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潜在2亿用户,争夺战升级,垂直电音平台注定小而美,还是终将失败?

2016-12-27 赵星雨 安西西 音乐财经



文丨赵星雨 安西西

校对丨李日晴

编辑丨董露茜

电音媒刘鹏飞对本文亦有贡献


全文9109字,阅读大约15分钟


2016年,“电音”在中国正被频繁提起,“电音现场”今年亦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那么,在内地搭建一家电音平台有多大成功的可能性呢?

 

在海外,有Beatport这样的舞曲音乐数字商店在前,也有Mixcloud这样即To B也To C的平台。那么,瞄准喜爱电音的中国年轻人、结合本地市场打造垂直领域的流媒体平台似乎也说得通。

 

随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高速增长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音乐产业的步步壮大与国人消费水平的提升,移动数字音乐市场最近几年捷报频传。根据易观智库年度综合报告,2015年中国移动数字音乐市场总收入为61.4亿人民币,较2014年同比增长42.5%,2016年预计整体规模将达到86.8亿。

 

Statista预测数据显示,和国外线上音乐发展步调一致,2015年-2020年中国的数字音乐用户流媒体服务的人数将从4.83亿上升至6.13亿,而使用下载服务的用户数则维持在1.42亿到1.59亿左右。

 

IMS峰会报告称,亚洲的电子音乐市场已经达到10亿美元量级,大部分依托于移动端进行内容互动。而作为电音消费核心年龄层的15岁-24岁年轻人群体,中国目前有1.89亿人(美国则只有4500万人),预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有超过3亿人成为电音文化的直接或间接受众,接受相关信息,参与到电音线上线下活动中。可以预见的是,垂直的音乐细分领域市场与专业用户人群将成为音乐行业各层次从业者亟待吸收占领的新战场。

 

但是,我们也看到,许多用户还没有将电子音乐当作自己的主要消费内容,并且根据电子音乐类型的不同,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定义也尚且存在分歧。所以现阶段,中国难以出现Mixcloud(面对DJ上传音乐,C端用户可以听音乐)以及Beatport(舞曲音乐的数字商店,没有入口上传)的音乐平台。

 

那么,是否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呢?其实不然,国外平台想要落地中国还面临许多痛点。


首先,Apple Music的国内曲库对比其他平台优势并不明显,加之外网不稳定,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其完全付费模式不适合现在的中国音乐用户。Spotify的免费+付费模式相对来说更易推行,但是国内外社交媒体不互通导致如果要全面移植中国社交网络,成本或许会比本土平台开发更高,这让国外平台无法做到真正在中国扎根。

 

另外,国内许多用户并没有完全脱离下载/离线音乐的使用习惯,Spotify等国外平台的云端优势与国内综合下载/离线和云端保存服务的平台相比没有发挥的余地,甚至因为国外平台没有考虑到国内流量使用费率的问题,尽管Apple Music在中国只需要10元就能开通包月服务,但显然国内平台的包月免流量听歌服务更能吸引用户。

 

与海外平台相比,国内音乐线上平台的绝对用户数量较少,但增长速度极快,也因为最近几年电子音乐节和各类线下派对的兴起,电子音乐用户群体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音乐生产和消费群体中不可忽略的新生力量,各类平台上的电音歌单数量在不断攀升,许多音乐平台的社交功能也成为派对青年们的组队匹配场所。

 

虽然互联网平台收购音乐版权与内容,比没有互联网资本背景的音乐平台流量多,但是细分市场专业用户现阶段可能更加享受小众乐趣,所以垂直领域平台的用户比例虽然相对数量较少,但用户活跃度会很高。

 

另一方面,对于自己也生产内容的音乐人用户来说,细分的专业电音平台能带给他们作品的认可度,而带有社交性质的综合音乐平台则有机会为他们带来传播热度。现阶段国内并没有能够满足电音专业需求的成熟平台,而且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虽然电音市场呈良好势头,但专注电音(比如:EDM)的音乐平台对浅性用户难以形成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如下现状:

 

第一、专注电音的音乐平台曲库与国内现有的主流音乐平台重合,同时又缺少其他类别曲库的支持。电音流媒体是一个消费时代搏出位的伪命题,没有人会只听电音过活,这涉及到音乐流派之间的衍生性、关联性,对于泛娱乐大众来说是难以形成吸引力专程下载使用的。非专业的电音爱好者对于垂直平台的黏性较低,很容易被其他音乐类型平台分流。


