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霜:时尚业“犀利痛辣”担当,出走后选择回归媒体 | LABEL-WHO

三明治 2019-07-27

LABEL-WHO 是三明治和 LABELHOOD 联合推出的一个关于中国时装行业人物的非虚构深度报道专题,从 2018 年五月起直至年底,深度刻画 15 名中国时装行业各方面的人物肖像,包括设计师、品牌主理人、模特、制作人、时尚博主等等。



- LABEL-WHO Vol.5 -

唐霜


文 | 李依蔓


在出任《Instyle优家画报》主编后的第一期杂志的Editor’s Letter卷首语里,唐霜描绘了这样一个魔力瞬间:

 

“手握打样稿,我近乎贪婪地开始阅读。经过了那些反反复复的选题会、与作者来回沟通的延宕和折返,我们坐定、等待,等待校验着我们所投入的工作、判断力和时运,终能生成一个什么样的版面?它先于读者摆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难堪或让我们震颤。这是每个编辑周期內的高光时刻,绷紧的弦,‘啪’地一声松了,让人觉得飘飘然。头脑和心灵稍做整顿,无论满意与否,都只能抛之脑后,再赴下期。”


▲ 唐霜在自家书房中

 

自今年8月初宣布出任《Instyle优家画报》主编的消息确认后,曾在《周末画报》《新视线》《Numéro大都市》等时尚媒体担任时尚编辑,而后又转型为独立时尚评论人、时尚买手店店主的唐霜收到许多询问:


“为什么已经转型了还要回来?”

“为什么要跳上一艘注定要沉的船?”

“为什么对做杂志还有期待?”

 

如果一名编辑在兜兜转转之后,仍然会为手握打样稿时让人无法抗拒的“高光时刻”感到澎湃和悸动,那么遵从召唤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作为一个惯于用文字表达的人,唐霜在写下卷首语的这段文字之后,“为何回归”的答案也才更清晰地浮出意识水面。

 

但“回归”,原本不在唐霜的预期或计划內。


<< 滑动以查看下一张

▲ 唐霜主编《InStyle优家画报》 陈冲、陈文淇封面 



“She is The Worst Assistant I've Seen."



今年年中,唐霜接到了前东家现代传播集团的邀约,问她是否愿意做《Instyle优家画报》的主编。彼时隶属美国时尚华纳集团、创刊于1993年的的时尚杂志《Instyle》,与中国本土的女性杂志《优家画报》重组为新的周刊版本《Instyle优家画报》已经一年多。但对于一本杂志而言,这仅仅是个开始。

 

这个邀约来得让唐霜很意外,因为按媒体惯常的任命规则,主编的任命是“排资论辈”的,需要行业內编辑和管理经验的深厚积累。

 

但唐霜反观自己的“职业生涯”,发现虽然自己曾担任过业内多家知名时尚杂志编辑,但在时尚媒体办公室里的全职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几年而已。



尽管已过去将近10年,现代传播集团的时装总监Tim Lim仍然记得,唐霜在最开始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个性,“She was confident, ambitious at that time”(她充满自信、富有主见)。过去他甚至常常打趣唐霜说,“She is the worst assistant I’ve seen”(她是我见过最“不合格”的助理),因为她对许多事敢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也从不害怕直接表达。

 

哪怕在只是一名助理的时候。

 

2008年,即将从同济大学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的唐霜,对未来要找什么工作并不清晰。21岁的她只是模糊地觉得,这份工作应该和文化、创意相关。如果一定要再明确一些,能去《看电影》杂志最好了。

 


在毕业前的一次酒会活动上,她被推荐给担任现代传播集团时装总监的Tim。Tim还记得,当时同事向他推荐这位年轻姑娘的理由是,“She is a clever girl and you should meet.”

