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新时代,应如何达成优质教育?
整理:王毓珣,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研究员
2016年在主题为“提高质量——教育创新发展之本”的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九次学术年会上,9个分论坛平行召开,其中,第一分论坛围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展开深入研讨。此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张肇丰副理事长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傅维利教授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王毓珣研究员分别作了“新时代与新的教育质量观”和“关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考”的报告,对什么是优质教育,如何达成优质教育做了详细阐释。
张肇丰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之本,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不同时代会对教育质量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新时代跟过去时代的教育质量观点多有差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业成绩的要求不同,需要从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关注人的各方面的发展;
二是有关经费投入的要求不同,需要从仅仅看硬件转向注重软件投入和人文环境建设;
三是有关资源配置要求不同,需要从局限于狭小角度和粗放扩张式投入转向大视野和均衡发展式投入。
傅维利
谈及教育质量,必然就会涉及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它既与人的一般发展有关,也和时代特征有关,因此,要弄清楚什么是好的教育质量,就必须首先构建起一个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很显然,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看学科成绩,还要看其一般性发展水平如何,具体可以概括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方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要明确以下三个具体问题。
新的时代向人提出哪些新的发展要求?
在过去的20年中,教育现代化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其中涉及到两个维度可以思考这个时代的一些核心特征。
就学生的创新理念而言,事关国际竞争能力,有竞争必然意味着要创新;就协调理念而言,需要协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就绿色理念而言,应该整体设计学生学习生涯,可持续发展,不能过早、过度透支了中学生的精力和兴趣;就开放理念而言,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开放互动的新模式;就共享理念而言,需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发展原则,不仅关注考试中获得优胜的学生,更要考虑教育资源在区域、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存在与时代发展特征相悖的因素
传统文化观念和深层体制机制是其中的关键点。例如官本位和等级偏好,这在各级教学评估、科研评奖、职称评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另外,权威至上、社会本位、人情社会、标识主义、统一划一、缺乏主见跟风随潮等也随处可见,致使诸如高考加分项目、大学标签、学历中心等咄咄怪事层出不穷。
如何破解困扰教育质量提升困境的时代难题?
调整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关系,即在发展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孩子们的优势潜能和兴趣爱,这是我们国家总体创造力的根基。
适度全面发展,即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设置一个基准,这样既可能为学生长远发展和未来健康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防止多方面过度发展的要求对学生带来过重的身心压力和伤害。
进一步强调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协调一致,即一个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进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能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自主发展空间的社会。这些调整不应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更要落实到制度设计和教育活动层面。
王毓珣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经从“学有所教”阶段逐渐过渡到“学有优教”的阶段,即从“粗放型的、重视数量式”的教育转向“集约型的、重视质量式”的教育。
1
什么是优质教育?
借鉴ISO9000(2000版)对质量的定义,优质教育可以这样定义:能够一起具有固定特性的优质的教育工作,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这里面强调两个要点,即优质教育工作是优质的,同时培养的学生是优秀的,这个优秀是较好地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
2优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优质教育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怎样达成优质教育?
学校之良窳,有赖于教师之优劣。学校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好还是不好。20年代到30年代初,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可谓名师荟萃,作为校长的金亨颐是纯正教育家,还有教育家夏丏尊、文学家朱自清、漫画家丰子恺、遍涉音乐、美术、佛教的李叔,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俞平伯、叶圣陶、吴稚晖、黄炎培、陈望道、黎锦晖、何香凝、廖承志、柳亚子、张大千等等。因此,对于校长办学而言,教师必须是第一位的;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是第一位的。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的教师,优质的教师怎么抓?当前必须警惕教师专业发展中过度偏重个体专业发展带来的教育难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靠教师的整体水平体现出来的,抓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的三名工程破坏了学校教育生态,忽视了木桶理论中的短板原理,忽视了水平相对较差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另外,优质教育也不能忽略教师基本素养尤其是师范生素养的培养,教师基本素养的缺失将使优质教育难以落地。
第二十九次年会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