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话语权不是一个经纪人工作的目的” | 经纪人访谈之迟斌

音乐财经编辑部 音乐财经 2021-01-24


逻辑能力强、李志前经纪人以及皮肚面推广大使,恐怕是迟斌在社交网络里拥有的三个最为鲜明的标签。


这其中有无意间促成的热点事件的爆发,也有迟斌作为经纪人,或者以他现在的身份——音乐新媒体人凭借其表达能力、媒介意识与品牌意识有意为之的结果。


就像迟斌在自己“人人能当经纪人”第二期Vlog中所分享的,演出经纪人本质上与房产、股票经纪没有区别,都是通过促成交易、赚取佣金的岗位。但其他比如房产经纪,很难通过个人的能力,提升产品的价值达到十倍甚至百倍。


而在文化以及细分的音乐行业,一个经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让一个文化产品、一场音乐演出或是一位艺人的音乐作品,产生相差十倍甚至百倍的社会影响力、传播力以及经济价值。


这或许是这个行业,出给经纪人的一道难题。而在我们看来,这也正是这一职业的趣味性所在。


音乐财经采访迟斌时,正值行业幕后向的综艺《我和我的经纪人》热播,除了询问他对经纪人这一工作的理解,如何看待社交网络时代“经纪人明星化”、“艺人与经纪人话语权孰高”等问题,我们也进行了讨论。


那么今天,在这一幕后选题即将成稿之际,我们先将根据实际情况表述迟斌的访谈整理成口述,来看这位擅用媒介表达,不仅推广独立音乐和皮肚面,最近还为《乐夏》幕后人员创建账号,挖掘“米未女孩”工作点滴的“音乐新媒体人”迟斌,对自己过去及现在工作的总结。


以下由音乐财经根据迟斌口述整理成文:



我比较特殊,其实是个外行。进入这个行业,一开始只是给独立音乐人帮忙,入行到现在也只做过经纪人这一种角色。


刚入行时,我对经纪人的概念很模糊。独立音乐领域很少有像大公司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岗位要求,我们更像是草台班子,先是承担一些工作,而后需要对外去介绍这个人职务的时候,觉得经纪人这个名称挺合适,就先安上。


做了几年后,回过头梳理,才对经纪人这一角色逐渐清晰起来。我自己现在的理解是,实际上TA是为一个艺人全方位、度身定制的一个角色,涵盖的工作很广,包括宣传、媒体对接、财务税务法务相关工作、版权管理,演出管理等等。


像我之前在微博上曾举例、敬佩的经纪人前辈张培仁,他的特点就在于他是非常优秀的文案策划,除此之外,能把演出做得很好看,在当时唱片卖得也很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宣传策划管理、演出管理和版权管理。


交流


作为独立音乐经纪人,我经常碰到的问题是资源和信息的匮乏。


举个例子,如果我是三大唱片公司的经纪人,假设音乐人要发新专辑,需要开发布会、对接媒体,那么可能公司里有专人或者专门的部门来协助你完成工作。但是作为独立音乐的经纪人,可能就没有资源,很多时候就是微信问一问或者打打电话。


又比如去运营一场演出,也会碰到很多的资源问题。像寻找场地,我可能没有很多举办演出的经验,也没有在太大的公司工作过,那我就要自己去问做过类似演出的人,请他们介绍、引荐搭建的公司、舞台导演、乐手、调音师等。



不过,尽管由于缺乏资源,联系这些公司和人员看似特别花费时间,但我倒不觉得是损耗大量心力的事情。因为它目的明确,你很快就能知道能完成或者完不成。比如说我要找一个萨克斯风手,我把所有可能认识的人都问了一遍,都找不到,那就算了。


所以,我们平时大多打交道的是演出主办方、音乐播放平台,以及宣传和媒体等。实际上一个经纪人和另外一个经纪人的交流没有想象那么多。


但我认为同行之间的交流也是必要的,只是可能缺少工作交集或者民间的组织,让大家的交流比较少。即使是私下交流,也是很细碎的。比如法律方面碰到的一些问题问一问,有没有合同模板可以参考等等,但理论、宏观层面比如经纪人的角色以及职业探讨还是比较少的。


至于,外界常常觉得现在的经纪人行业不成熟,各有各样,这其中也有客观的原因,比如说这个行业整个培训系统是断裂的。


艺术学院设有艺术管理专业,其中会涉及到经纪人的大量工作内容,但可能专业老师们也没有做过经纪人,或者和现在的行业情况不太匹配。


而非专业的年轻人常来问,想要做经纪人怎么开始,需要哪些技术上的培训,行业也还没有这样的课程,或者说这样的课程在现阶段做得还不够好。


这就会导致和我相同的困惑:就是先工作几年,再来思考,经纪人到底是什么?职责是什么?


