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译者,也是写作爱好者,一直沉迷于文字的世界。我对影像抱有偏见,认为它远远不及文字世界的精彩,甚至觉得它的出现还限制了文字世界的想象力。 参加影像工作坊却也是文字结的缘。今年2月末,疫情冲击世界各地,参加了三明治海外华人写作社群 的我,开始和一众身在海外的写作者写起了疫情每日书,记录剧变的生活。其中一位在伦敦的写作者,在英国首相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那天写道:“进了地铁之后,月台上一个男子在发神经似地对对面月台的乘客大喊,他的声音在战壕般的地道里回荡,但没有人关心他在喊什么……人们在一次次滑门打开之后散去,各自投入黑洞洞的命运之中。” 这一段文字的表现力和冲击力,让我很有些挫败感——为什么自己的叙事无法带来同样的感觉?细读之下,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用文字构造的镜头感,用描述性的文字所构建的镜头,瞬间带着读者进入了笔下的世界。就这样,我开始对以前全无了解的镜头产生了兴趣。我想去了解镜头,也想通过它,突破写作上遇到的瓶颈。 我就带着这个想法加入了为期15天的影像故事工作坊。童老师的课新鲜有趣,用同期学员的话来说是“给我们打开了另一只眼睛来看待世界”;可是轮到自己完成每天的摄影挑战时,却颇有点不知所措。就算是一开始只拍摄静态的事物,完成一张照片也有诸多因素要考虑:线条、布局、明暗、色彩、质感……对着镜头的我开始倍感压力,迟迟不能按下快门。 童老师第一天就敏锐地从我的照片里察觉到这种压力。她细细分析了我作业里的每一张照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我的思考,告诉我“相信自己的直觉”。有一张我自己觉得角度挺特别的照片,是躺在家里楼梯底下的走廊拍的,童老师马上分享到第二天的课堂,称赞照片里的构图和线条。 工作坊每天的摄影挑战,我都是白天拍下照片,利用碎片的时间上传,晚上再配上相应的文字。然而晚上打开电脑,往往发现童老师已经来过了。对好的照片她热烈地称赞,不足的她问“这是啥”,她语句的常用结尾是“你觉得呢”,给我探讨和思索的余地。 我慢慢地放下了压力,学着把每日挑战的摄影作业当成一种发现美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我做笔记,琢磨每一个摄影技巧;对着镜头的时候我就尽量放松,尽量不去想种种技巧问题,而只是关注镜头里捕捉的美。在拍人物的那一天,童老师在照片的评论里不吝赞美之词,认为我拍人物比静物拍得好,她在评论里说“你的内心有躁动” 。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一惊,因为这也是我曾经的心理医生对我说过的话。我开始意识到,镜头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它也能传达故事和情绪,甚至会泄露拍摄者的内心世界。 十五天下来,我慢慢喜欢上了透过镜头的语言所构建的世界。我拍清晨骑车经过的路障,拍小宝宝玩水枪时水滴在头发上时的神态,拍孩子们包好粽子后的得意和愉快。平凡的生活,就在镜头底下生出了美感。在镜头的训练之下,我对美有了更细致、更敏锐的体察,而这不正是写作者一直追求的么?我的内心开始重新构筑文字和影像的关系——也许这两者不仅可以并行不悖,更可以相互促成。 而影像故事工作坊的15天对于我的改变,并不止是写作上的。它让我发现,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放下预设和戒备,保留热爱生活的直觉就好。 📷
7月28日-8月11日
新一期童言影像故事工作坊开班
点击下方小程序加入
在上一期课程,Anna完成了一篇
关于几个孩子骑行的影像故事
一起来看看吧!
