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停与求生!国内便利店业态“变异”观察与调研系列报道(1)

龙商网 超市周刊 2019-05-16



作者:胡宗利

————


本文约2850字,阅读约需8分钟



被资本青睐的便利店却因资本跌倒。


继邻家便利因资金链断裂导致168家门店全部关停后,北京131便利店因资金周转问题不能正常运营。


资本的争相追逐,把便利店这一零售业态推上了风口,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却改变不了便利店低客单、体量小和依赖选址等一系列发展难题。业内人士认为:四五年内,便利店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并购、整合及淘汰,整个行业已然进入一条加速赛道。


但这是一条新的赛道,旧有的秩序和规则正在被改写,新的规则和秩序还未构建。

 

两种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便利店分化出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以7-11、全家等为代表的中高端便利店,另一种则是以美宜佳、十足便利等本土便利店为代表的大众便利店。


“尽管7-11这类便利店看起来很高大上,但7-11到目前为止还没盈利,倒是更像杂货铺的本土便利店早就走过了盈亏平衡点”,曾是十足便利高管的钟伟认为,“便利店是一个小型零售店,每次采购的商品杂且量小,因此一个便利店连锁企业要想提升整体的效率,就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和密度的店铺。”


“仅从这一点讲,便利店就很难是一个快速见到回报的业态”,留学日本曾经在7-11做过运营经理的高世俊对于资本如此青睐便利店给出的答案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看好电商平台会规模性地和便利店合作,以便打通最后一公里;一种是做长线投资。前一种赌的是电商平台会收购其投资的便利店,要的是快速回报,后一种则是资本的稳定投资策略。”


钟伟觉得好像有些便利店背离了便利店这个业态发展的内在规律,重模式和噱头,轻商品和服务,只求速成。


“速成很可能是带病发展,这很危险,” 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专家”、资深零售人鲍跃忠分析,“初期便利店很难快起来。第一年开出几家店、十几家店,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打磨团队、打磨模式是必须要经过的一个过程,单讲培养出100个店长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培养出好的店长必然需要一个周期。”  


《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便利店行业增速达到23%,市场超过10万家门店,销售额超过1900亿元。便利店因面积小、密度大、距离用户最近、高频消费、对于电商抗击力强等特点,得以在零售市场异军突起。


庞大的市场缺口使得大量资本纷纷涌入,投资者盲目圈地,造成了一些反向效果。一些企业,因经营不当,反而成为跌落风口的人。


最大公约数


便利店想要发挥出业态优势,就必须能在服务半径内求得消费者喜好的最大公约数。


“便利店经营的都是日常的高频消费品,比如饮料、简餐、食品、香烟等。但每个消费者的消费喜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消费图谱会有很大差别,而便利店的主旨就是要满足服务范围内消费者的各种便利性需求”,就职于全家便利店的刘鑫认为,“便利店经营者必须能在其定位人群的消费图谱中求得最大公约数,让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在便利店中满足消费需求。”


高世俊则强调,最大公约数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的,这个最大公约数既需要足够的人口密度,更需要店铺经营者超常的经营挖掘能力。


比如,周围居民日常不想做饭又不愿意去吃正餐时,一部分人喜欢吃简餐,一部分人喜欢吃方便食品,在简餐需求里,一部分人喜欢面食,一部分人喜欢盖浇饭等,这细分下来就是非常小量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便利店经营者就必须能求得最大公约数,让尽量多的人满意。


在找到这个最大公约数后,如何运营商品和服务决定着企业能走多远。


对此,见福便利店董事长张利有个著名的“便利店经营四理念”。第一是商品结构齐全,第二是品质保证新鲜,第三是亲切快速服务,第四是清洁卫生彻底。


长期研究便利店的专家付新民告诉记者,见福的商品结构就是其求解最大公约数的结果,既要顾客有得买,又不能高库存,这个商品结构的拿捏是需要下大功夫的,要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


“在全家,平均每家门店有3000种单品,每年要替换掉1700种,替换率超过50%。也许大家没有感觉,但其实每两个礼拜,全家就会替代掉上百箱的商品。” 刘鑫认为这一点很值得国内便利店学习借鉴。


