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件实物的故宫文物展,是什么体验?
文|张永群
如今,“排队看展”“云看展”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文化生活的新标配,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博物馆中的展览也早已不再是“玻璃展柜”加“文字简介”这样的简单模样。“十三五”期间,我国如期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增长至12亿人次。
博物馆高速发展的数字背后是人们对于文博的强劲需求,如何回应这种不断高涨的需求,如何讲好文物的故事,让历史文化感染更多人,是博物馆不断探索的时代命题。
当下,疫情加速催生了博物馆的线上服务,在科技的助力下,全国各地的不少博物馆、美术馆等都推出了备受好评的展览。数字化的转型或许是信息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经之路,博物馆不再局限于“馆”的地理限制,文物也超越了传统理解中“物”的概念,在数字化的加持下,“看展”完全可以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故宫博物院一直走在数字化建设的前列,“数字故宫”小程序整合了故宫在线数字服务,用户可以一站式获取海量的故宫数字资源。故宫银杏慢直播、瑞雪直播,以及各类特展都吸引了不少网友参与打卡。12月18号,又有一个不可错过的展览面向公众开放:“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纹”便是“纹样”,在故宫里无论是古建筑的屋檐、墙面、门窗上,还是展厅中的陶瓷、家具、织绣上,随处可见华美精巧的纹样图案。星辰祥云、龙凤瑞兽、瓜果蔬木,这些纹样是生活场景的装饰,更汇聚了古代艺术与工艺的精华,承载着中华审美与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这个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基于故宫的文物数字资源库,创新地提供了一种科技加持下的沉浸式体验。
在展览上,“倦勤斋”实现了首次线下数字化复原。倦勤斋位于故宫宁寿宫花园最北端,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归政后专门修建的居所。它的装修精湛,铺绘的通景画以江南为蓝本,堪称古代室内装饰的巅峰之作。展览通过数字复原展示和数字动效创作,为我们做出场景的还原,观众可以超近距离感受乾隆的“江南梦”,通过AR近看百年戏台。而且,在QQ音乐全景声技术支持下,各类乐器的旋律及音效实现360°的空间漫游效果,结合视觉效果,观众可以拥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故宫最大裸眼3D文物在深圳首展。它高5.3米,22倍高清放大文物,是数字故宫珍贵成果呈现,观众们可以观察到实物展也无法感受到的细节。
对于纹样的数字化展示,不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而且以纹样为线索,展览将紫禁城中数百件珍贵文物串联,脉络中呈现出古代匠人丰富的创造力和无限巧思。这背后借助了腾讯优图实验室图搜解决方案,通过算法识别,几毫秒就可以对一张图片的纹样,实现识别和归类。
在展览的另一个板块“锦绣世界”中,观众们同样可以感受科技算法带来的观展新体验。当我们触摸LED屏幕上的文物,空间的多面屏会出现对应文物纹样重组过的精美动态纹样。这借助了腾讯多媒体实验室自研的算法,学习万花筒的折射原理,将纹样镶嵌进几何图形,呈现出与万花筒一样的动态效果,展现“纹样”变幻的魅力。
在技术的加持下,文物活了起来,二者的有机融合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高高在上的模样,文明的体验也变得更加轻松而沉浸。
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同样指出,“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这一次故宫携手腾讯的数字体验展,把故宫多年采集的数字文物资源,通过科技实现了充分利用和盘活,带给人们焕然一新的“纹”物感受,为博物馆展览带来新的体验空间。
博物馆的展览不仅是美学维度的,它更是人们与历史文化对话的窗口;博物馆中也不仅只展出历史与过去,它更关乎着现在与未来。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将会激发这些古老物件崭新的生命力,也让文物刺激着更多的年轻人的感官,让他们在沉浸体验中走进历史,也走进文化本身。
传承古建筑“营造密码”需要更多“后浪”
无手机恐惧症,是种什么“病”?引发争议的团扇,留下什么思考?书店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书“热爱生活的农村人”,也可以有舞台
文字/栏目主持人:张永群
责编:王远方
编辑:张永群 邢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