3月16日,加州”隔离令”生效,先生回家工作,两个上学的孩子回家学习。从此我们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居家生活,时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失去了它的意义。本来排满日程的日历变得一片空白,日常被打破了,生活习惯改变了,宅家的日子,需要一种秩序的重建。 从隔离令生效那一天开始,我和两个孩子每天清晨7点多出门骑行,风雨无阻——也幸亏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以少雨著称。 从初春到盛夏,骑行至今已经100多天。如今孩子们起床吃完早餐,就会自觉地来到车库,搬出自己的自行车,穿运动鞋,戴头盔,喊我:“妈妈,快走吧!”骑行的日子,弟弟从小车换了大车;姐姐的自行车换了两次轮胎。爸爸学会了换车胎。弟弟学会了自己上车链。 随着加州逐渐开放,天气逐渐回暖,从空无一人的街道,到远远地看见其他锻炼的人,到如今遛狗、骑车、散步、聊天的人一条路上络绎不绝。晴天阴天,我们都在路上,女儿写了一篇骑车的作文,里面说“我们穿过了风”。骑行的路上,晴天看花看鸟,偶尔草地上跳过一只白兔,树上趴着一只松鼠。阴天地上出来很多蜗牛,姐弟俩曾经捡回家三只,放在后院的一个桶里养,一节网课下来,出去后院一看,蜗牛早“越狱”了,不知所踪。 这三个多月来,我们把小区附近三英里之内的路都骑了个遍,而最常走的路线就是小区东南面的步道。我住的小区叫Eastwood village,直译过来叫“东木村”,住在这里的华裔邻居都管自己叫“东木村村民”,自有一种亲切之感。当然你要在搜索引擎上是查找的话,小区的官方说法叫“伊斯特伍德”——这个煞费口舌的音译,显然是房地产开发商要通过陌生化来增添它的异域风情。被称为“伊斯特伍德“的“东木村”通过隧道连接五英里长的“杰佛里开放步道”,这条步道曾在2006年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荣誉奖。所谓步道,就是专门供人散步、跑步和骑行的道路。杰佛里开放步道的妙处,在于它就处于闹市之中,和车道并行不悖,却通过富有设计感的隧道、天桥连接了一个个十字路口,步道两旁分区域布置了不同的景观,草坪、高树、低矮的灌木丛错落有致。 隔离的这些日子,新闻里的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川普喊出了“中国病毒”、洛杉矶市中心大火、新港海滩BLM游行、国内民航局的“五个一”政策、这座城市的新冠感染人数创了新高……动荡不安的世界和回不去的故乡,常常让我疑心魔幻现实主义从文学作品走进了现实。然而出门骑车,南加的暖阳依旧,风带着野花的甜香拥抱我,大自然用它忘却时间的宁静给予我希望和慰藉。孩子们则喜欢每天骑行在路上的小冒险,也已经学会了自如地变换道路而与人保持六英尺的安全距离。 现在天气很热了。早上7:30的太阳都已经有火辣的感觉。从家门前的小路出发,争先恐后骑到了路口,发现忘了戴头盔,又骑回家去拿。在加州,按照交通规则,骑行必须戴头盔。 姐姐在看杰佛里步道上的石碑。石碑上介绍了步道的由来,以及步道所在地历史上的风土人情。 骑过一座桥。步道通过一座座桥和一个个隧道连接每个十字路口,免去锻炼的人们过马路的麻烦。 这天从桥上下来,弟弟听见树丛里有响动,问我是不是松鼠。 弟弟蹲下来找松鼠,没找着,看见一只爬得很快的甲虫。我照下他激动的样子,把自己的影子也照了进去。 弟弟的自行车对他来说有点高,脚还够不着地,有一次他的车冲到草丛里去了。 过了隧道,骑一段上坡路,就回到了小区里的步道入口,右方大大的标志牌是杰佛里步道的标志。 骑过学校的长廊。孩子们已经三个多月没上学了,常常会特地拐到学校去转一转。 骑过小区公园。公园曾经开放了一段时间,随着近日新冠感染率创新高,重新又封闭了。
童言导师点评
Anna所居住的区域充满了蓝天,红瓦,绿树,这些元素给照片打造了明亮而色彩丰富的背景。Anna也很擅长拍她的孩子们,人物表情和动作捕捉得很到位,例如弟弟被树丛里的声音吸引住,还有他蹲下来找爬虫的动作,这些照片既给画面增添了信息,同时也起到推进故事的作用。
