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年后和父母的第一次旅行 | 三明治

云月朝曦 三明治 2022-04-07

作者|云月朝曦

编辑|张帅子



“这次出去,辛苦你了。”父亲看着我,“你算算花了多少钱,我们把钱给你吧。”


我心里一阵诧异,抬头看向父亲,他的眼神里竟然有些讨好,那是令我感到陌生的情绪。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几天前,我们刚结束了一场10天的旅行,这是我成年以来第一次和父母一起出游,之前说好,全程都是我来负责的,怎么父亲又会提出要将钱给我。


“你爸是觉得你花的太多了,想给你补贴点。我支付宝转你吧。”母亲从厨房走过来,拿起在茶几上的手机操作起来。没一会儿,手机收到提示有转账到账。我点开看了一下,5000元,差不多刚好是总开销的一半。


“你平时自己攒点钱,别老大手大脚的,听到没?”父亲一边说着,一边点开手机中的小说听书,走到阳台的躺椅上坐了下去。


我松了一口气,这才是我习惯的交流方式。自从上大学之后,父母便完全的将我当做一个大人对待了。他们不会对我有过多的干涉,所有的关心与教导也都是以建议的方式偶尔表达几句。现在人们经常提起“边界感”,在我的家里这个词体现得淋漓尽致,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


父亲又去了厨房,我听到水龙头哗哗的声音,大概是在洗菜准备做饭了;阳台上传来标准的男中音正在讲故事,听起来像是个玄幻小说。


这是个普通的周日,在我心里却和以往有些不一样。




与父母一起去旅行,是临时想到的。


彼时,我刚刚结束了上一份工作。由于疫情的关系,我所任职的外企撤离中国,好在临走前给了我们这些中方员工大笔的遣散费,一时也能衣食无忧。我决定好好给自己放个假,便和父母说要出去旅行。


父亲听到我的想法很感兴趣,他和母亲也很久没有出去玩了。看着他们眼睛里流露出期待,我头脑一热,便脱口而出:“要不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用“头脑一热”这个词一点不夸张,因为我远远低估了与父母一起出行的难度。


决定要一起出行之后,首先便是商量去什么地方。说实话,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到各地开会,中国大部分地方几乎都去过了。而父母两人在疫情前也一直保持每年出游两次的习惯,热门的旅游城市也几乎走了个遍。要想找个大家都没去过的地方,还挺难。


后来父亲提议去成都,一是他想顺便去看个老朋友,二是上一次全家一起出游的地方就是成都,在我初三那年,算起来他们也隔了10来年没去了,想看看成都变化大不大。


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个吸引我的地方。成都对我来说太熟悉了,毕竟曾经在那里工作过两年。但看着父亲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便也欣然应允。导游,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位。这次出去,我就好好陪伴他们,带着他们吃好喝好住好,我在心里暗自下了决心。母亲说:“出去怎么玩怎么走,你就都安排吧,我们跟着你就行,也没什么要求。”


于是,回到自己家后,我便仔细研究了四川地图,看看还有哪里是可以去休闲两天的地方,毕竟只去成都有点太单调了。最终,我将目光锁定在阆中古城,动车2个小时左右,坐落在嘉陵江边,历史悠久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我的计划是,在阆中和成都各花一半时间,阆中就是以休闲为主,成都以见朋友和带他们去些以前没去过的小景点为主,这样的行程也不会太累。


考虑到父母从来没有住过新式酒店,我还专门订了阆中评价最高的一家民宿酒店和成都的一家公寓式酒店,想让他们有不同的感受。至于路程,由于疫情还没有完全缓解,为了避免与过多人接触,我便订了动车的商务车厢。


这一切安排完,自觉很完美的我将计划拿给了父母看。


“阆中好吗?这个小地方待那么多天?”父亲略微的皱了皱眉头,又说:“怎么还订的商务座,这不是浪费吗?”


“商务座宽敞,接触人少。”我解释道。


“怕接触人,那干脆别出门了。”父亲顿了一顿,可能是觉得自己语气不好,又缓了一下:“算了,都订好了,就这样吧。”说着,便起身去了卧室。


我一时气结,花费心思订的行程,都是为他们考虑,怎么一点不落好。母亲看看我:“你爸本来是想在成都多待几天,他那个朋友听说身体不太好了。算了,回程的时候别买那么贵的票了,没必要。这个酒店也贵吧?”