第二、对于专业、深度用户而言,垂直流媒体更难以形成吸附能力,他们愿意也乐于使用相较麻烦的方法、付出更多的钱使用更通用的国际平台。许多音乐人用户会选择翻墙去SoundCloud和Beatport等国外专业平台进行音乐内容发布、分享与购买,国内综合平台则已成为大多数泛娱乐电音用户聚集地。


第三、专注于某一类音乐风格流媒体平台往往是由该领域的专业公司打造,行业经验和资源优势明显,但这也可能会是最大的局限。特别是在和综合性互联网平台竞争时,受困于资金和技术人才,产品的用户体验往往会弱于综合性平台。


第四、从目前垂直流媒体平台的产品设计来看,它们缺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社交和发声。因为对于这1.89亿年轻人来说,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在互联网上寻找同类的认同感,所以在平台自己能够发声以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这对他们来说特别重要。




而国际音乐平台由于中国的网络审查原因会进行自我阉割,这也是国际音乐平台的一大硬伤,由于国际平台对于版权的重视和严苛,以及政策的管制问题,导致它们注定在中国无法与游走于产业灰色地带的各家本土音乐平台比拟。因此,面对这样内容残缺的国际音乐平台以及本土化糟糕的情况,原本对这些平台抱有期待的用户一部分会继续翻墙使用国际版本或本地下载,而另一部分则选择国内的流媒体聆听。

 

我们从网易云、虾米的音乐评论、以及echo的弹幕式聆听方式都可以发现,当下各大平台都意识到社交的重要性——这与90后、0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中缺乏交流与孤独有关。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一些重要的隐性平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bilibili,很多年轻用户也在b站上入了电音坑。

 

弹幕这一传统最早来源于日本视频网站niconico,bilibili借鉴这一方式后在国内大获成功,我们可以发现到一个有趣的现象,up主在bilibili的搬运音乐视频以及原创音乐视频都大热后会为各大主流音乐平台导流,我们会在相对应的音乐作品下方发现“xxx观光团”等签到式的留言(国内这一传统可追溯至天涯论坛、豆瓣小组)。我们认为,互联网出现的任何现象都不可单独分析,因为彼此之间都有着极大的关联性,互联网上一些病毒式传播的事件背后也是由一群深刻认识互联网的人及网感好的年轻人所掌握。

 

同时,专业用户往往不会局限于“电音”,他们对音乐的认识越深刻,越会追溯至爵士、古典等更加根源的音乐上去。这部分用户在音乐层面往往会主动出击,寻找喜欢的音乐,有自己的渠道和体系,不会去追求一些潮流化的东西,有一些渠道非常小众甚至非法,仅限于封闭的网络群落里分享


另一方面,追求潮流的泛娱乐用户更不会局限于某一种音乐类型,即使是现在这一批追捧EDM的用户,他们更多的是受媒体导向的影响,什么时兴追什么,并没有音乐上的忠诚度,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深度用户会觉得EDM只是一个风潮,而不会成为一个长久趋势。对于EDM用户来说,他们要的其实是一种状态,追求的是一种媒体和公众塑造给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音乐不是他们的消费核心,只是这种生活方式里元素的一种,这一大批用户的黏性在于:舞曲、酒(消费)、场地、人脉等形成的一种综合性体验,在这个圈子里,放音乐的DJ不太重要,但是放音乐的偶像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夜店老板愿意付重金为百大DJ埋单,因为这些“EDM ICON”可以为消费者营造一种他们所需要的“生态”。

 

就目前阶段来看,综合性音乐平台更具有用户趣味培养优势,正在成长的中国电音用户还需要很长时间来搭建国内的电子音乐平台,可以说国内做垂直平台的优势在于容易“脱颖而出”,在场景被切得很细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精准吸引粉丝,但也很难做大用户规模。

 

音乐财经对部分主流和专业音乐平台进行了整理与概述,如下:


国内平台概述




网易云音乐电子音乐用户活跃度较高


作为国内成长速度最快的专业音乐平台之一,上线不满三年的网易云音乐估值达到80亿人民币,用户数量已突破2亿,活跃原创音乐人数量超过2万,在2015年各类移动音乐市场报告中的用户偏好榜单里名列前茅。虽然并未公开披露付费用户数量,但是根据其上半年的用户大数据报告,云音乐的付费用户人数涨幅超过300%,预估应该是在百万级。

 

相比其他国内音乐平台,云音乐的UI设计和用户体验一直被当作范例,因为其界面展示抛弃了早年老牌播放器平台的繁复布局,继承并本土化了Spotify简洁方便的功能。

 

