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洋军事▏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

2016-06-24 佚名 溪流的海洋人生


军事利用的空间包括陆地、海洋和空间。因此,陆地、海洋和空间都有军事利用价值。海洋的军事利用价值又有与陆地、空间不同的特点。海洋空间广阔、深邃,军事力量在海洋中易于实施突然袭击,隐蔽防御,而且海洋兼有陆、海、空多维空间性,海洋的军事利用也兼有陆战、海战和空战的综合性特征。大国、强国一般都很重视海洋的军事价值,重视发展海军。例如美国,很长一个时期实行“大洋战略”,即依靠海军力量加强美国的战略地位。大洋战略的实质是把战略核力量的主要实力从陆地转移到海洋,提高导弹核潜艇在战略核力量中的地位,集中力量发展海军。这种战略的好处是可以把数量众多的导弹系统分布到世界大洋的各个海区,既可以从不同地点实施突袭,又可以降低导弹系统遭受打击的可能,同时,还可以减少本国领土遭受核袭击的次数,减少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可能。
海洋的军事利用价值
海洋的军事利用价值包括屯兵、练兵、武器实验和作战四个方面。海洋是多维立体空间,海洋屯兵方式也是多维化的。海岸和岛屿屯驻岸防兵,海面屯驻水面舰艇部队,水下屯驻潜艇部队。全球海洋是连在一起的,海洋上的兵力机动性好,海洋的各个区域都可以屯兵。海洋又是良好的兵力演练场所,武器试验场所,以及重要的战场。海洋的军事价值来源于海洋的宏观环境,没有海洋的特殊环境,也就没有海洋的军事价值。这种海洋宏观环境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水文环境,海洋气象环境,海洋生物环境等。这些环境条件,既有利于海洋军事活动,也制约海洋军事活动,有双重作用。例如:岛屿控制海洋交通线及其附近海域,还可以屯驻大量兵力,成为不沉的航空母舰。荒岛荒礁可以用于武器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几乎就是一场岛屿争夺战。这场战争开始于岛屿的战略偷袭,结束于对海岛的战略轰炸。海峡和水道是海上交通线的咽喉,又是重要城市的门户,争夺海峡和水道是海上战争的焦点之一。至今,美国还要控制世界16个战略性海峡和水道。海湾可以屯驻兵力,进行各种补给、维修,是海洋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海洋水体组成的液体空间,是海洋军事活动的基本海洋地理环境。海面是水面舰艇活动的场所,海水深层是潜艇活动的场所。在当代海、陆、空三种核战略打击力量中,位于海水深层的核潜艇,具有最优越的地位。随着潜艇和反潜兵力武器的发展,海水深层已经广泛用于设置各种反潜侦察预警系统,观察通信系统,形成了水下战场。海底有高度隐蔽性,海军也正在向海底发展,利用海底建立导弹基地、海底兵工场等,正在成为武器库与战场。海洋水文条件中的各种要素,也对海洋军事活动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潮汐对登陆作战、布雷和扫雷有重大影响。潮汐和潮流、盐度、水温、水色等要素,对潜艇活动有重要影响。例如:海水密度跃层大的海区,潜艇可以“坐”在上面,成为“液体海底”;密度不稳定时,潜艇不安全,这种跃层成为“液体断崖”。透明度好的海区,飞机可以发现水下20m的潜艇。潜艇的伪装颜色也要随着海水的颜色而改变。海洋气象条件如台风、风暴、气温、降水、海雾等,对水面舰艇影响最大。大风大浪也影响武器的弹道,海雾影响海上侦察和准确攻击目标。鸟类、大型海洋生物、海洋发光生物、海洋附着生物,对海上飞机活动,水面舰艇活动,水下潜艇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
由于海洋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以及经济利用价值,争夺海洋的军事斗争由来已久。在古代,当人们认识到海洋可以成为用兵之地的时候,海上争夺就开始了。早在古罗马时代,西塞罗就指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公元前500年至449年,波斯人、希腊人为了争夺地中海,进行了长期战争。公元前264年至146年,迦太基与古罗马之间,为了争夺西西里岛和西部地中海,进行了长期战争,最后,罗马取得地中海的霸权,建立了一个东起小亚西亚,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大国。16至19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494年,葡萄牙与西班牙签定条约,在佛得角以西约2200km处,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称为“教皇子午线”,该线以西所发现的土地归西班牙,以东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分割了大西洋。1529年,葡萄牙与西班牙签定条约,规定以摩鹿加群岛东部的17度线为界,以东归西班牙,以西归葡萄牙,因此,葡萄牙与西班牙瓜分了太平洋。自16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逐渐强大,并不断加强海军建设,不断向西班牙挑战,至19世纪初,西班牙的海洋霸主地位彻底垮台。这期间,英国还与荷兰进行了22年(三次)海上战争,最终战胜了荷兰;与法国进行两年战争。英国胜利了,取得了完全制海权,成为新的海洋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争夺海洋和海洋战略争夺,最充分地说明了海洋的军事价值和海战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利用海洋进行战略撤退、战略防御、战略生命线争夺、战略反攻等多方面。例如:1940年5月26日,在德国的强大进攻面前,英国执行代号为“发动机”的撤退计划,9个昼夜,把欧洲大陆的盟军338000多官兵撤到英国本土,为以后保卫英国本土和大反攻创造了条件。大西洋是盟军的战略生命线。为保卫这条海洋战略生命线,德国和盟军在大西洋上进行了以水面舰艇为主的争夺海面制海权,以潜艇为主的争夺水下制海权的激烈战斗。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发生过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国依靠航空母舰歼灭日本海军的珊瑚岛海战、中途岛海战、马里亚那海战、莱特湾海战等战争。我国近海就是军事利用的重要场所,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战场。