另外,怎么样知道自己做的是优秀、还是平庸或者不合格,也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评判标准。


我们只能说,每个艺人都不一样,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做,所以每个经纪人也不一样。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大家常常都很盲目,盲目自信或者盲目自卑。


最重要的是什么?


至于什么是全面而琐碎的经纪事务中,其他工作角色代替不了的。我觉得是和艺人最紧密的交流以及对事务的整体把控。


无论策划演出还是发行唱片,经纪人未必亲自完成每件具体的事情,但都一定要管理好各项服务的执行方,确保大家是往同一个方向努力。


而谈到重要的能力,我首先想到的是学习能力。像之前提到,由于经纪人的工作会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可能不是一个专业学出来就可以直接上手。


所以能够持续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什么都能懂一点,至少在和你的合作伙伴去提要求的时候,不会做一个被胡乱提要求、被吐槽的甲方,包括找设计师、VJ,他们肯定会希望有一些专业的建议和方向,这样会节省很多沟通成本,大家也会比较愿意合作。


第二个是自律、主动做事的能力。


因为很多时候,并没有人会规定你每天要做一、二、三件事,而且经纪人的一部分工作也不是做了A就到B这样能够得到迅速反馈的事情。所以每天必须要主动地去给自己制定并执行工作计划,会看到很多人因为松散的工作关系就变得懒惰。


第三个我觉得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前面也提到过,工作中会发生很多仅靠个人资源无法完成的状况。比如在外演出时包括乐手、乐器等方面的突发状况,这时候如何应对压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很重要。



话语权


话语权不是一个经纪人工作的目的。这是我第一个要讲的事情,不管是谁来问我怎么做经纪人,或者到我这里来实习,我一定要和TA讲,话语权绝对不是你工作的目的。


所谓话语权,最终目的一定是更好地服务艺人。比如艺人在发展初期,许多事务不知道怎么决策,更依赖经纪人的行业经验、市场判断,那么这时候如果有一个资深的经纪人,很可能经纪人主导的决策更多一些。


当这些音乐人走到中期,比如说已经累积了一定作品和人气,有固定的粉丝群体和演出。那么这个时候很经常会看到艺人和经纪人是合伙人的状态。比如说现在“房东的猫”、赵雷和经纪人的关系。


那么到第三个阶段,TA已经是全民皆知的艺人了,这时艺人的话语权、决策权一定会大大高于经纪人。


比如类似汪峰级别的艺人,可能经纪人和他更多是一种雇佣关系。这是我的理解,话语权和艺人的阶段有关系。当然可能也有性格的影响。 有的艺人即便处于初期,但他就是一个非常不愿被安排、被主导的性格。


所以,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决策上,经纪人看似有更多话语权,但实际上依然是在帮助这个艺人。如果这个艺人TA有足够的能力,来建立和主导自己艺术生涯的发展,那么对于我们经纪人,就要用其他的方法来更好地帮助TA完成这个过程。


现在,我们会常常讨论话语权,出现的一种情况可能是:艺人和经纪人意见经常不和,一个要往东走,一个往西走,这个时候大家会来讨论谁有话语权。


而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事情的本质其实是你们两个人适不适合?你们想要追求的东西是一个方向吗?我觉得是这个问题。


所以对我来说,简单讲,话语权不是一个经纪人应该要追求的东西。如果一个年轻经纪人的职业野心是话语权,我觉得TA就把经纪人的角色理解错了。


后经纪时代,行业壁垒的消失


以前,经纪人掌握着很多艺人接触不到的渠道,比如媒体宣传和唱片发行,以前的发行渠道可能必须通过出版社,然后制作成CD等形式。那么艺人一般来讲,不接触执行层面的事情,也不认识相关的人,所以很多资源掌握在经纪人手里。


