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 · 全文推送】梁光焰 | 从空间的对象到对象的空间——空间生产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从空间的对象到对象的空间
——空间生产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梁光焰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根源于认知上人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局限于技艺的对象化生产和物化生产。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由特质技艺、关系技艺和社会技艺构成的,包含复杂主体的社会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是各主体通过实践活动(空间实践)、构想活动(空间表象)和生活体验活动(表征性空间)而展开的空间生产,生产手段分别为生活生产、技术生产和艺术化生产,生产效果是实现文化增产、文化增殖和文化增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评价除经济指标外,还有科学指标、文化指标和艺术指标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空间生产;生产评价
作者简介:梁光焰,湖南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地方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空间再生产策略研究——以桃源县枫树维回乡为例”(项目批准号:18A3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2023年第1期“文化发展与创新”栏目刊出 2023年2月28日出刊
一、未充分展开的生产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构成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
五、回归多层次生活本体的生产
(责任编辑 苏 青)
|
订 阅 号:mzysyj88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联系电话:0871-63161975,63807848
邮政编码:650021
投稿邮箱:mzysyj88@163.com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青年路371号文化科技大楼12楼《民族艺术研究》编辑部
邮发代码:64-86
国内统一刊号:CN53-1019/J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840X
民族艺术研究
mzysyj88@163.com
云南昆明青年路371号文化科技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