自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我国479次,规模较大的84次,入侵舰船1860多艘,兵力47万多人,形成多次重大战役。1894年8月至1895年2月,中国与日本进行了一场海上和陆地兼有的战争(甲午战争),其中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北部大鹿岛西南海域进行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损失30%战舰,1895年2月,北洋海军完全失败。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在南海马尼拉湾进行了一场海战。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黄海进行了一场海战,成为世界海战史上罕见的大海战。1941年至1942年,日本在南海发动了一系列战役,击败英国,占领了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印度尼西亚。1944年至1945年,美国在南海发动了菲律宾战役,美国和日本进行了大规模海战,结果美国控制了南海交通线,日本战败。1945年3月,美国在东海对日作战,在冲绳岛登陆。琉球群岛至马里亚那群岛之间的广阔海域,水深多在1000m以上,水中无障碍物,是军事利用的重要海域。潜艇在这一区域活动可以深潜,高速航行,水下隐蔽和发射战略导弹。美国在这一海区部署了强大的海军和空军,经常进行演习和巡视活动。在未来战争时,这个海区肯定是极其重要的战场。1950年至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在黄海组成了仁川登陆战。1964至1973年,美国海军在南海活动频繁,用航空母舰飞机轰炸越南,封锁北部湾海域。 
大洋航线
海洋不适合于人类居住,属于自然障区。但是,海洋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世界政治经济地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球政治经济运转的通道。海洋成为全球通道,是因为:地理因素。在地球表面,71%是汪洋大海,陆地只是海洋中的“岛屿”。陆地几大洲之间,以及岛屿之间都是海洋,因此不适宜空运的货物只能海运。社会因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早已超出了自然经济阶段,世界各国的物质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运输,越来越多地需要跨洲际进行,形成了全球一体化的形势,这就对海洋运输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海洋运输有很多优越性,连续性强,费用低,适合大宗货物运输等。因此,在世界大洋上形成了许多重要航线,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通道。例如:北大西洋航线,西欧、加勒比海航线,西欧、地中海航线,西欧、北美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至中东、印度、远东、澳大利亚航线,西欧、地中海和北美东岸至南美东海岸航线,西欧、北美经好望角至印度洋航线,北太平洋航线,远东至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澳、新(指澳大利亚、新西兰,下同)至北美东西海岸间港口的南太平洋航线,远东至澳、新航线,远东至中东航线。
我国的国际航线
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下,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联系越来越多,利用世界大洋通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我国的国际航线分为:东行航线,包括中国至日本航线,中国至北美东海岸航线,中国至北美西海岸航线,中国至中美洲航线,中国至南美洲东海岸航线,中国至南美洲西海岸航线。西行航线,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航线,由我国沿海各港口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红海,过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包括中国至中南半岛航线,中国至孟加拉航线,中国至阿拉伯湾航线,中国至红海航线,中国至东非航线,中国至西非航线,中国至地中海航线,中国至黑海航线,中国至西欧航线,中国至北欧、波罗的海航线。北行航线,它由我国沿海各港口北行进入北朝鲜西海岸的南浦。东海岸的元山、兴甫和清津港等,苏联远东的海参崴、纳霍德卡等港。南行航线,包括中国至新加坡、马来西亚航线,中国至印尼航线,中国至菲律宾航线,中国至澳新航线,中国至西南太平洋岛国航线等。
国土和公土
国土和公土地球上的陆地部分,除南极洲之外已全部为各国所分割占有,成为各国的国土。海洋则不同,到目前为止,海洋的大部分仍为世界公有。只有沿岸部分被沿海国家以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形式划定为管辖区域。因此,海洋既是沿海国家的“国土”,又是世界各国的“公土”。公土对整个世界具有重大意义,国土对沿海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公土包括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国土主要是领海和内水,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包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国土可以作为沿海国家领土或国土的海域,主要是领海。世界上绝大多数沿海国家,很早就宣布了领海制度。在1958年第一次国际海洋法会议之前,有些国家还规定了宽度不同的毗连区、特别区、保护区、专门管制区等,但是没有得到国际法的公认。因此,当时被国际法确定的管辖范围,主要是各国自己的领海。1958年第一次国际海洋法会议通过的《领海与毗连区公约》,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毗连区制度,把沿海国家管辖的范围从领海扩大到毗连区。毗连区是连接领海并在领海外一定宽度的区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毗连区的宽度从量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算起,不超过24海里。