讲起服务来,高世俊更是滔滔不绝,“7-11对服务的要求是极度苛刻的。比如其提倡的单品管理,要求每个店员对店里的每种商品都要了解透。举个例子,7-11店里卖的方便面,有些方便面没写要泡多长时间口感最好,7-11就要求店员自己进行测试,店员一日三餐全都吃泡面,最终找到一个最靠谱的温度,然后做一个笑脸小标签,贴在这个方便面盒上。7-11还要求每个店员都要多关心点貌似没用的信息,比如天气情况。如果天冷就多准备点热咖啡,天热就放点冷饮。”


“做便利店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则。如果一上来就想千店、万亿的目标,发生问题的概率可能会比较大。”鲍跃忠提醒道。



一条新路?


不过一些便利店逻辑正在被打破。


付新民认为,便利店的形态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未来便利店的战场将越来越聚焦于社区周边的服务支持,比如家乐福在上海开出的CarefourEasy,从服务时间和贩卖的鲜食来看像24小时便利店,但是从店铺的面积、品类来看,更应该称其为社区超市,这也许是未来便利店升级的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则是接入更多的资源与服务,同时升级店内环境,让便利店成为人们繁忙生活中值得驻足休憩的场所,而不仅是以往买完就走的模式,从而带来更多的流量和销量。


刘鑫告诉记者全家的升级改造正是基于这一逻辑,“除了加强鲜食的地位之外,将就餐区升级为迷你咖啡店,并伴随一系列市场活动提升店中店品牌的知名度。另外店内硬件上也增加了像充电口、扫码积分优惠区等人性化服务,同时还增加了现场线上下单第二天店内提货的服务,无形中扩张了自己的品类覆盖。对于便利店十分重要的饮料冰柜,也增加了更加智能化的识别屏幕,拉近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并且可以进一步积累到更多的消费数据,为优化产品配置提供了数据支持。”


已拿到资本投资,准备创建一个新便利品牌的高先生认为,双脚步行范围内的便利店,其实可以把顾客的客厅搬到便利店,在便利店里完成吃、喝、简单购物、娱乐、文创体验、休憩等。


这样的便利店是不是有点像星巴克、沃歌斯?


“便利店里也在卖咖啡,卖桌椅休息区;而星巴克、沃歌斯的选址,其实总是和便利店隔壁对隔壁”,付新民认为,“‘新新便利店’就是要做‘近场景’,就是要推倒原来便利店默认的购物边界、重建日常生活的500米围栏。把人在500米范围内习惯用双脚去实现的事情,尽量复制到便利店里来。”


与以往业态迭代不同的是,这一轮便利店探索在发展模式上很少有7-11和国内大众便利店的影子,他们似乎在寻找一条新的路径。


“随着资本的介入,互联网巨头和传统商超加入战团,便利店这一消费场景的迭代速度正从原来的每五年迭代一次,演变成现在的每五个月迭代一次”,高世俊甚至相信,“更适合中国便利店的发展之路会在这次快速迭代的过程中出现。”


中国有中国的市场特点。


“既然我们的消费者已经习惯点外卖、叫快递,连买票都有各种各样的APP,凭什么要去改变?为什么这些非要去便利店解决?日系便利店是日本本土零售业的终极,它已经达到了垄断的地位,通过行业垄断对上游产业反向掌控。日本便利店已经从零售业态变成整个日本的一个巨大流量入口”,钟伟认为,“很显然,中国便利店不可能重复日本的发展路径,也没必要重复。”



◎ 编辑:东风  执行主编:王彩霞

◎ 热点投稿:13716921512(艾米)

◎ 广告策划:18611185635(邢忱)

◎ 专业培训:15010621527(陈敏)

◎ 咨询项目:13810589361(高伟)

◎ 国际考察:15010621527(陈敏)


1、去了一趟欧洲,被这两家“非著名”超市圈粉了

2、杜晓宜和他“生命的伙伴”开出的店 很像胖东来!

3、秋季丰收大美陈,看看人家超市的丰收节!350家步步高超市联动举办首届丰收节暨全民购物节

4、Ulife:一家由懂零售的人精雕细琢开出的更加符合我们关于新零售想象的高颜值超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