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曾发过一篇文章《如果你准时到,就意味着你迟到了——我在巴黎高翻学翻译》,今天,我们分享一个有点意思的法语翻译写的文章。让大家对巴黎高翻学院有进一步了解。
与巴黎高翻亲密接触的三个月
2017年,我在巴黎三大高翻学院(简称ESIT)度过了三个月紧张又充实的时光。
ESIT隶属巴黎第三大学,但学院教室在巴黎九大,因为这里曾是北约旧址。学院处在巴黎十六区,周边有很多使馆和国际组织。
ESIT是全球顶级的翻译学院之一。因其超低的录取人数和超严的毕业标准,给人高冷之感。口译专业2016年零录取,因候选人都未达到学校要求。2017年一共录取三人,其中一人是从小在法国长大的华人,中法文都达到母语级别。笔译专业一共录取五人,其中一人放弃,第一学期结束后只有三人。入学难,毕业更难。有幸被录取并不意味着名校光环已经加身,相反,入学意味着艰苦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我后来才明白学校入学门槛设定极高的用意:即使考官心软,让刚刚达到及格线的同学入学,其也有可能因达不到学校的要求不能毕业,花费几年时间也拿不到学位。最后毕业的人获得的光环与其说是名校给的,不如说是自己没有被魔鬼训练打倒后练就出的光芒。
我选修的主要课程有:普通翻译法翻中、英汉综合翻译、外国学生法语表达、英语表达、经济和商务、欧盟机构,经济、法律、科技翻译预备课、法汉经济翻译、汉法经济翻译、汉法技术翻译、英汉经济翻译等。
从周一到周六,每周约上课20小时,且每门课都有作业,平均完成每科作业需要2小时或者更多。这样算来,平均每周学习至少需花费50小时,除去交通、吃饭、采购生活物资所需时间,几无剩余。每天的节奏是:上课-回家-写作业-睡觉-出门-上课,不断重复。每天的主要感受是:作业总是在追赶,要读的书总是太多,水平总是不够。
论有效学习
学习这个词太大,又太泛滥。真正的学习至少要满足:脱离舒适区、及时反馈和专注。
1 脱离舒适区
健身时,但凡没有感到心跳加速、肌肉紧张、意志力经受考验,充其量只是消耗了一些热量,身体还在舒适区内,肌肉没有增多,代谢没有加强,力量还和从前一样。学习是健脑,但凡没有考试压力、没有绞尽脑汁、没有要达到某一个具体可量化的标准的目标,只是随便听一听报告,看一看电视,刷一刷手机,没有压力、没有个人独立思考后的内容输出,就还是在舒适区内享受生活。要知道,任何的进步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取得。
反观翻译,但凡翻译硕士的学位还是宽进宽出,写出的句子语法不通、意思不顺的学生还能毕业,就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专业教育。但凡职业翻译的日常训练没有压力,对自己的翻译质量没有高要求,就很难取得进步。那么高标准长什么样?是严格的入学标准、认真的态度和客观具体的评价体系。
2 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说白了就是做一件事,立马有专业人士或标准告诉你哪里做得到位,哪里需要改进,下一次长处越强,短处补足,必然进步。有效反馈必须依据具化标准。
高翻的入学标准很高,直言:我们教的不是外语,只是翻译。意思说,语言上的问题,在入学前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学校只教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拓展经济、法律、地缘政治、技术等专业词汇。但就入学标准一点,非双母语的人做到就已不易。
入学后,在确立翻译的标准前,首先得搞明白态度认真的标准。教法译汉的老师来自台湾,话语温柔。第一次的作业是一篇小短文。我想:这也太简单了吧!直接写在原文的空白处就交了上去,想着还要留出时间去做其他课的作业呢。结果老师给了很严厉的评语。自己一看,其他同学都是打印出的作业,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用语更是考究,一看就是下了功夫。认真的标准反应在版面、标点和每一个细节之处:标点是全角还是半角,标点空格是否规范... 做到认真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天赋和知识,只要愿意多检查几遍。次次认真又很难,草草交稿毕竟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更少,也更轻松。但日积月累,造成的就是劣品和奢侈品的区别。有严格较真儿的老师、一丝不苟的同学,马马虎虎在这里没有一点生存的土壤。后来我也不自觉地用如履薄冰的敬畏态度对待每一次的翻译练习,虽然小小的短文有时就要花上数小时琢磨推敲,而幸运的是,我似乎终于走上了一条艰难但正确的道路。
评价翻译的标准是什么?只用好或不好,亦或“信达雅”就可以公平地区别精益求精下功夫的译者和滥竽充数的人?每一个努力的人都有权得到公正的反馈,我们的评价体系必须客观、科学、具体、量化。翻译没有差不多就可以,一定要分出个三六九等,勤奋者可以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懒惰者无法再靠劣质译文混饭。这看起来很残酷,但因为没有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难道不是更残酷的事?
