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了“水往高处走”丨科学史小画
编者按:每周中科院之声会手绘一张“科学史小画”,再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给大家介绍小画背后的故事。
胡克是近代科学史的一位奇人,至少做出了三项可使其英名不朽的贡献:第一是提出了弹性力学中的胡克定律;第二是完成了第一部显微学专著《显微术》,并提出了“细胞”(cell)这一术语;第三是胡克曾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为近代科学的建制化以及科学交流做了杰出贡献。当然,胡克在其他方面,比如天文、光学、磁力、建筑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但是许多人不知道,毛细作用也是胡克首先发现的。
1661年4月10日,胡克向皇家学会的一些成员宣读了他新近出版的小册子《解释实验现象的尝试》。当时胡克担任波义耳的实验助手,他注意到把细玻璃管置于水中后,玻璃管内的水面会上升,而且玻璃管越细,水面上升越高。但是在这本小册子中,胡克并没有正确解释这一现象,在他看来这似乎由大气压施加于粗细不同的玻璃管造成的。到了18世纪,已有科学家发现在真空中也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样就说明了它与大气压无关。
现在我们知道,像胡克发现的这种插入水中的细玻璃管液面上升的现象为毛细现象(毛细作用),其本质是由进入毛细管中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产生的。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早晨你洗漱时不小心把毛巾的一角浸到盛水的脸盆里,过一段时间会发现毛巾没有浸水那一部分也湿润了许多。这正是毛细作用的结果,构成毛巾的许多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许多毛细管,水沿着毛细管上升,结果把原来干燥的部分湿润了。
胡克当时已经认识到毛细作用对生物和地质过程产生的影响。事实的确如此,在植物养料、水分的吸收、输送上,毛细作用扮演了重要角色,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中,毛细作用也不容忽视。可见,我们需要好好认识毛细作用,因势利导,才能趋利避害。
往期回顾
科学史周历(6.22——6.28)
科学史周历(7.13——7.19)
科学史周历(7.27——8.02)
科学史周历(8.10——8.16)
“中国天眼”落成丨科学史小画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正式“退役”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家变成嫌疑犯?戏剧化的碳14发现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3.1——3.7)
“普通老太太”何泽慧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3.8——3.14)
发现行星运动的开普勒第三定律丨科学史小画
来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