相比国外垂直的商业音乐与原创音乐的不兼容,云音乐则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内容渠道,社交板块也相对成功,开通的评论功能成为反映作品热门程度的另一种指标。其中电子音乐人Alan Walker的《Faded》在全站热门歌曲评论数排行榜中名列第三,证明电子音乐用户在云音乐上的活跃程度较高。

 

而网易云自己发布的数据显示,电子音乐在云音乐用户听歌风格偏好排名中位列第二,占总用户人数的20.44%,并且全国共有11个省份的电音偏好用户已超过本省用户总数的20%,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地区,其中广东省的全省电音用户占比最大。

 



虾米音乐:如何续航发力?


作为老牌专业音乐平台,虾米音乐早期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原创音乐人作品和细分种类歌单,例如嘻哈、电子和实验等。

 

在市面上还只有为主流音乐服务的其他类型音乐平台衬托下,虾米音乐赢得了大多数专业用户口碑,许多小众音乐爱好者也通过该平台发掘优秀的音乐作品,这是它曾经非常辉煌的一段时间。在某一时期,虾米的评论某种意义上取缔了早期豆瓣乐迷的乐评。

 

随着2013年剑网行动,正版化的风潮持续到今年,特别是去年正版化之后,阿里音乐的发展之路颇为曲折,那时虾米音乐的发展路径并不明确,原创始人王皓离开了虾米,很多音乐用户在这段时间流失到了其它平台。

 

不过,阿里音乐人事大变动,王皓又回到了虾米音乐,阿里星球也宣布暂停音乐服务。未来虾米音乐是否会在电音板块发力,还有待观察。

 


QQ音乐、酷我、酷狗、百度:扎根大众市场


不可否认,QQ音乐、酷狗酷我播放器在主流音乐和绝大多数普通用户中的渗透率和使用时长都比“小而美”的云音乐和虾米要高得多,占据中国音乐用户市场前三位。


今年数字音乐最大的新闻是QQ音乐与海洋音乐合并成立新音乐集团,其雄厚的版权资源,三大音乐平台的音乐内容覆盖率更加广泛,并且因为主流乐迷消费意愿比起专业用户更高,三大平台的付费转化率也相对较高。


太合百度音乐总经理王磊曾出现在今年10月份的IMS电音的论坛上,他当时就对音乐财经表示,会在接下来“深耕细作”,运营好细分领域的音乐内容,比如说电子与古风音乐。

 

不过,由于音乐偏好的不同,专业电子音乐用户对于主流平台中的电子音乐曲目和风格接受度不高,甚至因为觉得这些音乐内容对用户有误导作用而选择抵制。但是对于比较接地气的电音音乐人来说,这些平台非常合适。比如争议性人物、DJ王绎龙,他的作品在大众范围内有着极高的人气和流传度,但在逼格鄙视链尚处于弱势,被称为“土嗨”。王绎龙在接受JUMP电音媒采访时就表示,他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点击量收入足以在北京买车买房。再比如,带电子元素的广场舞音乐广为流传,用户遍布大街小巷,唱出《月亮之上》、《最炫民族风》的凤凰传奇今年做了EDM综艺节目《盖世音雄》的导师。



 


echo:95后新平台


相比阿里音乐、三大主流平台和网易云音乐,echo的估值在10亿人民币左右,活跃用户数量有2000万,大多数由一二线城市的95后组成。

 

echo吸引年轻用户发展新类型小众音乐圈,二次元音乐和电子音乐在echo用户中的比例都不算小,每月的付费收入也有数百万。在社交方面引入,弹幕也是echo有别于其他音乐平台的优势,用户在界面上停留时间的增加也加大了付费用户转化的可能性,甚至通过弹幕,更多用户愿意留在这个音乐平台上进行互动。

 

因为年龄段限制,现有的成熟电子音乐用户不会选择入驻echo,大部分还是年轻人。而小众文化的发展力度不强势必会导致echo在未来发展的后劲不足,用户基数太小也会导致用户类型重叠度过高,喜欢二次元的和喜欢电子音乐的群体其实是同一批年轻人。而且,现阶段echo大部分入驻音乐人以流行为主。


最近,echo宣布成立了其电音厂牌——海山电音,为签约电子音乐人提供免费录音棚、线下演出支持和个人包装经纪等服务。此外,Live House M64在上海开张后,也有知名 DJ 驻场。

 



PYRO:老外搭台,如何本土化?