 

不久之后,唐霜进入现代传播集团的《周末画报》,成为一名时尚编辑助理。

 

在进入《周末画报》之前,唐霜连一本时尚杂志都没买过,对这个行业没有任何想象,比起如今目标明确要进人时尚行业的年轻人而言,她更像是一个“意外闯入者”。

 


从时装编辑室,出走到街头



2008年还是传统媒体行业的好时光,掀起社交媒体冲击浪潮的微博要到第二年才出现。

 

在中国的女性时尚杂志的版图中,美国时尚杂志《VOGUE》在3年前才刚刚进入中国,和早先入驻的《嘉人》《ELLE》《时尚芭莎》《时尚COSMO》《时装L'OFFICIEL》等等杂志形成多头并立的仗势,本土时尚杂志的迭代、创办,本土与国际时尚杂志品牌的重组新创都在酝酿之中。

 

从2008年到2013年,“意外”闯进时尚行业的唐霜,从编辑助理,做到助理编辑、资深编辑,从《周末画报》到《新视线》再到《Numero大都市》。只要她不主动选择离开,时尚编辑这条路也许可以一直走下去。

 

但唐霜选择了出走。

 

2013年,唐霜从《Numero大都市》离职,结束全职时装编辑的身份,转头走上蒸腾着生活烟火气、在浓密的法国梧桐庇荫下的上海富民路街头,走进一家小店玻璃橱窗背后,成为买手店THE BACKROOM店主,售卖从各处寻来的Vintage古物、设计师品牌的饰品、包包、生活物件。


▲ 唐霜家中的物件摆设依然可见她的生活美学


但生活美学采访的故事里不会提及,开店的街头酷生活背后,不乏一地鸡毛的琐碎,甚至狼狈。毕竟开了实体店,店里的商品得自己一件件买来,卖出去一件才落得一件的收入,没有虚的。

 

在和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时随时切换交流频道,为城管工商、物业税务、选品推广、运营财务种种事项操心,更不用提最重要的选品、采买,身为完美主义者发现精心设计的展示柜或杯子制作完后和原稿不一样……值得崩溃的时刻太多了。这些辛苦,都是身在办公室、时尚秀场、拍摄影棚、酒会派对里时,无需面对的。



那为什么还要坚持离开时尚编辑部的“温室”?

 

唐霜自己的理由是,想搞清楚时尚零售怎么回事。而身为THE BACKROOM的邻居兼唐霜好友的Tasha说,因为“唐霜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无论对人、对事,还是对品牌的成长,也比很多人更勇敢,更愿意跳进不熟悉的领域。”

 

THE BACKROOM头几年发展顺利,后来因为运营的原因,唐霜关掉了所有门店,拥有4万多粉丝的微博在2017年7月13日之后停止更新。

 

店主的身份卸下了,但四年多在“时尚零售江湖”的游走,让唐霜对时尚有更深入肌理的了解,见证一件承载设计师或设计品牌理念和观点的物件是如何从设计、到生产、到流通,最后成为消费者的家中或贴身之物。



这是在时尚写字台的“象牙塔”里,永远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

 


犀利痛辣的独立时尚评论人


 

出走时尚媒体的这几年,唐霜仍然以独立时尚评论人的身份持续写作发声。因为不固定供职于某家媒体,合作方常不知该如何向总部介绍唐霜,只好说她是时尚博主。这让唐霜觉得非常尴尬。“我又没有Blog,但中国没有空间给专业的Fashion writer。”

 

不过只要稍微阅读唐霜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她和“时尚博主”实在挂不上关系。



作为独立时尚评论人,唐霜不写生活方式、时尚穿搭,尽管这类内容更容易受到欢迎,获得流量和关注,也更容易操作,不少同行也因此成为“网红”。她选择写作需要耗时更长、查阅资料更多的时尚行业访谈、行业分析、行业评论,更注重搭建理性和逻辑的结构,有时伴随大量的文献或史料支撑。


▲ 唐霜的书桌一角

 

遇到与时尚行业相关的话题,唐霜从不迎合,话锋犀利,甚至也有得罪品牌广告主或时尚圈內人的时候。

 

