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话题▏大学生选择“慢就业” 理性还是就要啃老?

2016-12-11 溪流的海洋人生

组稿/溪流

最近,校园招聘将迎来高峰期。有数据显示,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不过,其中一部分人并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暂时游历、陪父母、了解市场等,成为“慢就业一族”。

什么是“慢就业”?

“慢就业”指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游学、当义工、进行创业考察等等,思考自己人生道路的现象。据统计,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改变传统的“毕业工作”的观念,成为了“慢就业一族”。

“慢就业”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但是在国外,“慢就业”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他们更愿意将这样的行为称为“间隔年”。他们会选择在间隔年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四处游历,以此来增长自己的见闻和提高社会阅历,更好的为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和人生做出规划和选择。

为什么选择“慢就业”?

有很多问题,是在书本和课堂中找不到答案的,特别是我们的人生选择。大学毕业了,所选择的不仅仅是自己去做一份什么工作、到哪个单位,其实也是选择自己用怎样的人生价值、态度去过完这一生。“间隔年”,可以给予学生时间和合适的环境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近年来,“间隔年”概念也进入我国高校,一些学生选择在毕业后“慢就业”,去旅行、做志愿活动。可总体而言,社会对“慢就业”的接受程度还不高。主要原因是社会存在比较功利的成才观,强调“早成才”、“快成才”,社会舆论与用人单位对“慢就业”存在误解,认为“慢就业”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慢就业”是一个学生能力有问题,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大学生就业服务也与“慢就业”不接轨。选择“间隔年”和“慢就业”的学生要有很大的勇气。

很多家长也都希望孩子早一点毕业,为何要“白白”浪费这一年时间?媒体也特别关注某个学生十二三岁就考上大学,刚20岁就获得博士学位诸如此类。事实上,一个学生的成长,不能只看速度,而要看其成长路是否走得踏实,一直在校园读书的学生,很可能因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而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陷入迷茫。而在工作之前,花一段时间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完善自我,可以更好地找准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不至于对未来迷茫。

现在大学毕业生,有相当部分把大学最后一年,都用于找工作,即使碰壁,也不好好反思自己,包括该如何定位、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还一味跑人才市场。不少学生虽然找到工作,但上班之后,却发现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这就是没有能够很好认识自己的缘故。

要让“慢就业”能够在大学毕业生中顺利实现,不但需要社会转变人才观,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国外的学生,能享受“间隔年”,是因为大学教育,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课、选师、选时,而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还主要是学年制,就是实行学分制,也是学年学分制。另外,一些高校特别关注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对学生各种施压,来保障学校就业率,也对大学毕业生造成困扰。

学生如能通过“慢就业”,对社会和自我有更充分的认知,有理性的择业定位,减少定位不准、盲目从众等职场问题,未来发展会更好。“慢就业”虽然看上去“慢”,但由于未来人生走得稳健,某种程度是更“快”。社会应对选择“慢就业”的学生给予更多理解与宽容,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成长之路创造更自由的空间和环境。

如何看待“慢就业”

“慢就业”折射了青年一代就业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不少“90后”年轻人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体验。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适当地“慢”下来也许并不是坏事。暂时“慢”下来休养生息,认真做好职业规划,是为了以后更快更好地奔跑。但是,如果以“慢就业”为借口,逃避社会竞争、回避家庭期许,长期在家啃老、无所事事,那就得不偿失了。

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是大学生绕不开的必修课。“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不盲目依赖、不无谓等待,积极设定职业目标、提升技术本领,积蓄能量、奋力拼搏,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慢就业”还需掌握好“火候”。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长期存在,在“慢就业”的日子里,该干些什么,也需要好好规划。

最后,“慢就业”不是长久“不就业”。或许不少年轻人会发现,“沉淀”了一段时间后,就业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因而产生迷茫情绪。这就需要他们适时调整心态,能一步到位找到理想的岗位固然好。这个过程中,少不了长辈、老师、社区就业指导人员的帮助和指导,让“慢就业”的年轻人顺利进入“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慢就业”的“慢”是一种主动的“慢”,不是被动的“慢”,前者是具有计划性的,而后者,只是为了逃避现实、对自己的人生抱着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慢就业”固然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看清就业形势和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但是如果把“慢就业”当成自己逃避竞争、懒惰和不敢面对社会压力的借口,那就值得警惕了。

■本文依据新京报、搜狐、中青在线等资料综合

相关阅读推荐:

职场话题▏求职面试时常见问题巧应对

职场话题▏职场社交禁忌

职场话题▏职场上迅速打开局面的技巧

周末杂谈▏太聪明的人为何不适合创业?

职场话题▏写给初人职场者的话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投稿,并提供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