2015年10月23日上线测试版的PYRO音乐是由连续六年担任上海M1NT俱乐部驻场DJ和音乐总监的英国人Spencer Tarring创办的电子音乐平台,得到胡海泉在内的众多投资后于2016年正式上线,面向主要城市超过1000名DJ和音乐人开放。

 

世界各地的DJ们可以在PYRO音乐平台上传分享自己的作品,用户们也可以追踪和关注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与电子厂牌动向,并且获得本土现场演出信息。

 

另外,PYRO音乐也与多家唱片公司有合作关系,例如Spinnin、Anjuna、Reveald和Toolroom等,DJ们通过认证之后也可以直接关联这些公司或者电子厂牌,有望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因为主要面向EDM,这也为PYRO吸引了国内许多爱好EDM的电子音乐用户和专业与专业音乐人入驻。

 

不过,PRYO音乐作为落地中国的平台却使用全英文界面,这一点遭到不少诟病。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帮助外国DJ更好地在中国接洽现场演出活动和了解本土状况,然而许多国内用户与DJ受英文水平限制,用户体验并不流畅。

 

虽然Spencer预期该平台用户数量目标是超过2000万,但如前文所述,不够本地化可能会成为限制用户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阻碍,上传作品的版权又该如何解决?

 

目前上线的新版本,相比较之前,我们看到,它把触角伸到更多地下的舞曲音乐内容,同时现在开始更新本土化活动,提供本土活动的情报,的确目前的想法和初衷比之前更明确一些了。不过,它想要的是消费舞曲和俱乐部文化的用户,但是这部分用户有他们自己的渠道,如何把这批用户分散的渠道都集中到这一个平台上来?此外,它面临的核心问题可能还在于,这部分用户群体到底有多大?如何单凭垂直内容就能吸引到千万级用户?



播霸音乐:专业化,未能突出重围


 由骑鼓唱片主理人倪兵领衔在2013年创立的播霸音乐是一个根据时间地点进行实时推送的音乐平台,拥有专业DJ团队和丰富的电音资源。

 

该平台摒弃了传统的播放列表,使用更符合DJ习惯的Set模式,由平台提供主题,每一个主题就是一段三十分钟到九十分钟不等的连贯音乐,是专业DJ按照自己的理解制作的Remix。这种命题作文的形式能让用户得到不同的观感体验。

 

然而,因为面对的是前几年还没有发展壮大的电音市场和缺少明确盈利模式,虽然在地下电子音乐圈和少数专业电音用户中拥有不错口碑,播霸音乐还是没能在其他音乐平台纷纷崛起的大环境下突出重围,现在已经在各大应用商店下架,官网也已停止更新。

 



电音台:刚上线,尚无存在感


风暴电音节主办方A2LiVE除了在2015年为音乐节量身打造演出资讯平台A2STORM 2015之外,在今年12月上旬又上线了一个名为电音台的应用,号称“国内首个电子音乐粉丝平台”,目前仅支持iOS系统。


资料显示,电音台希望沿用的是主流娱乐圈粉丝社交平台思路,以电音乐迷的音乐生活需求作为突破口,除了推送电音与活动资讯外,还请专业音乐人为乐迷定制不同环境下适合播放的电音歌单,并且能够在和好友分享歌单的同时进行线上聊天。但从目前上线的版本来看,电音台更像一个电台,根据场景化提供歌单,用户体验比较初级,目前只可以分享到微信好友及朋友圈。

 

作为中国首批运营成功的电音演出公司,A2LiVE为自己的平台提供了大量现有版权资源与用户流量。有播霸的生不逢时在前,电音台是否能吸引到足够多的电音用户还未可知。一旦无法建立成熟的乐迷社区,该平台很可能会成为公司旗下的活动与资讯发布平台。




海外平台概述


SoundCloud: 音乐界的YouTube


与Apple Music和Spotify相比,估值仅为12亿美元的SoundCloud地位稍显尴尬,但是它却是许多地下独立音乐人与能生产内容的业余音乐人聚集地。

 

每个人都可以在SoundCloud上发布分享自己的音乐,并且关注、转发别人的作品,同时也有专业音乐人在上面发布自己的新作,这更像是一个音乐界的YouTube,为所有人提供的能平等竞争的音乐平台,比成品音乐平台拥有更多碎片化的音乐素材和创意内容。这种运营模式让SoundCloud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在2015年已经突破3亿,音乐人数量超过1200万,音乐作品有1.25亿多首。