2013年,唐霜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写的一篇时尚专栏《中国时尚博主背后的金钱交易》,毫不隐讳地直接批评时尚博主收受贿赂的现象。“随着短平快微博主宰着人们分享事物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大多数博主们放弃了需要文字逻辑思维以及时装知识构建的长篇文章,转投向单靠急智和段子表述观点的140字体,变成了‘微博主’。”

 

2015年,她在微博发表长文《粉丝多一定代表真的懂吗?#论如今KPI与专业知识的反比#》科普“泡泡袖”和“羊角袖”的区别,和时装博主隔空辩论。2017年底维多利亚中国大秀登上“娱乐新闻”,她发表评论《维多利亚的秘密进军中国,刚上路就已然偏离轨道》。今年9月Celine新任创意总监的首个系列发布,她谈《新CELINE为什么让人生气》,并不活跃的个人公众号单篇阅读量也接近10万。

 

由于锋芒逼人,有的还直接点名品牌,文章一经发出免不了在社交媒体上掀起大波,甚至引出知名博主实名反击,有人说唐霜“毒舌”、“好斗”。

 

唐霜并不喜欢被评论为“毒舌”,因为这些文章并不是借观点吸引眼球,而多从时尚史发出,结合数据分析,有理有据有逻辑的铺设论点,是她查阅整合了大量背景资料,再转化为非专业人士也可以看明白的输出的结果。


▲ 唐霜的书房

 

这些文字背后的唐霜较真,直率得像指出皇帝并无新衣的那个孩子。而之所以较真,也许恰恰是因为,时尚是真正能让向来理性的唐霜触动感情的领域。

 

“在唐霜身上一直贯穿的,是一股特别强的生命力。”曾任纽约时报中文网前副总编辑的于困困,与唐霜合作了多年纽约时报中文网的时尚专栏,曾不止一次将唐霜与文风亦以辛辣著称的国际著名独立时尚评论人Suzy Menkes做比较。

 

2008年刚入行时,作为助理编辑的唐霜曾想象过,如果有一天成为一本杂志的主编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她觉得“不想当主编的编辑不是好编辑”。但纸媒在媒体变革浪潮中的命运飘摇,以及自身职业路径的兜转变化,早已把她带离轨道。

 

那时她哪里会想到,10年后自己面对一份时尚杂志的主编邀请,真真切切地需要考虑起成为主编会是什么样子。

 

 

Q&A

(SL=三明治&Labelhood,TS=唐霜)


“我 也 是 从 千 字 300 写 起 的”


SL:可以聊一聊当年刚入行时尚时,你是什么样的状态吗?


TS:当时最开始做助理,就是做各种琐碎的事情,写小稿子、借衣服、跟拍片拍摄,专题和拍片不分的,什么都要做。我比较幸运,第一篇大稿子是令狐磊找我写的,那时我进去刚三个月,也没写过什么东西。那时他突然问我要不要帮《生活》写一篇稿子。这让我感到既兴奋,又非常紧张。因为《生活》是我们集团里定位非常高端的一本杂志,文章质量也非常好。


那时在周末画报的编辑,尤其是时尚编辑,都是被当成集团资源借来借去使用的,但我也觉得很奇怪,不要说总监,那么多资深编辑、编辑,为什么要问我一个助理?虽然没有稿费,我还是觉得受宠若惊。很多年后令狐磊看到我还和我说,你看当年,是我第一个找你写大稿的。当时我记得是越洋电话采访,我准备了很久,成稿自己就改了两三遍,熬了两个通宵才交的。                           

                        

最近我也在想,我以前真的很暗暗较劲,很好强。就是不管一篇小稿,一家店,一份包装纸,一场大秀… 我想所经手的一切东西,都打上我的烙印,都是能代表某种水准和品质。从我写第一篇稿子时就是这样了。我一度觉得,这些就是衡量自我价值的最重要的东西。而近几年,我开始慢慢地比较放松了。就是所谓的,放过自己吧。


SL:之后是不是就坚持一直在写?