在毗连区内,沿海国家为防止或惩治那些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卫生等法律或规章的行为,有权行使必要的管制。专属经济区制度为沿海国家扩大其海洋管理区域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之前,专属经济区制度就由发展中的沿海国家提出来了,它突破了"领海以外即公海"的传统国 际法概念。一些国家把自己的海洋管理范围扩大到200海里的宽度。专属经济区是不同于领海和公海的、受特定法律制度限制的一个区域。全世界海洋中约有109亿km2区域成为沿海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占海洋总面积的30%多。世界上许多国家由此扩大了管辖范围,有些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面积超过了陆地领土的面积。例如日本,其陆地国土面积37万km2,而200海里区域的面积可达451万km2,这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2倍。我国也在1996年建立了专属经济区,扩大了管辖海域。大陆架也是沿海国家的管辖海域。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法律意义上的大陆架是指领海以外,依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直至大陆边外缘的海床和底土;在大陆边外缘距离领海 基线不到200海里的地方,大陆架可以扩展到200海里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而且沿海国家对大陆架的权利是专属性的,不需要沿海国家有效或象征性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我国拥有广阔的大陆架。我国一贯主张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观点,主张按自然延伸原则确定各国的大陆架范围,并按照这个原则实施了对我国大陆架的管理。公海也可以称为国际海域,是一个法律概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八十六条规定:公海是“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全世界海洋的总面积约3.61亿km2,其中公海的面积2.5亿km2。所有国家都可以自由利用公海,也都有义务保护公海。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六种自由: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捕鱼自由;科学研究自由。这些自由只适用于水域,而不适用于海底。利用公海发展国际贸易,以及开发利用公海的资源,对于所有的沿海国家和内陆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离开海洋的自由利用。我国是一个临海大国,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离不开利用海洋,其中包括利用公海发展海洋运输业和对外贸易,捕捞公海的生物资源,进行海洋科学研究等。国际海底区域是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底区域。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很关心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为此,1970年12月17日第二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的 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的原则宣言》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的法律地位作出了规定,即规定其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是一个新的法律概念,它同公海渔业资源由各国自由捕捞是不同的。公约对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法律制度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任何国家或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不得让渡,在区域内回收资源也不得任意主张、取得或行使主权。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实行国际管理,由专门成立的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这种管理权。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发资源所取得的经济收益,由各国分享,其中包括沿海国和内陆国。国际海底区域要为全人类的利益而利用,向所有国家开放,勘探开发活动为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既然国际海底区域内的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其勘探和开发活动就要由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机构来安排、进行和控制。为此,建立了一个国际海底管理局来承担管理任务。
■本文资料来自网络节选,本文系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相关阅读推荐:

海洋军事▏我国及周边海岛和海峡的军事价值

海洋军事▏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海洋军事▏中国面临的海洋安全威胁

海洋军事▏浅析我国海军侦察船的发展

海洋军事▏聆听海底声音的海洋水声监视船

海洋军事▏中国海军为什么要配备破冰船

军事海洋▏海洋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海洋军事▏中国海外军事基地遍地开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