 

然而,能够聚集用户并不代表良好的商业模式。SoundCloud平台虽然承载了大量的用户和作品,也能让乐迷和音乐人更加直接地互动,但是却和YouTube一样在版权方面令人担忧。例如前几年SoundCloud就因为与索尼等唱片公司没有达成分成协议,面临许多版权诉讼,许多音乐也被迫下架。

 

2016年初,SoundCloud终于发布了其付费订阅服务SoundCloud Go,每月收费9.99美元,除了继续提供之前因为版权纠纷无法得到正视的曲目之外,该服务还提供数亿首原生音乐作品,这也将弥补音乐流媒体成品市场之外的原创音乐市场,为更多音乐人和爱好者用户提供交流与宣传机会。



 

Beatport:专业线上电子音乐平台


Beatport是一家专注于推广和销售电子音乐作品的专业细分电音线上平台,在2005年就已经收录了2700家电音唱片公司的10万首单曲,至今已经有超过百万首单曲,12万音乐人和3万多个艺人排行榜,为乐迷提供最新的全球电子音乐资讯与内容。


爱好电子音乐的用户除了可以在该平台购买音乐作品,也能够在其拥有的社区Beatportal上查看DJ与唱片公司信息;同时,Beatport更是一个专业的DJ网站,DJ们可以上传并分享自己的作品,该网站举办的音乐大奖和发布的专业电子舞曲榜单也是业界十分关注的项目,认可度很高。


另一方面,在2013年被现场演出巨头SFX娱乐公司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之后,Beatport也推出了电子音乐现场演出资讯、票务和视频流媒体播放等业务。不仅促进了消费,也让Beatport从一个线上商店转变成为电音服务平台。其在移动端推出的平台也更加注重电子音乐发现功能,让用户能够尽量接触到更多的DJ与制作人,虽然在今年上半年,Beatport宣布结束了此项服务。


SFX的破产让外界对Beatport的未来产生担忧,虽然现在Beatport运营状况并没有受到SFX破产的太大影响,但长远来看,用户对于自己的数字消费内容仍持有担忧。


随着亚洲电子音乐市场的兴盛,该平台在亚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该平台与风暴等亚洲电子音乐节的合作和直播等业务甚至可能会成为Beatport今后创收的核心来源。



Apple Music:基于苹果用户的核心付费平台


2016年底,Apple Music已经在全球获得了超过2000万的付费用户,Spotify取得这个数字用了长达七年的时间,而Apple Music仅用了一年半就做到了,而且Apple Music用户从免费试用期转化到继续付费订阅的概率超过40%,Spotify只有不到30%。

 

作为一枝独秀的完全付费模式平台,Apple Music并不是苹果用户独享的一款应用,而是苹果公司覆盖全球主流系统平台的一枚重磅炸弹:从2015年11月11日推出Android版到2016年9月初,Apple Music在Google Play上的下载量已经超过1000万,证明其在Mac、Windows、iOS和Android等主流平台布局效果不俗,其估值也已经飙升到了超140亿美元,几乎是Spotify的1.5倍。

 

2015年底,苹果的ARPU(每用户收入)估值达到了美国用户153美元和国际用户50美元,作为核心音乐产品的Apple Music,每月套餐价格根据用户群体不同有4.99美元与9.99美元之分,而14.99美元的家庭套餐能供6人使用。在2016年苹果公司财务报告中,包含音乐服务在内的网络服务收入增幅达到了22%。

 

但是基于严密的版权保护,Apple Music并不是电子音乐核心用户上传自己作品的第一选择,虽然有价值的作品最终也可能以热门单曲或推荐曲目的形式登上iTunes榜单,然而其完全付费模式和综合音乐类型也阻挡了许多专业电子音乐用户的脚步。

 

另一方面,Apple Music对于社交的Connect设计也十分鸡肋,主要还是通过PGC方式进行,入驻Apple Music的歌手们和音乐编辑会即时与乐迷分享音乐信息,这可能会导致Connect平台成为一个明星们的动态发布平台,无法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个人社交体验。

 


Spotify: 全球音乐流媒体霸主


作为拥有巨大市场份额的全球音乐流媒体霸主Spotify在今年12月初表示最早明年就将扭亏为盈——虽然去年融资时估值超过80亿美元,但是当年其营业亏损就接近2亿美元,连用户们都非常担心是否是其占大部分用户比例的免费模式拖了后腿。

 