TS:是,那时候做编辑薪水也不是很高,需要写稿赚外快,我写外面的稿子可以比我自己本职赚的还要多。还有刚开始就是什么稿子都要写,我记得前辈和我说,要练笔就是什么都要写。我也是从千字300(元)写起的,出国之前我一个人可以写一整本别册。有一年跨年我叫朋友来吃饭,吃完饭他们去跳舞,我洗完碗就坐下来写稿。我现在不太接稿了,之前有人和我说给我一字一美金,当时我就真的觉得,这一路走来多么不容易啊。另外,表达是表达者的宿命。写稿一方面是不得不表达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清理思绪的方式,写作要求你进入深度思考。往往我写完一篇稿子的时刻,也是对一个议题想得最清楚明白的时刻。


SL:传统媒体里有“师傅”传统,当时有编辑带你写吗?


TS:没有。在中国我觉得时装评论、时装专题是一个空缺,不是说完全没有人写,而是人非常非常少,不是像非虚构写作一样很有体系的。为什么那时候我很早就可以写封面故事了?我自己也知道并不是因为我写得有多好,是没有人会写,有一个还可以写的就赶紧抓过来用。

 

<< 滑动以查看下一张

▲ 唐霜主编《InStyle优家画报》 林允、周韵、秦舒培、秦岚封面


很 少 有 行 业 像 时 尚 行 业 那 么 有 趣


SL:时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有点陌生和难以接近的领域。


TS:我觉得其实时尚是一种语言,我也有很好的朋友是传统新闻媒体出来的,她会说她有时候搞不懂fashion,我就和她说,对,时尚是一种语言,有一种特殊的调调和氛围,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时装人才懂的玩笑。外面的人如果不懂这个语言,就会觉得很难融入。


SL:但对于不了解“时尚语言”的人来说,很容易对它有偏见。


TS:很多人对时装很有偏见,首先我必须要说我也会有,我也会常常感叹时装的“浅”,而且我也很反消费主义。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为了教人家买衣服的。但很多时候大家对时尚的偏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时装。


Miuccia Prada是学国际政治、政治哲学相关专业的,还是一个communist共产主义者,是很激进的,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都很有造诣。她在被采访时说过很多次,为自己做时装感到很羞愧,有道理嘛,有时候我们对时装就是又爱又恨的关系。但我看最近她的一篇访问,有记者问你现在还有羞愧吗,她就说没有了,因为一方面大家批判fashion消费主义,但另一方面时尚这个行业里懂艺术文化、尊重创意的人比其他任何行业都要多。


SL: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时尚是“肤浅的”。


TS:做时尚这一行如果要做得好,文化特别是当代文化的梳理和储备是要很丰厚的。你说这个东西肤浅吗?我不觉得它肤浅,很多人因为自己不了解也不喜欢当代文化,还嗤之以鼻,但好的时装设计师、时装屋是需要把最好的艺术、文化、创意的东西汇集到一起,再用时装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少有行业像时尚行业那么有趣,人也有趣,价值观也很多元,不停有新的东西进来,并且有很多可以连结的方面。而且时尚其实是非常严肃的行业,不严肃的话你想它怎么可能做到那么大的一个产值。日本、美国、欧洲很多富豪都是做服装产业的,甚至做到了首富,随随便便能做到这样吗?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行业。


SL:从你刚入行到现在,你觉得这个行业现在有被商业或消费主义消解吗?


