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爱走亲戚了?
文|孙岱
过年走亲戚,是中国传统家庭必不可少的活动。大年初二到初五,正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的高峰期。然而,比起串门走亲戚,还要在饭桌上“尬聊”,年轻人似乎更愿意踏实宅家,享受难得的安静与惬意。这是近年出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可能让许多长辈们颇为不解,话题#为什么你不愿意走亲戚了#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网友吐槽,因为和亲戚许久未见,有些“疏离”,加之要回答许多尴尬的问题,每次只得勉强应付。小时候最盼望过年探亲,聚餐玩乐,长大后却不那么愿意了。长辈们则打出“现在年轻人亲情观淡薄”的感情牌,似乎当下的年轻人已不再看重亲情,感情淡漠。
这并非是极个别人的特例,如此普遍的现象出现,背后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年轻人不愿走亲戚,实则反映了一种社会变化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已被一种新的法则逐渐替代:依托道德、法治、规则和契约精神等要素组成的社交纽带。
年轻人已经逐渐适应并遵循新的社交法则,更加强调公平、个性、尊重,这与旧时父辈依靠血缘、地缘等要素,社交对象仅限于小范围人群而构成的利益共同体,是截然不同的。人们的社交类型逐步由“熟人”向“陌生人”转型,传统交往的“小圈子”往往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交往需求。而在过去,父母长辈间维系感情则更多依靠共同的人生经历、群居生活带来的密切交流与深厚情感基础。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年轻人与亲戚们的成长和生活很少再有交集。家乡的亲戚,时而让人觉得熟悉又陌生。彼此的共同话题少了,年节时分的关心和交流,变成了让许多年轻人尴尬的三连问:工作、对象、车房。刻在基因里的“尊老爱幼”,让年轻人在面对这份询问式关爱无所适从,迫切地想要“走亲戚自由”,产生了逃避念头。
对此,倒也不必过分苛责年轻人。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让年轻人疲于应对,面对年节时分长辈对婚姻、就业问题的追问,消耗社交精力回应亲戚的花式关心,难免会让部分年轻人感到疲惫。生活环境与经历完全不同的长辈,很难体会当下年轻人的心境。
“血浓于水”,亲情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彼时,距离和时间可能会让亲情变得疏远。如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联络的物理距离,让亲情往来和沟通更加密切。传统拜年走亲戚形式已逐渐被新型社交新年俗取代,电话、短信、视频拜年的方式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在社交软件上留言、送祝福亦不失礼节,一样有过年滋味。
父母长辈与年轻人,两种不同文化圈层差异的碰撞,消化和理解总归需要一些时间。诚然,人们终究会找到一种新的亲情存在形式,在当前城市化的语境下,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最舒服的相处状态,从而让这个具有血缘关系的群体保持紧密联系。如何在当前社会现状下,巩固和维系亲情,树立更积极的亲情观,依然是值得思考的社会话题。
这些农村短视频,为什么戳中了我们?
年味儿真的变淡了吗?
农妇韩仕梅,也想写诗做自己
网络暴力到底有多常见?
文字:孙岱
朗诵:王茜图片: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