“不贵,我掏钱,你们别管了。”本来兴致勃勃的我,此刻像是被泼了盆冷水,早就该想到大家理念不同的。在我看来,出去玩就是享受,只要在承受范围内,当然要挑最好的,我才不愿委屈自己。


带着一肚子不高兴回到自己家,母亲发来了微信:之后的安排你多问问你爸,他有自己的想法。你们年轻人那一套,他未必能接受。


哎,还不如给钱让他们自己出去玩呢。我一边想着,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的那次旅行。




初三的第一学期,班里的气氛突然紧张起来。


我所就读的中学是一所私立中学,我们这届是学校成立后的第一批招生。从校长到老师都是各个中学退下来返聘的特级教师,师资力量听起来很是强大。因此,尽管是第一批招生,一向注重学业的母亲还是将我送进这里就读。


正因如此,马上临近的中考不仅对于我们每个学生来说是个考验,对于学校来说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时刻。因为如果我们能有个好成绩,后面的招生就不愁了。


每个老师都像是打了鸡血似的不停加课,几乎每天都会将中考挂在嘴边,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贴着醒目的倒计时数字,课外活动被缩减到最少。被寄予厚望的我们则像个陀螺,除了做题就是做题,没有停歇的时刻。


一个周五,母亲下班回来后,没有立刻做饭,而是一边拿出行李箱收拾东西,一边对我说:“等你爸一会儿回来,咱们出去吃。”


我看着母亲的举动,有点好奇:“你要出差吗?”


“不是,我和你爸打算去成都玩两天,周日走。”母亲说着,笑着看着我。


“哦。”我不再说话,也不想问他们走了后我怎么办,默默拿起作业本回到自己房间,心里有点郁闷。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些令人讨厌的作业出去玩啊。


父亲回来后,我们一起去了院门口的一家川菜馆。


“觉得这个菜怎么样?”父亲指着桌上的麻婆豆腐问我。


“还行吧。”我有点提不起精神。父亲又问母亲:“你给她说了吗?”


母亲笑着点头:“嗯,说了我们两个要去成都玩。”她的重音落在“我们”,听在我耳朵里简直就是故意的。


父亲又问我:“羡慕不?你想不想去?”


“想又怎么样,我又去不了。”我没好气的回答。


“谁说你去不了?”父亲和母亲一起笑了起来,“是不是心里正生气呢?想着我们出去玩不带你?”


“真的吗?”我不可置信的看向母亲。母亲点点头:“你爸已经去和老师请过假了,说你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一周。”我开心得简直不会说话了,一时傻愣在那里。


“就是觉得你太累了,劳逸结合嘛,你可别和同学们说漏嘴了。”父亲笑得有点得意,似乎帮我骗老师是件很光荣的事。


天啊,我简直拥有世界上最开明的父母。


“到了成都你就可以吃到正宗的麻婆豆腐了......”后面父母又说了什么我已经听不见了,一颗心已然飞到成都,乐得合不拢嘴。


那次的成都之旅是我记忆中最开心的旅行之一。我们尝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我终于吃到了最正宗的麻婆豆腐,还有街头巷尾小摊上的烤串和凉面,大排档里冒着热气的麻辣烫和刚卤好的兔头。一周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青城山、都江堰、乐山大佛、杜甫草堂......爱好摄影的父亲乐此不疲地给我和母亲拍照,洗出来的照片装满了两大本相册。


临返程前,父亲还向我承诺,等以后有机会继续带我翘课旅行,他细细的向我描述九寨沟的瀑布有多么壮观、杭州西湖的落日有多么瑰丽、内蒙古的大草原有多么辽阔......


长大以后,父亲曾经提到过的这些地方我陆续都去过了。可是再也没有任何一处是和父母一起去的。这十五年间,时间裹挟着我们不断往前走,我升学、毕业、工作、结婚,而父母也退休并慢慢老去。生活在一个城市,每周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好像已经成为了例行公事,我竟没有发现,原来他们已不再是曾经那样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出行这天,我和父母约好在高铁站见。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已经等了许久。


”怎么来这么晚?“父亲有点埋怨。


”赶得上就行了,来那么早干什么?“我有点莫名其妙。此时离发车还有半个小时,都还没开始进站。我看看旁边的肯德基店,回头问他们吃早饭了没。母亲说吃过了,我便自己去买了早餐,打算带上车再吃。


列车在田野中高速穿行,窗外美丽的景色一闪而过,商务车厢里除了我们一家,还有位中年男人独自一人。许是车厢太过安静,父亲又性格开朗,没一会儿便和那人聊了起来。从出行的原因说到彼此的职业,后来不知怎么聊起各自的儿女。


我边吃着早餐边听他们聊天,心里却觉得父亲说得太多了,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怎么讲那么多,一点防范意识都没有。这么想着,就不自觉回头看着父亲皱了下眉。父亲和那人都有点尴尬,不多久便停止了聊天。车厢里又陷入安静。我突然就想起了小时候那次出行,也是在列车上,我同一个卧铺隔间住了一个当兵的男孩,我们聊得火热,当时父亲专门过来和我换了位置。


抵达阆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我提议先去办理入住然后再吃饭。我预约的民宿是一家老房子改建的,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里面种植了很多花草,看上去古香古色的很有情调。