TS:虽然我自己写文章的时候被认为常常带有怀旧情绪,缅怀旧式精英价值观。但其实总体来说还好,我还是比较乐观。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没有资格说“行业消解”这个话,中国有参与过时装史吗?没有的,而现在反而在参与。如果像老派人一样哀嚎是很可笑的,中国人参与时装周的历史也不过十几年,最开始主编都还是只能坐在后排看秀的。这个行业是越来越商业化,和这个世界上其他行业一样,和很多事情一样,没有哪个行业比哪个行业要更好一点。但我觉得时尚依然是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行业之一,这个是没有变的。


SL:你觉得时尚或者时装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TS:我看过很多展览,但最引起共鸣、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时装展,因为衣服和人的关系更紧密,也更能让人有代入感。你很少看到一个物件能有代入感,但一件衣服就可以。时装不只是衣服,我和很多人说时装本身没有内容,要填很多很多内容进来,当你去看时装史的时候,你会看到音乐、文化、街头、艺术,可以包罗万象,能展开讲的东西太多了,很丰富,也很当代。特别是对都市人来说,当代文化是最有感召力,最有活力的。


 << 滑动以查看下一张

▲ 唐霜主编《InStyle优家画报》 李娜、李嫣、渡边直美、雎晓雯封面

 

“赞 美,反 而 让 我 觉 得 挺 孤 单 的”


SL:时尚媒体和传统媒体不太一样,之前有传统媒体人进入时尚媒体,会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时尚媒体里图像和文字重要性不一致的情况,对你来说有文字不如图像重要的落差吗?


TS:我觉得没有什么落差,时尚本来就是注重visual language视觉语言,如果你理解,就应该尊重它。但一个行业是有很多很多方面的,也需要行业评论,需要设计师访问,需要文字语言传递出设计师的想法和故事,但没有图像一定是不行的。


SL:你写了很多时尚评论,都是很有态度的,也有人说你的文章“毒舌”,你自己怎么觉得?


TS:我觉得我是重视逻辑,所以我不喜欢别人用毒舌来说我的写作风格,这样其实是一种侮辱。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在每篇文章里我倾注了尽可能全面的行业经验,我那么努力和那么多经验丰富的人交谈去获得信息,我得出的结论是有逻辑推导的。你当然可以不承认我的逻辑,但比较不好的是大家都在看戏一样,说毒舌就没有了,或者为反对而反对、人身攻击,没有可以值得看一下的反击的文章,这个蛮可惜。


SL:遇到这样的事情会生气吗?


TS:现在很少了,一方面是我现在也成熟了,写东西越来越懂得怎么避免偏颇。现在写出来的东西很少人反对,绝大部分是赞美的,而且赞美得我觉得是过誉了,这个反而让我觉得挺孤单的,真的。因为很多时候,我希望我们做的事情是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对既定秩序的怀疑,而不是为了赢得赞美。


SL:你采访过许多知名的设计师、艺术家,有没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TS:很多喜欢的没有采过其实,我想一下……印象最深的一位是Azzedine Alaïa,他是一位很传奇的大师,已经去世了,也是我经历过不太多的需要用翻译的采访,因为他不会说英文,只会说法文。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给了我充分的耐心,人也很亲切,也很真诚,完了我们还去吃了饭。怎么说呢,你会碰到很多人是很善于讲话,有的不善言辞, 有的有很尖锐的观点,当然现在很少了,很多人被公关保护起来。但人的魅力是不一样的,老实说设计师的东西都在他们的设计里了,我很想和他们碰面,但对他们的生活没有窥探欲。

 

SL:还有没有你想采但没有采到的设计师吗?


TS:当然有啊,比如我很喜欢的川久保玲,还有Martin Margiela,但肯定采不到吧。


Editor | Jasmine&Yifen

Photographer | Yucheng Wu

Graphic | Moran Chen



点击阅读更多

时装行业人物报道


Vol. 3  独立时装设计师郭一然天:我是出走的小城姑娘,但从来不是年少得志



Vol.2 吕燕:如果我还拿模特的身段来创业,肯定成不了


Vol.1 那些按部就班、小心翼翼生活的普通人,从不敢穿她的衣服



2019,用写作发现生活中被遗忘的意义 

短故事年度回顾



来灵感商店,寻找故事的更多可能

海建国西路691-1号2楼,近徐家汇



让每一个人开始写作

记得点“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