由于不像传统的大经纪人拥有充分的资源,当时作为一个外行接触经纪人这个行业的时候,其实很惶恐。但同时非常幸运的是,我入行的时候,整个行业开始处于重建的过程当中。由于技术带来比如媒介的变化,行业里很多壁垒被打掉了,各式各样垂直领域的服务非常发达。


传统唱片公司的经验没那么好用了,互联网里包括社交媒体、众筹等形式兴起,大家也都必须开始摸索新的方法和规则。那么这个时候,很多经纪人不再掌握资源本身,TA只是做判断、做决策,把艺人的想法综合出来,去表达和管理,不再是资源集合型的角色,我认为这是经纪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所以,相比传统的经纪模式,艺人和我们都需要去学习新的技能。


比如新媒体的运营,不仅是运营自身的新媒体,在选择宣传渠道的时候,也更多依赖新媒体。


尤其,当时我们远离北京这个文化中心的圈子,只能自己想办法去做宣传,去表达。比如及时更新演出的照片、做微型的纪录片等等。


虽然在理想的模式下,当然是艺人负责艺术,经纪人负责艺术以外的所有工作。但所谓艺多不压身,一个经纪人如果能够有很强的艺术修养,甚至自己也有创作经历的话,能够更容易理解艺人,而艺人做过执行和运营的工作,或者至少接触一些,也更知道怎么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经纪人。


很多人容易把工作想象成绝对状态,比如音乐人就创作,其他所有事情都不管,这个状态当然好,很完美。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会有很多交叉。


所以,我甚至认为有一些交叉的经验,其实对艺人和经纪人的合作是一件好事。



感情与职业化


面对有些年轻经纪人由于艺人离开,对其自身心理状态和职业生涯影响很大的情况,我觉得这取决于你怎么看。


如果你把经纪人和艺人结束合作,看作一段关系的完结,确实它比想象中脆弱。类比其他比如婚姻关系的结束,它是有法律保护双方的。但据我所知,目前没有经纪人法来保护经纪人。


所以,我更愿意把它考虑成一种职业。我可能有三年服务这个艺人,下一个五年服务另外一个艺人,只要具备基础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那就可以去服务不同的艺人。


当然,为什么很多时候大家在情感上无法承受,确实人和人打交道,尤其长时间的相处,它很特殊。这与三年做一个项目,之后再转去做另一个项目的人与物之间的感情是不同的。


但我觉得,尽量摆脱个人情绪,专业、健康地看待自己的职业是必经之路。


关于音乐鄙视链


现在不再带艺人、在家工作,但我觉得做新媒体的能力还是要锻炼。所以就试试看,能不能继续做下去。


第二个原因是,我一直会觉得音乐行业,尤其在目前看来比较小众的独立音乐领域,还是存在壁垒。


比如会看到讨论,说有人在音乐节上的金属礼做的不对。但个人觉得,这不应该是以一个圈内人的身份去鄙视别人说你不懂。


所以,我希望我能做一些新媒体的内容,包括微博上关于歌曲背后的短故事(歌故事系列)、做公众号,以轻松的角度去分享,让大家觉得这个故事挺有趣,去音乐节也挺好玩,这首歌挺好听。


△迟斌与皮肚面


包括我做的VLOG——人人能当经纪人,其实不是真正说每个人都要来当经纪人,想分享给大家的是,这一行和普通的职场没有太大差别。它可能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神秘,或者水很深,有很多内行的门道。这些都未必存在,大部分的工作可能就像上班一样。我们谈到的素质和能力,放到很多其他行业和岗位,也都是成立的。


所以,我会想去做我的自媒体,尽力去消除比较普遍的误解,或者所谓的音乐鄙视链。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或授权使用




我和我的经纪人 | “到底是谁赢了?”

新时期的音乐人和经纪人常常以更平衡的合伙方式维持工作的状态。

乐队背后的人 | “最疯狂的一年,我有200天都在出差”

乐队背后的人系列访谈第一期——乐队经纪人。


小鹿角APP——音娱产业数据终端

媒体、报告、教育、招聘、问答、社区


左右滑动 了解小鹿角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