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酱油的钱可以用来打醋”,好事!
文 | 汪灿
科研经费如何分配、报销难问题怎么破,关系到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也事关我国科技创新大业。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
《意见》打出的“组合拳”,可以归纳为“做加法”和“做减法”两大类,亮点颇多,针对性很强。
在做加法上,比如,在经费来源方面,分500万元以下、500万元至1000万元和1000万元以上三档,规定项目单位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提升10%、10%和7%,并强调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提升比例可达不超过60%。
规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要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这既从整体上提升了项目单位激励科研人员的间接费用比重,设置了更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一些“投入大、产出周期长”的基础性项目进行有意识扶持,并释放了一个明显信号:激励不搞平均主义,要让真正有科研能力、作出了重要科研贡献的人员尝到更多甜头。
再比如两个“扩大”:扩大从稳定支持科研经费中提取奖励经费试点范围,试点单位从中科院所属部分研究所,扩大到所有中央级科研院所;扩大了劳务费开支范围,将项目聘用人员的住房公积金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这意味着,更多科研人员将挣脱“门第”限制和体制机制束缚,享受到同等的激励待遇。这有利于营造一种更公平公正的科研竞争合作交流氛围,极大激发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动中。
在做减法上,针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预算限制多这一屡被诟病的症结,《意见》在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主基调下,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应对:包括扩大预算编制自主权,抓重点、放枝节;扩大预算调剂自主权,根据各项费用的不同情况,将调增权、调剂权下放到项目单位或项目负责人。“‘买酱油的钱可以用来打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这不仅打破了科研经费使用时过多僵化的条条框框,有利于项目单位和科研人员妥善安排,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到刀刃上,更精准提高了其使用效率。
针对科研人员抱怨较多的报销繁琐,《意见》提出,全面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允许项目承担单位对符合条件的费用实行包干制。通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进一步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报销事务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投入科研。
《意见》还规定,扩大结余资金留用自主权,避免突击花钱,取消结余资金的两年使用期限。这也是一个“精准突破”。要知道,长期以来,因为科研经费“过期作废”,又出于对归零后下个阶段科研经费被压缩的顾虑,一些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不得不突击花钱,甚至不惜上演各种“表演型”科研活动。现在《意见》明确纠偏,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不必再担心“过期作废”,也将摆脱被动花钱的尴尬,有利于节约资金。
《意见》用全面、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措施,呈现了解绑和激励科研人员的诚意。这就对了。贯彻科技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早日打破“卡脖子”困局,人才是关键。不管是科研经费的来去和分配,还是科研人员工作中的点滴阻碍和困难,都是大事,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以提升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也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科研人才的氛围,才会有更多青少年以投身科研为志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汪灿
图片:新华社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邢妍妍 吴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