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小婷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从顶层设计上给出了明确方向——“国家层面,要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体现了以学科专业优化为抓手,引领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而在国家重点关注的学科设置中,“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成为加快建设的方向。
为何要着重发展这些学科?一方面是为了回应现实中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帮助人才更好地适应职业的新要求。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行业应用的贴合度越来越高、衔接速度越来越快,这也意味着,留给高校教育者和人才调整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五六年前,新能源车的制造企业还屈指可数,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新车的销量已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需要员工具备的相关技术背景和知识包括电动汽车技术、软件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等多个交叉学科。前不久,上海世界技能大赛通过对行业发展人才结构与需求的调查分析,发布了包括5G+工业互联网、数字金融、数字化营销、新能源汽车在内的6大领域内具有前瞻性的52种“未来职业”,ChatGPT也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是否导致失业的讨论。种种信号都表明,这种由新职业需求的变化倒推高等教育调整的作用是显著的,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人质疑,高等教育重在基础知识与核心能力培养,是否有必要与新职业亦步亦趋?的确,有些前沿新兴行业是昙花一现,比如前几年的风口行业VR正在逐渐降温。然而,面对新行业,需要辨别其对人才技能的“长期需求”与“临时需求”、“强需求”与“弱需求”,经过研究和筛选,从而让青年的专业选择能真正过渡为长期的职业选择,而非以此为由裹足不前。高等教育的学科优化,不是刻舟求剑,而是服务于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一种动态调整。如果观察眼下这些新技术、新行业的用人要求——具备交叉学科知识、掌握前沿工具、拥有较强实践能力是显著特征,而优化专业设置,量体裁衣地培养人才,正是对打破教育与职业衔接症结的尝试。当然,《方案》提供的是方向,具体还要看各高校如何在“变与不变”中精心设置人才培养模块。既帮助学生夯实学科基础知识,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对新学科专业的兴趣,为他们顺利走向职场做好铺垫。一些学院已将新技术纳入前沿讲座、公选课的范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同时不妨在培养机制上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为学生跨专业学习选课留下空间。丰富教育层次,在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基础、应用、研究导向的教育服务,也有助于青年们更好地做好职业规划。学科设置被誉为“教育之根”,建好新专业点和专业特色学院并非易事。未来还需要高校、政府、市场、社会各角色间密切合作,从而让教育真正贴合于人才,服务于当下,更面向未来。图片:新华社朗诵:王茜责编:张永群编辑:孙小婷 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