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新时代,应如何达成优质教育?

2017-01-11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作者:薄存旭,临沂大学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整理:王毓珣,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研究员




2016年在主题为“提高质量——教育创新发展之本”的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九次学术年会上,9个分论坛平行召开,其中,第一分论坛围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展开深入研讨。此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张肇丰副理事长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傅维利教授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王毓珣研究员分别作了“新时代与新的教育质量观”和“关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考”的报告,对什么是优质教育,如何达成优质教育做了详细阐释。



 教育质量观与旧时差异在哪儿?

张肇丰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之本,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不同时代会对教育质量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新时代跟过去时代的教育质量观点多有差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业成绩的要求不同,需要从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关注人的各方面的发展;


二是有关经费投入的要求不同,需要从仅仅看硬件转向注重软件投入和人文环境建设;


三是有关资源配置要求不同,需要从局限于狭小角度和粗放扩张式投入转向大视野和均衡发展式投入。



  新时代该具有怎样的教育质量观?

傅维利


谈及教育质量,必然就会涉及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它既与人的一般发展有关,也和时代特征有关,因此,要弄清楚什么是好的教育质量,就必须首先构建起一个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很显然,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看学科成绩,还要看其一般性发展水平如何,具体可以概括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方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要明确以下三个具体问题。


1

新的时代向人提出哪些新的发展要求?


在过去的20年中,教育现代化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其中涉及到两个维度可以思考这个时代的一些核心特征。


  一是价值观系统,虽然我们从社会层面已经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它们之间不是简单地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心友善更为重要;提出这些更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和解决当前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例如校园欺凌现象说明平等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深入人心。


二是近期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它们分别是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这既反映了我们追求的方向,也构成了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样态,构建教育质量标准时应该对此给予必要的重视。


就学生的创新理念而言,事关国际竞争能力,有竞争必然意味着要创新;就协调理念而言,需要协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就绿色理念而言,应该整体设计学生学习生涯,可持续发展,不能过早、过度透支了中学生的精力和兴趣;就开放理念而言,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开放互动的新模式;就共享理念而言,需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发展原则,不仅关注考试中获得优胜的学生,更要考虑教育资源在区域、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2

存在与时代发展特征相悖的因素


传统文化观念和深层体制机制是其中的关键点。例如官本位和等级偏好,这在各级教学评估、科研评奖、职称评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另外,权威至上、社会本位、人情社会、标识主义、统一划一、缺乏主见跟风随潮等也随处可见,致使诸如高考加分项目、大学标签、学历中心等咄咄怪事层出不穷。

3

如何破解困扰教育质量提升困境的时代难题?


  首先,在学校中贯彻和实践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破解传统与现代冲突的重要突破点;例如,杜威的教育改革搞了50年,差不多形成了三代人几乎相同一致的价值理念,构成了现代美国价值观念的基础。


  其二,调整教育质量观。我们这个时代要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其三,确定新的教育目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目的息息相关。我国的教育目的必须做重大调整,具体包含三个重点:


调整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关系,即在发展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孩子们的优势潜能和兴趣爱,这是我们国家总体创造力的根基。


适度全面发展,即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设置一个基准,这样既可能为学生长远发展和未来健康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防止多方面过度发展的要求对学生带来过重的身心压力和伤害。


进一步强调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协调一致,即一个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进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能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自主发展空间的社会。这些调整不应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更要落实到制度设计和教育活动层面。



如何达成优质教育?

王毓珣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经从“学有所教”阶段逐渐过渡到“学有优教”的阶段,即从“粗放型的、重视数量式”的教育转向“集约型的、重视质量式”的教育。

 

1

什么是优质教育?


借鉴ISO9000(2000版)对质量的定义,优质教育可以这样定义:能够一起具有固定特性的优质的教育工作,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这里面强调两个要点,即优质教育工作是优质的,同时培养的学生是优秀的,这个优秀是较好地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

2

优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卓越性,即理念的卓越、目标的卓越、过程的卓越、教师的卓越、校风的卓越等。


  相对稀缺性,即优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基本符合二八定律,优质学校能占20%左右,一所学校优秀老师占20%左右,因此,现在学校教学质量在相互比拼中都在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能是“水涨船高”的关系。


  系统性,即优质教育是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对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等功能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和研究,以达到最优化的设计控制和管理。


  绩效性,即强调干什么事就要自觉的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和最持久结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具体可以概括为效率、效力、效益和效能等四个方面。


  未来性,即优质不能光考虑当下,还要考虑未来和长远。

3

优质教育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优质和公平的关系。优质和公平之间往往存在着非常矛盾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均衡,公平不但要考虑资源配置均衡,还要考虑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潜能,让拥有优势潜能的孩子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还要使教师能够实现横向和纵向流动,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横向流动,形式上的横向流动不过是对公平教育的误解和扭曲。


  选拔和发展的关系。高考科目设置是有待调整的,必须处理好发展与选拔的关系。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当前教育过分重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是个性发展,忽略了对群体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处理好自觉和觉人的关系。


  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教育不是为过去和现在培养人才,而是为未来培养人才。


  过度与适度的关系。催肥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没有什么大用的,也是难以与世界孩子相抗衡的。

4

怎样达成优质教育?


学校之良窳,有赖于教师之优劣。学校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好还是不好。20年代到30年代初,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可谓名师荟萃,作为校长的金亨颐是纯正教育家,还有教育家夏丏尊、文学家朱自清、漫画家丰子恺、遍涉音乐、美术、佛教的李叔,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俞平伯、叶圣陶、吴稚晖、黄炎培、陈望道、黎锦晖、何香凝、廖承志、柳亚子、张大千等等。因此,对于校长办学而言,教师必须是第一位的;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是第一位的。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的教师,优质的教师怎么抓?当前必须警惕教师专业发展中过度偏重个体专业发展带来的教育难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靠教师的整体水平体现出来的,抓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的三名工程破坏了学校教育生态,忽视了木桶理论中的短板原理,忽视了水平相对较差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另外,优质教育也不能忽略教师基本素养尤其是师范生素养的培养,教师基本素养的缺失将使优质教育难以落地。





第二十九次年会相关链接  


学有优教、回归教育人本价值是提高教育质量之本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提升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钟秉林: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

王湛: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和路径

尹后庆:“新质量时代”需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叶翠微:让学生回归到自己的世界中去!

提高教育质量要“以生为本”,要“关注教师发展”!

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大学先修课程的中国之路

CAP——坚实的脚印: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做?

集团化办学1.0、2.0和3.0时代的探索之路

集团化办学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