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cseedu(←长按复制)教育使命,点滴随行。
郭永福:教育不应被过多地赋予功利目标
郭永福,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
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引起几乎全民的密切关注,既受追捧又饱受诟病,得失成败众说不一。
看教育,既有视角问题,也有水平问题。今日之教育,被绑缚了太多的东西,相干的,不相干的,都搅和在一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一名在教育圈里劳作大半生的老教育人,我祈盼大家能善待教育,敬畏教育,理解教育,呵护教育。
教育就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就是人类传承文化、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没有那么多功能,实现不了那么多目标。
在成绩和问题面前,不能分清主流和支流;在谈问题时,不能着重分析产生的原因;不能处理好教育的各种关系;不能注重揭示教育深层的本质和规律,考问人们思维的出发点和大前提是否正确;往往表现出形而上学、片面性、绝对化、“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
他们不是支持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而是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他们用抓GDP的办法来抓分数和升学率,用分数、升学率、名牌率当作考核学校、奖惩校长、教师的唯一指标。一所学校,一旦分数、升学率上去了,可以一俊遮百丑;反之则可能受到惩处。
例如,党内腐败的滋生、社会诚信的缺失、学生课业负担的过重、拿不到诺贝尔奖,等等,都认为是教育之过。在这些方面,教育的确有它的责任,但这些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如果不考虑社会历史的深刻背景和外部因素,简单指责教育,显然有失公允。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指望通过教育解决各种棘手的社会问题。单就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这也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遗传、环境、个人主观努力密切相关,不完全取决于学校。不能让学校背负无法承受之重。
有些商人不讲信誉,不讲质量,只想在孩子身上赚钱,不能给孩子有益的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甚至还误人子弟。
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使一些家庭对子女过度骄纵、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教育。一些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抢占起跑先机,想方设法让孩子上名牌幼儿园和小学,不惜花重金请家教,让孩子学这学那,把本该属于孩子玩的时间全都占上。学校要“减负”,家长却要“加负”,两者拧着干。
一些不懂教育的媒体和记者整天围着学校、未成年人找新闻。胡报、乱报,报错了又不更正、不道歉。前些年,搞高校自主招生,哪所中学得到几个名额,校长午饭后走出办公室10分钟去哪了,有的地方报纸都搞实时报道,弄得几所参与试验的中学校长如坐针毡,草草推荐了考分前几名学生了事,生生地把一次改革试验搅黄了。有媒体报道某山村几个小孩子每天蹚雪走四个小时,冒着遇到野猪的危险去镇上上小学、幼儿园,其中还有四岁的小女孩。晚上去家里采访,小女孩的姐姐抽抽搭搭地哭着说,不这样将来就考不上大学,就走不出大山!这种报道会不会误导更多受众呢?
所有这些不善待教育的乱象,说明今天的很多人还不能够充分理解教育,正确对待教育,赋予了教育太多的功利目标。这些都是教育难以健康发展的负资产,需要大力破除。
当然,教育本身也要做出积极努力,用实际行动消除外界的误解。教育本身还存在种种弊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克服。人们也有义务学习教育、了解教育,做教育改革与提升的促进派。
(来源:《教育家》杂志创刊号)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