但其实Spotify的每月ARPU为26.11美元,并不算低,而且除了付费用户收入外,Spotify每过几年也会得到与唱片公司达成的版权协议的收入。另外,因为免费用户模式下的广告收入也因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获取,将在明年为Spotify的财报做出巨大贡献,虽然会令免费用户感到厌烦,但是广告在获利的同时也不失为一种促成付费转化率的有效手段。

 

相比靠山吃山的Apple Music有100多个市场的覆盖率,Spotify只进军了全球60多个市场,但是其拥有的不输前者的3000万首庞大曲库也吸引了4000多万的订阅付费用户,是Apple Music的两倍,免费模式下用户更多,超过7500万人。

 

虽然Apple Music上线后一个月的收入就与Spotify三年半持平,但是Spotify因为其优秀便捷的界面设计、流畅的上传下载用户体验和攻守兼备的免费模式,依旧是大部分用户的首选。而且Spotify的音乐社交模式也是Apple Music无法超越的用户优势部分,这一部分也被国内的网易云音乐平台复制并成功落地,现阶段反响良好。

 


Amazon Prime Music:反其道而行之


作为全球最大电商平台之一的Amazon推出的音乐流媒体服务,Prime Music服务费用包含在Amazon的Prime会员年费99美元里,Unlimitied服务则收取4美元(Echo用户)、8美元(Prime用户)、10美元(单个用户)和15美元(家庭用户)等不同档次费用。并且,Prime Music还一反常态,并没有将人手一个的手机作为主要战场,而是内嵌在了所有的Amazon产品当中。

 

这种营销模式更容易被看作是一种对于亚马逊产品和Prime服务的音乐内容增值,似乎无法与Apple Music和Spotify等巨头一争高下。然而对于用户来说,可能这种营销模式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首先,大部分用户对于Amazon的Prime模式已经产生了依赖性,所以在其中加入Prime Music的做法无疑能让用户有一种物超所值的满足感,虽然没有正面以价格战向流媒体音乐巨头发起挑战,但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他流媒体应用的用户扩张。

 

其次,Prime Music收录了超过40000万首曲目和庞大的歌单与电台,从量级上并不逊色于Apple Music与Spotify。但是因为Prime受众群体太过综合没有指向性,所以专业级细分用户的粘性并不高。




Deezer:法国独角兽困境


拥有1600万月活跃用户,估值10亿美元的法国流媒体音乐平台Deezer在2015年一直被看好,然而该独角兽在IPO上市之前却宣布延期,原因是Apple Music进入市场,基本上其他所有音乐平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为发展太快,Deezer的亏损情况和订阅用户数量的下降也是导致其IPO延期的重要因素。因为中止了与法国电信运营商Orange的捆绑销售合作,还有和亚洲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停止续约等动作,截至2015年上半年,Deezer全球订阅用户数量同比下降了50万。由此可以看出,Deezer目前是想培养出除了电信捆绑用户之外的独立用户,虽然该群体一直在增加,但是增速短时间内不及捆绑用户流失速度,所以整体表现堪忧。

 

而因为订阅用户大多数是免费使用导致无法盈利和同时为了拿到比巨头们更多的3500万首曲库资源和独家音乐内容付出的高额版权成本,也是Deezer财务亏损的重要原因,这使得该公司在后续的版权竞争中处于更加恶劣的地位,用户享受不到丰富的音乐服务,势必会进一步导致使用群数量的流失。

 

不过用户方面也有好消息,就是Deezer捆绑用户的每月ARPU估值在4.5美元左右,独立音乐用户更高,在5.7美元左右,综合来看与一线巨头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相比前几年均有所提升;并且因为捆绑宣传,Deezer的知名度在欧洲和拉美地区也有所提升。虽然依旧在亏损,但是其收入增长速度却很快,2015年上半年收入较2014年同期上升了40.9%。


▲音乐财经微店上线啦▲


由音乐财经联合小鹿角智库

发布的行业报告已在微店上架

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

或在音乐财经公众号主页下方菜单栏进入



寻求音乐财经报道及合作

音乐人报道:382275269@qq.com

创业公司报道:sodaflower@shihangroup.com

市场合作:nenodemon@163.com



  

还想看点别的?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数据丨2016国际音乐峰会报告:电子乐狂潮正席卷全球,亚洲势力崛起!

业丨中国电音文化正养成,这位老司机说:“电音节不断涌现是好事,还是要培养粉丝!”


业丨从办音乐节赔几百万到融资千万元,这支90后团队如何在一年内杀入电音市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