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出发|散裂中子源:十年磨一剑,点亮湾区“创新之源”



编者按实现梦想的征途上,总有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
2022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历史性盛会,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于党、于国、于亿万人民,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新年开新局,近期,松山湖宣传与社会工作局、组织群团局、人社分局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共同推出“再出发”专栏,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对话松山湖20年突出贡献人物及企事业单位等各领域代表,展现松山湖在东莞迈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继续勇立潮头、再立新功的作为与担当。








1月11日,2022年东莞两会发布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将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推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尽快动工建设、南方先进光源项目加快预研;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强化产业技术的源头创新……由此可见,在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松山湖科学城及大科学装置的地位,愈发凸显。
不久前,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获评为“松山湖20年突出贡献企事业单位”。过去十余年间,该中心的科研人员潜心铸造了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不仅点亮了湾区的“创新之源”,还将带动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松山湖,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我们散裂中子源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一个关键的、先进的研究平台。”展望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散裂中子源所培养的工程建设管理及科研、运行队伍,可为未来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这是东莞非常宝贵的财富。

散裂中子源

 

“老中青”三代协同攻关

十年“铸剑”一次“命中”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坐落着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国之重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团队


物质结构决定了物质性质,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可帮助人类揭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从2007年落户东莞,到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再到如今二期项目的加快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源头创新上,极大提升了东莞乃至大湾区的创新能级。

然而,散裂中子源是由数以千计的高精尖设备组成的复杂整体,在建设中,除了要解决基础科学原理性问题外,还需研制大量非标设备,兼具工程与研究的双重复杂性。可以说,这座“超级显微镜”诞生的背后,倾注了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老中青三代科研工程人员的心血,同时,也锻造了一支坚强的队伍。

环形加速器


建设初期,团队中有100多名家在北京的科研人员,在长达六七年的时间里,他们都过着北京、东莞“两头跑”的生活,其中每年在莞时间多达300多天。每当遇上建设的关键时期,他们每天则需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后来,随着大批科研人员陆续从北京迁入东莞,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成立临时党组织,积极帮助科研人员融入当地环境。2014年底,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成立正式党组织。

目前,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共有党员223名,团队及其成员屡次获颁“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荣誉。

项目建设团队


经过科研人员十多年的奋斗,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顺利实现第一束质子打靶产生第一束中子。“尽管我们的队伍非常年轻,但我们的设计好、设备制造好、安装经验好,第一次按下去,就得到了完全符合预期的中子束流。”陈和生如此自豪地说。

多年来,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培养了一支年轻的加速器和中子散射研究应用队伍,500多名科研工程人员平均年龄36岁,超过80%的项目课题负责人由40岁以下青年骨干担任。根据计划,该中心计划在5年内加快培养关键科技攻关人才,包括科研骨干150名、博士后250名,引进50名国际一流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为散裂中子源后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技术领先

服务2600多用户完成超600项课题


通过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预制研究工作,散裂中子源科研团队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许多设备的研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显著提升了我国在高功率散裂靶、磁铁、电源、探测器及电子学等领域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

靶站谱仪大厅

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如今的散裂中子源已在建设加速器、靶站、谱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其中,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国际领先,3台中子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围绕“四个面向”的发展需求,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在新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累计产出科技论文6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


散裂中子源运行良好,开放程度高,国内广大用户需求迫切,现已拥有超过2600个注册用户,完成来自全球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课题超600项,其中12%来自包括紫光同创、东阳光等高科技企业。据统计,2021年第三季度,用户申请量比2020年同期增加了220%。

在推进源头创新的同时,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还积极推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2020年8月,该团队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团队正在加紧联合各方深入研究,提升硼中子靶向药物性能,同时加快推进BNCT临床设备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的建设。

BNCT实验装置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的成功建设也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

2020年1月15日,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科研平台。2021年7月,由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及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共建的首台合作谱仪多物理谱仪通过验收

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联合实验室启动仪式


当前,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项目正加紧推进,项目建成后,功率将提高5倍,即打靶功率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同时,二期项目将新建11台用户谱仪和实验终端,使谱仪总量达到20台左右,极大提升设备的实验能力,从时间、空间尺度上,都将更好地满足国内外用户的需求。

未来,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将继续以人才培育和技术攻克为总体目标,持续在基础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培养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团队,加快促进我国科技、工业和国防等方面关键技术的发展。到2030年,散裂中子源将带动我国中子散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科学全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编辑:吴碧彤 张珊珊
视频:中科院高能所
责编:张珊珊
审校:黄少宏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
再出发|陈和生:铸“国之重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再出发|李泽湘:搭建“科创梦工厂”,探索“新工科”育才新模式
再出发 | 王恩哥:投身材料领域,架起科技成果转化“铁索桥”
再出发|朱荣远:松山湖是一群人、一个集体的智慧结晶
再出发|张国军:打破体制“藩篱”,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再出发|黎德文:努力办一所受人尊敬的理想学校
再出发|张茵:扎根松山湖,专注造纸打造百年品牌
再出发|王中嶽:填补东莞技术空白,以健康产业服务两岸
再出发|张峻彬:创新引领,“小白鲸”从松山湖游向市场“新蓝海”
再出发|林海川:缔造石化仓储龙头,稳定化工产品供应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创新松山湖

好看要点在看哦

Hi,你还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