曾经也我认为翻译是无法量化评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从业时间的加长,我逐渐认识到译文至少要做到完整、准确,但认识到的标准并不清晰。直到来到ESIT后,看到老师在自己的作业上批改的各种符号,才发现评价标准可以如此细致:
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被分为三类,分别用C、M、R来表示,每一类错误又细化成若干点。
I.C理解
没有理解原文
逻辑错误
不了解背景与主题
II. M 翻译方法
字对字翻译,过于贴原文
没有考虑到语言外背景
没有考虑到受众
过度翻译(见360法兰西关于沙滩节翻译的文章)
翻译不足
III. R语言表达
术语不准确
风格不符
笔调(原文使用书面语还是口语,典雅的还是通俗的语言)
译出语(词汇、句子结构、拼写、用词)
漏译
此外,出彩的部分可加分
看到老师批改后标注有各种符号的翻译作业,我心服口服,不再觉得翻译的评价是靠运气和评卷人主观臆断了。有了这套标准,高翻的学习很辛苦又很简单。辛苦是因为课业很重,老师的要求又很高。简单是因为标准很清楚,就挂在学校网站上,老师怎么打分一清二楚,只要按时上课、写好作业、译文努力达到上述标准就可以毕业。不用费脑子辛苦琢磨评价体系,只要把全部精力放在脚踏实地做事就足够。
学院不仅评价翻译有标准,实习和毕业论文更有标准。实习单位必须要有译审核稿且完成30页有固定格式的实习报告。尚且不论上百页的毕业论文,光区区几个月的实习报告也要写几十页,让我十分诧异。后来我看了往届学生写的一本本厚厚的报告,才明白学校的良苦用心:先给学生写实习报告的具体格式,用一套方法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理论应用在实际中,并从实践中加深已有知识,学会总结。我手摸着这些实习报告想:若是我们的每一次实践都能有这种认真的态度,用系统的方法总结,长期积累,有什么事做不成? 实习只靠盖个章,又能做成什么事? 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倒是傻阿甘到最后。
高翻的反馈很有效,甚至有时药效太猛,让人吃不消。看到有的同学在小组里讨论里提到,老师发作业时竟然说:“嗯,这个译文,翻译得可不怎么样!”。”“语法错误实在太太太多了,没有达到入学水平!”不论之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不出几天,都能找出自己的毛病。过去的那点自我满足马上被打得粉碎。但也奇怪,我被老师挑出专业上的问题还很高兴,似乎就是旧有的不足被打碎后才有建立新大楼的可能,原有的不够严谨的翻译被彻底摧毁后酝酿的才是进步的希望。随后就是一边发现自己的问题,一边充满紧迫感地补足短板,如饥似渴地摆脱无知。
3 专注
科技飞跃,信息爆炸时代的学习,不得不说的还有一点——专注。
专注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用户的注意力都变成了媒体争夺的流量。一个个点击背后,社交媒体获得了广告收入,而用户只剩下碎成一地的注意力。不仅频繁地刷手机让我们难以专注,没有计划的琐事、漫无目的的闲聊甚至是过多的学习材料都在瓜分我们的注意力。没有专注,就无法深入。
有时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硕士一年级的英汉翻译课老师讲得很慢,总是念一句,顿好久。开始这让急性子的我很不习惯,觉得一节课讲得内容越多学生进步才越快。经过几次课后,我却在这停顿和徐缓中,咀嚼出了翻译的味道。
原文:Better matters. (高校广告语) 押尾韵
参考:永不止步,光彩夺目
不断进步,万众瞩目(太过了)
未来有才 更精彩
同学:精益求精,学无止境
参考:更棒就是不一样
原文:Don’t be late for your latte.
(航空公司广告)
参考:旧金山近在咫尺
才思念,已相见
(东航广告,大家一听都惊了,太棒了吧!)
原文:《A Tale of two birds》
Growing up in Port-au-Prince, Haiti, my mother attended École Elie Dubois, a boarding school for girls. The nuns there were stuffy, but wise, and the schooling-in all aspects of domestic and scholarly life-was free; all that the Mother Superior asked for in return was that her pupils evolve into women of skill. My mother duly upheld her end of that bargain, maturing to become a nurse, a teacher, a dancer, a ceramicist, a couturier, and, impressively, a butcher, capable of breaking down any animal into tidy parcels of meat.
译文:我母亲从小在海地太子港长大,曾就读艾利杜波伊斯寄宿女校。那里的修女不苟言笑但充满智慧,食宿学习都是免费的;院长唯一的要求是使学生成为有技能的女性。母亲果然不负期望,不但能照顾病患、教书育人,还能歌善舞、烧陶制瓷、裁布制衣,其庖丁解牛之技更让人拍手叫绝。(自认为翻译得还行)
只追求速度,翻译的质量很难提高。翻译一遍,停下来,多琢磨,原来每句话里都大有乾坤。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可以讲半个月,可收获似乎比自己曾经几个月泛读的收获都大。
虽然学院卧虎藏龙,但有些老师直言:只做法译汉,不做汉译法,认为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不做。他们所说的没有把握是一种对翻译质量和行业标准的敬畏,并非没有尝试的勇气。相比国内一些地方求快求全,很多水平不够的翻译混迹于市场,笔译尚且做不好的人去做交传,目标短平快,基础难打实。
要想做好翻译必须专注,总有他心杂念的人搞不好翻译,总想鼻子眉毛一起抓的人也搞不好翻译。专注于最简单的一件事,不断坚持重复。成为好翻译的秘诀众人皆知,无需多言,只看最后几人持续行动到最后?翻译的铁律如此,生活的铁律亦如此。
相比很多国内高校的教室硬件,学院的教室看起来十分朴素。但只要高翻一直坚持严进严出、认真授课,专注高质量翻译的内核,就还是会有很多真正热爱翻译的人心甘情愿来此受虐。
技术再进步,诱惑再多。我们不妨慢下来,回归最简单的方式,手写、慢读、琢磨、专注,也许乌龟也能比兔子跑得快。
三个月的时间,我上了很多的课、认识了很棒的同学、听了不同主题的精彩讲座。感到了自己的无知,列了很长的书单,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思考,明白翻译这条路值得长时间专注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