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祝勇《故宫六百年》荣获琦君散文奖:历数故宫的前世今生


11月29日,第五届“琦君散文奖”在浙江温州瓯海区三溪中学琦君文学馆颁发。著名作家李敬泽、祝勇、刘大先分别凭借《〈黍离〉——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故宫六百年》《故乡即异邦》获得“作品奖”。胡冬林的《山林笔记》获“特别奖”。

 

“琦君散文奖”为每年一届的专业散文奖项,2016年由十月杂志社和瓯海区人民政府共同设立。该奖项以瓯海籍台湾地区著名作家琦君命名。

 

祝勇的获奖作品《故宫六百年》原载于《当代》2019年6期,2020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组委会给予祝勇的颁奖词是:

 

无论是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外还是读者的关注热点,故宫所铭刻的六百年沧桑从未变成过眼云烟。本篇《故宫六百年》是祝勇解密故宫的集大成之作《故宫六百年》的开篇之作,它以作家的专注和和学者的广博,娓娓道来,历数故宫的前世今生,赋予了伟大的故宫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无可替代的文明和传承。

 

祝勇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故宫是一个六百年的宫殿,经历了明清两代的皇宫。六百年当中有无数人在这样一个场域里生生死死、悲欢喜乐。我觉得紫禁城六百年或者说故宫六百年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有很多人生活过的痕迹和情感在里面。在回望故宫六百年的时候,不应当仅仅看到的这些建筑、这些物质化的遗产,更多的是看到这些人。《故宫六百年》这个作品,是跟曾经在故宫生活过的人的一个对视,或者是对话。”

 




中国人价值观的伟大,成就了故宫的伟大

《故宫六百年》后记

 


书写完了,书里的时间和现实中的时间,都来到了2019 年。

 

合上书稿,我想起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过的一句话:“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我愿意用这句话来自勉。

 

作家路遥也喜欢这句话,把它写进自己的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写完《平凡的世界》,路遥把他的笔从窗子扔了出去。我想他那时一定会轻松许多,像是告别了一次孤寂的长旅。

 

关于这座城,我似乎说了很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因为我写的这些,对故宫来说只是很小的、很小的一部分,接近于零。这是一座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城,这是一座拒绝总结的城,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它的一个局部、一个侧影。它不是一句话、一个颜色、一个形象,甚至不可能是一本书。故宫、六百年,让我的写作无论多么努力,都接近于徒劳。但我仍然相信言说的价值,自打我开始写作那一天起,我就对言说的价值坚信不疑。

 

我到底想写什么呢?我写了它的建筑(故宫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建筑工地),写了发生在它内部的一些事件,写了裹挟在这些事件中的权术、阴谋、党争、宫斗,写人性的撕裂、变异与挣扎——当下许多中国人,不是对此津津乐道吗?也正是因为这份津津乐道,为影视公司创造了红利,催生了宫斗剧产业的蓬勃发展。

 

祝勇《故宫六百年》丨人民文学出版社


应当承认,这些构成了中国历史中不堪的一面,为柏杨先生所说的“酱缸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案例。故宫是中国封建专制的大本营(明清两代将封建集权推向了最高峰),是帝国最残酷的沙场,宫廷中的风轻云淡、举手投足,都可能带来骨肉相残、生灵涂炭。

 

但即使如此,在故宫,依然找得见日常生活,找得见最朴素的亲情与关爱,更找得见神圣的奉献与牺牲。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人不仅是利己的,更是利他、利群的。或者说,唯有做到利他,才能实现利己。

 

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未曾断流,其中的原因,须从文明的内部去找。毋庸置疑,在我们的世界里,有罪孽与坠落,但也有拯救与飞升,就像这辉煌浩大的故宫,无数次几乎被摧毁,又无数次地涅槃重生。中国人能穿越黑暗与血腥活到今天,中国历史没有中断在某一个黑暗的时刻,不是因为这黑暗不够强大,而是因为我们文明中的正面价值比这黑暗更加强大,这些正面价值包括:隐忍、宽容、牺牲、仁爱,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所说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等,几乎包含了我们文明正面价值的所有内涵。

 

就此我们看到了两个故宫,一个是王朝政治意义上的故宫,另一个是文化意义上的故宫。站在现代的立场上,我们可以对王朝政治进行抨击,而对故宫的文化价值,我们不能不顶礼膜拜。紫禁城表面上是一座城,背后是一整套的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伟大(在轴心时代就已经奠定),成就了这座城的伟大。一切的恩怨、宫斗都是速朽的,纵然像朱棣、乾隆这样的不世之君,也只是匆匆过客,只有故宫(紫禁城),超越了个体,超越了王朝,得以永恒。

 

固然,对所有的恶行,我们都不能视而不见(即使在今日的世界中,贪婪、无耻、自私、伪善仍在大行其道,我们经常感叹某些人见利忘义,其实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义,所以也根本谈不上忘不忘),但同时,我也相信人类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利”,非但成不了“利”,反而会害及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还是有些乐观的,我相信善比恶坚韧,美比丑持久;我相信明天会更好,这好,是对我们文化价值的信任与坚守,是人性的弃恶与扬善。我想起鲁迅在小说《药》里,透过人吃蘸血馒头,写尽了世界的残酷与辛酸,然而在小说最后,他还是忍不住在牺牲者的坟头,放上了一只代表希望的花环。

 

祝勇


现在我来回答我在自序中提出的问题:故宫是什么?我想说,它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万万千千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它不是帝王的私产,更不是什么“逆产”,而是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九千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它的美,来自时间的孕育,来自万物的和谐,来自真与善的赐予。每当有恶与丑的力量试图挟持这座城,这座城中都会自生出一种力量与之抗衡,就像我们身体里健康细胞与病变细胞的博弈一样。在这样的博弈中,这座城并没有被摧毁,而是变得愈发硬朗和健康。

 

我们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其实,故宫也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我们的美与善,也照见了我们的丑与恶。卑鄙的人从中看见了卑鄙,他们永远对官场技能、后宫争斗情有独钟;而高尚的人则从中找到了高尚,这高尚滋养了我们的过去,同样也将滋养我们的未来。





- End -





×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博士,现任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故宫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天山脚下》获评新中国70年纪录片百部推荐典藏作品。




* 了解更多:

祝勇:论千古风流人物,还是要看苏东坡!

故宫六百年 | 祝勇:东西对照,打开看故宫历史的狭隘视界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历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


推荐阅读




 祝勇 |《故宫六百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图片 购买《故宫六百年》


本书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在故宫(紫禁城),绝大部分建筑空间都容纳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风云,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面对每一个建筑空间,我也只能选取了一个时间的片段(当然是我认为重要的片段),让这些时间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间上,衔接成一幅较为完整的历史拼图。这样,当大家跟随着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宫的主要区域,从神武门出来,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故宫六百年历史的回望与重温。

——祝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