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天津、济南……它们都在聊“夜经济” | 光明夜读
文|王远方
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推出13项举措,诸如优化夜间公交、推出深夜食堂、鼓励商场延长营业时间等措施,点亮“夜京城”。
而在此前,济南市推出了10项27条政策助力发展夜间经济。此外,天津市也将着手打造美丽“夜津城”,让津城夜景更加亮丽大气,海河夜景更加富有魅力。
在上海,《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等九部门关于本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
在西安,《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五大类别夜景亮化工程,特色夜游街区达到30个、有规模特色夜市达到100个……
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了“夜经济”。回顾历史,夜经济的繁盛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表征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而到了夜间,北宋一改宵禁的传统,勾栏瓦肆之间体现的尽是商业繁荣、经济发展的景象。
流光溢彩的夜晚,就是城市带给人的一种美好。
在今天,现代化气息的商圈是城市夜经济活力的表现之一。除此之外,夜经济的繁荣也应该包含着街头巷尾的市井气息。
试想一下,忙完一天的工作,走在路边,一碗酸辣粉、一份手抓饼,虽然很简单,但它却能温暖着人们的“心”。路边的铺位或许没有那么整齐划一,也没有富丽的装潢,但它们却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深夜食堂”,满足了人们的情怀。
所以,“夜经济”也必然意味着城市管理对市井气息的包容。“夜经济”既要招来大品牌,也要激活小商贩。“夜经济”需要烟火气的弥漫,让人们在卸下白天的疲惫之后,可以找到一个开怀快意之处。规整之外,温情与舒心才更能展现夜生活的质地。
当然,有人喜欢去感受经济的繁华,也有人喜欢去体验文化的氛围,夜经济也应该多些文化味儿。
近年来,24小时营业的不打烊书店为不少人点亮了一盏灯。在此之前,不少人结束了白天的学习和工作,晚上想去图书馆或者书店过上几个小时的文化夜生活,结果却被挡在了门外。这对于不少想要“充电”的人们来说,是个烦心事。
夜经济的繁荣同样需要文化的支撑,博物馆、图书馆、剧院,这些场所不妨也在深夜里为更多人提供“安静”的夜生活。今年2月份,故宫博物院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这也是故宫首次面对公众开放夜场。一票难求的局面,也从侧面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场馆夜间开放以及背后紧密相关的文化夜经济表现出的热情。
同时,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公共服务不能到了夜间就“收场”。以出行为例,发展夜经济,不仅需要让城市的居民晚上“有地儿去”,更需要保障他们“回得去”。
公共交通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方便,而到深夜,这个问题往往成为了“瓶颈”。在热门商圈,排队一小时或许也打不到车,周围却是坐地起价的黑车。这样的问题也是发展“夜经济”的子命题。
“夜经济”,给了晚上不回家一个理由;或许也将给城市经济生活与服务管理,来一场深入肌理的变革。
文字:王远方
图片: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邢妍妍 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