往。Wavier也提出:“形式上来说,我认为应是讨论课,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重要;内容上,主要应该包含如何处理个人情绪和潜在恋爱问题的剖析,同时可以向我们介绍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不过,我其实不希望所有的爱情课都如出一辙,各位老师如果对这方面有感悟,有研究,愿意以他们的视角来和我们一同分享讨论就很好,拥有百花齐放的课堂才是大学吧!”
05 祝福
“要对爱情充满信心啊。”
爱情难得。老师们都很鼓励同学们勇敢地去体验、去成长、去爱。
如果你仍在寻找爱情,请记得:“抱着好奇心去接触他人而不是作为一种目的。”
如果你已经遇见爱情,也别忘记:“在爱情中守住真诚和善良,如果机缘不合适,也别伤人伤己。”
如果你在追寻爱情的意义,可以相信:“爱情会让你跳出自我中心的那个藩篱,让你的心更加的开阔,你的心里就能够容纳更多的人,能够容纳更多的困境,并能够去转化它。”
“老师,在这个社会上,爱情值得我们付出吗?”
这个问题提得好。老师略一思索,微微一笑:
“我们总不能让真挚的自己消逝吧?”
文中学生受访者皆为化名
首图来自爱奇艺节目《奇葩说》海报
微信编辑丨李蔚怡
审核丨孙晓雷 郑屿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