这组影像故事以孩子们出门戴头盔为始,骑车回车库为终,有头有尾,故事看起来很完整。本来初稿Anna只放了那张自行车倒在树丛里的照片,她说是因为弟弟的车冲进树丛里了。我点评说只是自行车不足以体现这段小意外,后来Anna补充进弟弟扶起来自行车的画面,这样人物与物体的联系就紧密很多了。
如果可以,我希望Anna继续记录他们家骑车的故事,作为读者,我还想知道因为骑车,有没有经过更多有特色的地方,或者旅途中是否发现新奇的小动物。如果她能把这些都收集起来,那会是很不错的家庭骑行影像系列。
其中前10天的摄影课程主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持续1-2节课:
人手一部手机的年代,很难想象20世纪初时的照相机,竟重达635公斤。无论照相机大小如何变化,其目的是永恒的:捕捉瞬间。至于如何捕捉,我们不妨从经典入手,从大师处寻找灵感:如何运用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阿富汗女孩特别之处在哪儿?还有以新闻摄影为主打的“生活”杂志,其首发刊封面的大坝,背后藏着什么故事?走近作品的同时,我们在照片中读懂故事。
足不出户,如何寻找故事?不用担心,眼见之处即素材之源,按下快门才至关紧要。我们将会解构生活,提炼日常场景,学习把喜怒哀乐浓缩成一张照片。正在经历的非常时期,平常人也能捕捉历史。另外,如何定义“好”照片,美感先行还是深度先行?手机与单反,在呈现不同的故事主题时孰强孰弱?更多实操性的帮助你更好地用照片讲故事的技巧,将在这一周中和你分享。
和文字故事不同,用摄影来讲述故事,呈现方式更多,更广,更有趣。要想记录完整故事,我们需要做好充足准备,从确定主题,到最后整理编排,一步不能少。在这一周中,我们还会借鉴许多不同类型摄影故事案例,其画面之震撼,话题之深入,除了带来视觉冲击外,还能激发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你挖掘并记录身边的故事,并用摄影和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最后你将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用摄影组图串联起来的动人故事。
导师简介
童言
三明治专栏作家、签约作者,曾参与出版《破茧001:你未曾体会过的人生》、《我们与我们的城市》等书籍。全职妈妈,目前长居新加坡,育有一双儿女。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专业,瑞典Uppsala University和平与冲突研究硕士。曾在瑞典、埃及、拉脱维亚、英国、日本、新加坡不同国家的很多城市游走,供职于宜家、拉脱维亚大使馆等机构。
在写作的同时,于2008年开始摄影,曾在上海、伦敦等城市跟随纽约时报摄影记者等导师学习摄影。曾作为首席摄影师,主导多个国际摄影项目,如东京宜家幼儿园 Dagis、东京国际幼儿园 PALIS、上海幼儿园 Creation Station 等儿童主题摄影项目;在伦敦宜家拍摄 The Magic Backstage 项目,为超过200位宜家员工拍摄人物影像,并在宜家向公众展览。擅长用图片讲故事,用镜头寻找和发现平常人的故事。
主要作品:《我的流浪人生,从瑞典开始》《瑞典养护院里的阿尔兹海默症老人》 《确诊阿尔兹海默症的第八年,婆婆 Vera 搬进了老年公寓》 《和阿尔兹海默症斗争的Vera,以及她的秘密》
“谢谢童老师!我这个摄影小白真的爱上摄影了。课程结束了,但我在摄影世界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最近常常看到值得拍的人物和场景,即便没带手机,也尽量用手机拍。最近酿了芒果酒,打算每天记录它的变化。还在图书馆里开始翻看摄影杂志和书籍。又多了一件愿意花心思的事情,真好!”
“影像故事工作坊,可能还是一个新鲜产物,不过挺棒的,国内很少能有这样的课程,然后童老师,挺会激发学生的拍摄热情的,也很投入授课,希望三明治能够将这种故事形式很好的推广下去,相信很多热爱摄影,并且喜欢写作的同学会爱上他,比如,我哈哈,然后很感谢三明治让我重拾了对于摄影的热情,学费没白交,哈哈。”
退订政策
课程正式开始后,恕不退费。
如在课程开始前退出,需扣除全款的 20% 作为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