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传播的门槛有多高? |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气候变化传播
Climate communication or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is a field of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focused on facilitating the communic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
气候传播在中国
(重实践,轻理论)
2009 年第 15 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 我国政府代表团、新闻媒体和 NGO 组织首次在联合国气候大会闪亮登场,与此同时,这次大会也是我国新闻与传播界关注气候传播的重要起点。大会次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首次提出“气候传播”概念,并组建起国内第一个气候传播研究专门机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当时,学者将气候传播定义为: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社会传播活动。简单来说,在我国,气候传播从一开始就是主要面向社会大众进行气候信息传播的活动。
在学术领域,气候传播虽然备受新闻学、传播学、气象学、环境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关注,但是相关研究数量及理论研究不足(在CNKI,以气候传播为主题的文献数量仅为155篇),并以服务于传播活动的应用研究为主。
可是随着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提升,大多数人已经不再满足流于表面的宣传口号。 胡怡、 张雪媚(2018)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在线视频分享网站中与气候变化议题相关的视频,意识到气候传播中科学的缺失,也指出了
“仅仅依靠简单的现象告知以及对气候变化危害的单纯渲染来达到劝服公众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缺乏对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知识的准确传达和相关的讨论与互动,只是对之做贴标签式报道,并不能帮助公众清楚地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真相,更是存在可能被阴谋论者钻空子的危险。”
气候传播工作者普遍认为,目前气候传播工作的一个关键目标是从理念传播向行为转变靠拢。但如何实现行为转变?目前这种失焦的单向沟通很难支持,在通往“行为转变”的路上需要理论支持。否则,宣传的旗帜举得再高,声音传得再响,也不过是一场无效的作秀。
随着青年群体年龄升高,自我认知和知识面不断提升和拓宽,对于环境保护的诉求也随之提高。调研显示,认为低碳生活及环境保护宣传效果不理想的青年比例随年级增长而 提高,从大一新生仅占比18%-19%,到研究生占比达33%-35%的数据显著提升,反映出青年群体对于气候宣传效果的高诉求。——《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2020》
图:《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2020》P36 * 该报告由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发起,爱德基金会支持,以及零点有数提供调研支持。
🌏
什么是气候传播
(需要跨学科、系统的视角)
以前文为例,胡怡、 张雪媚(2018)虽然指出了气候传播中科学的缺失,并提出了对社会传播活动的建议,但是并未论证科学如何能够帮助到公众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真相。比如,这个问题背后关系到:
因此,从表面上看,气候传播是关于教育、告知、警告、说服、动员和解决问题的,但在更深层次上,气候传播是受到不同的经历、心理和文化模式以及潜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的。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我们所说的KOL),他们通过日益增多和复杂的渠道,向不同的受众传达不同的、有时甚至相反的信息,而这些受众都有各自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受众积极地从接收到的信息中解释和构建意义,然后通过他们自己的网络进行交流。因此,交流发生在一个由个人、团体和机构组成的丰富的、高度复杂和动态的系统中,这个系统通常还有着广泛的知识、政治和文化差异。正是通过这些动态过程,人们发展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误解)理解、关注和行动。个人、社区和社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了解、关心和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气候变化传播科学家和学者需要试图理解这些过程,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并确定更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战术,以应对这一关键挑战。
对气候传播工作者的要求
(要学习,要不停学习)
气候传播作为环境传播与科学传播的一部分,需要跨学科知识。在新媒体时代,面对“挑剔”且多样的受众群体,气候传播工作者如果想靠“拍脑袋”地制作一则广告、一个口号,或者一套万灵的工具包就打遍天下,未免过于天真。要知道,一则能吸引人们注意的广告背后往往有传播学加持,隐含着对社会、政治背景的洞见,而从“吸引人的注意”走向“行动改变”的中间,更是要卷入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想理解气候变化传播和行为转变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
气候传播的专业性, 无形中提高了对气候传播工作者的要求。
令人高兴的是,近两年有环保组织的气候传播工作者开始强调“讲故事”——叙事对气候传播转化为气候行动的重要性。科研结果也表明,故事形式构建的气候变化叙事更能激发环保行为。因此,气候传播工作者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具体工作中知道故事在不同场景下该“如何讲”,这样才能提升气候传播工作的有效性,实现传播目标。
想要“知其所以然”,也依赖学界对气候传播不断深入研究和更详尽的理论指导。一些国际同行或科研机构也给出一些原则,比如IPCC出版过一本关于有效气候传播的指南手册,它基于广泛的社会研究,探索不同策略对气候传播的影响,提出六项主要原则。又例如Climate Visuals 发布了气候传播中有效视觉沟通的原则,可供气候传播工作者参考.
气候传播在千禾
自2018年“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集立项以来,千禾一直在关注气候传播工作特别是公众气候意识提升,通过开发社区气象安全课、举办低碳倡导活动、为社会组织开展气候培训和气候行动工作坊等多种形式,触达社区脆弱人群、公众和社会组织等群体。
2021年,千禾将气候传播工作的聚焦在社区场景和青年人群体。在社区场景开展“培力气候先锋——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社区居民气候适应意识提升计划”,通过社区花园来开展气候教育活动。在青年群体,通过资助食物小站(PDT)对有代表性的青年KOL的饮食进行“改造”,来为青年人展现具体的、可实施的在日常饮食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以此影响青年人的食物选择和减少食物浪费。
未来会给大家分享项目背后气候传播的考量。
气候适应工作中社区能够扮演什么角色?|社区应对气候变化
社区花园的好处,最后一条你可能想不到 |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异常进行时,我们的食物在发生什么变化?|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
戒不掉肉还算环保吗?|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IPCC 最新报告:极端天气更加严峻 |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
招募 |社区立即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25人死亡、7人失联 | 气候变化下并不意外的河南暴雨
珠三角地区第一份社区气候脆弱性评估和适应对策报告即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