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教育家|顺应探究天性,引发深度学习

2016-11-27 中国教育学会


宋新国,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


顺应探究天性,引发深度学习

——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实践


教室里略显混乱,二十几个学生形态各异,有在专心阅读教材的,有在三三两两分享交流的,有在实验探究的,也有在拆卸自行车的。教室的四周摆放着几十个柜子,柜子里摆放着大量的实验素材,柜子的门上张贴着各个柜子的器材列表。



你看到的这种情景,不是在课间,而是正规的物理课上课时间!你看到学生不是在玩闹,而是人人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对待学科内容,他们不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细致入微的解读;实验、探究的味道越来越浓,不再是对结论简单套路化的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彰显出更多的严谨的逻辑。


简而言之,他们的学习有点儿像科学家的研究。我觉得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我称之为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源于我们的课程“黏”住了学生。什么加强了物理课程的“黏性”?用学生的话说是“好玩”。学生在“玩”中享受科学的体悟带给他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享受地“玩”,不仅仅需要课堂开放、自由,还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易于引爆深度学习的学习任务有以下四个关键要素:半开放或开放的任务主题、能调动已知知识或经验、未必有标准答案或路径、蕴含一定的挑战性元素。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一些结论,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一些问题或质疑。这些问题或质疑成为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的重要载体。尊重、重视这些学生的本真问题,通过分享、相互考证,思维的火花在学生间反复碰撞,学生在提升知识理解层次的同时,还提升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了发展。


课堂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是少数,更多本真问题的解决只能在课余完成,这种情况将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学习场景自发地转移。适度地、有重点地引导相关学生组建课题组,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那些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赢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同,课题研究的队伍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很快演变成了一批人。课题研究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习的边界。


“我们希望不要全程辅助我们,只要像现在这样,我们的收获就会很大。我们希望老师只在我们遭遇了瓶颈或是需要分析的时候出现,并以提问的方式让我们渡过难关,而不是直接告诉我们结论。”王千寻在我校2015年秋季教育年会上如是说。孩子的观点是那么的明确,也是那么的铿锵有力,我们老师也必须转变我们的教的方式以适应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否则,不利于孩子们的快乐成长。


在宽松、自由的校园里,学生享受这样去“学”,我们也喜欢这样去“教”,我们相得益彰,我们携手渐行渐远。


有时,我们又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思考:这种教学方式为什么能够扎根学生的内心?


我想大概是这个原因:在可能的情况下和范围内,我们尽可能多地将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自发地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成为培养“人”的舞台,而弱化了传承“学科内容”的功能,功利学习的羁绊越来越少,纯粹的科学体悟越来越浓,体悟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学习变得更为真实。


当然,我也喜欢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追寻本真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学科内容更多细节的理解,也收获了对教育的新的理解。学生学的方式的变革,促使老师深化、优化教的方式的新变革。二者相辅相成。


新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在无拘无束中,借助这种方式,学生发现了最好的自己。


我为什么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觉得,在满足学生的探究诉求和愿望的过程中,我的教学方式也在主动地寻求变化,生成了方法与思想,挖掘出了我的潜能,也让我发现了最好的自己。


我有一种强烈的意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来源:《未来教育家》杂志2016年第八期)



相关阅读链接 

未来教育家|夏丏尊与爱的教育

深度 | 教育与人生关系的真谛,大抵如此

观点|刘彭芝:我心目中的完美教育

荐读|叶圣陶:教育孩子,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观点|刘可钦:做好老师,竟要付出一生的心血和智慧!

深度 | 关注人,教育会走得更远!

深度 |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观点|刘秀荣:呵护童心,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熠熠生辉!

观点|叶圣陶:教育之于人生到底有何作用?

未来教育家|教育家应具备的素质

未来教育家|贾汉娜• 海斯:真正的教育,超越教室墙壁

未来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观点 | 张志勇:呼唤中小学校长的教育家情怀




《未来教育家》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12年教师节创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这是国内第一份中央级教育家类期刊,更是国家教育部新闻宣传的一份新生力量。2012年,荣获“中国好教育影响力媒体奖”,2014年荣获“全国教育好新闻二等奖”。


订阅我们的杂志

  一、通过当地报刊局订阅

  邮发代号:80-572;

  二、从邮局直接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枫蓝国际B座1633室,《未来教育家》编辑部,邮编:100082。

  三、通过网上银行汇款

  开户名:中国教育学会;

  账号:0200 0033 0908 8103579;

  开户行地址: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行号:33;

  网银汇款请备注“未来教育家”字样。



(《未来教育家》杂志二维码)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