民宿的院子中间有个露天的咖啡厅,提供一些简餐西餐,我一时有点犯懒,又觉得饿了,便看着那个咖啡厅问父母中午想吃点什么。”随你吧,我们没意见。”母亲说。我便带着他们来到院子中,为他们点了芝士焗饭和意面。


吃完饭,我们从民宿出来,打算去古城里逛逛。古城不大,我们沿着靠江边的那条路前行。路边一家接一家的餐厅排列着,此时已过饭点没有什么客人,店里的服务员们都坐在外面的座位上聊天,看见我们路过还是尽职地吆喝一句,介绍自家的美食。父亲看着每家店门头的招牌念了起来,我突然意识到刚才的午餐可能并不和他们的胃口,这些本地的小餐馆才是他们想吃的。


很多时候,旅行对我来说就是换个地方待着,那些人工打造的景点和同质化的旅游纪念品丝毫无法引起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经常出去旅游的父母肯定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我规划的日程里并没有这些安排。每天我就是带着他们喝喝茶、散散步。有几次他们想买当地特产的时候都被我制止了,我认为那都是骗人的。


第二天的时候,当我们再次路过文庙的时候,父亲说:“我们不进去吗?”


“你想去吗?这里没什么看的吧。”我说着,并没有打算停留。父亲却停了下来:“什么都不看,光在这走有什么意思?”母亲也说着“进去看看吧”,走向了售票处。买完票,两人还要我在门口帮他们合影。我只好跟着一起,心里却觉得无聊极了。


接下来的行程,便彻底变成了去每个景点拍照打卡。父亲年轻的时候喜欢拍别人,现在却喜欢被拍。同一个地方,换着姿势,戴墨镜不戴墨镜的各自都要来一张。


傍晚的嘉陵江边,晚风吹拂很是惬意。旁边的码头上有大妈们放着音乐在跳广场舞,江里的大船上响着喇叭招呼游客们坐船游览。我正考虑着要不要带父母上船玩一圈,却又被叫住帮他们拍照。夕阳下的山水,朦胧的似一幅油画,但若是一直在这里拍来拍去,美景也变得无聊起来。我有点不耐烦,开始催促起来。


“你小时候我们给你拍那么多照都忘了,现在让你给我们拍几张,你就不耐烦了?”父亲忍不住说我。


小小的矛盾不断积累,是总会爆发的。


古城的中心处还有很多商铺,都是拿各种菌子制成的辣酱,摆在一个个大坛子里,看起来挺诱人,还邀请过路的游客品尝。母亲尝过一次后就想买,被我制止了。临离开阆中的时候,她又说想去买几瓶回家。我不同意。这种说是手工秘制的东西,听起来吸引人,实际就是三无产品,谁知道制作过程中会不会不卫生,万一回去吃出问题怎么办。所以我坚决反对。


“买点东西怎么了,谁出来不买点当地特产回去。怎么就不卫生了?就你讲究,其他人也没见谁吃出病来。”父亲生气了,说话声音越来越大,引得周围人频频向我看过来。他一边拉着母亲向那边走去,一边又说:“小时候你要买什么,我们都给你买了。现在又不要你花钱买东西。”


“小时候”,我心里默念着这三个字。小时候的我,是不是也像现在的父母这样,总是要去做点对他们来说“无法理解”的事?那时候是他们约束我,我却“叛逆”地违抗吗?


现在,一切好像都反过来了。




人们总说“老小孩”,人老了后就会像小孩一样闹脾气。以前我没有什么体会,这回却是真的明白了。


后来,我顺着他们的意思,想吃什么买什么都随着他们心意,我们之间的相处氛围慢慢好了起来。父亲每天兴致勃勃,看什么都新鲜,即使成都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城市,去的地方也是以前已经去过的,他也依旧乐此不疲。怪不得人们都说孝顺这个词的重点在一个“顺”字上,我心想。


去看父亲的朋友那天,我们先去了锦里。游客熙熙攘攘的,本就不宽的巷子里显得有些拥挤。两边的商铺都挤满了人,他们总喜欢买些在哪里都能买到的东西。我是真的不明白,明明网上要什么都有,何必在这里费时费力。但是为了不让他们不开心,我尽量顺着他们。


母亲向着一个商铺走去,可能又是看中了什么东西。待我和父亲跟上去,却看见她在买糖葫芦。我愣住了。上次体检的时候,医生说母亲血糖有点高,让少吃甜食,她已经将甜点都戒掉了。


“给。”没想到母亲回身将糖葫芦递给了我。


记忆一下子涌了上来,小时候我最爱吃糖葫芦,每次在街上看见都闹着要买。母亲觉得对牙不好,总是控制我少吃。现在我长大了,母亲却还记着。我接过糖葫芦,将头扭向一边,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跟着他们继续逛,心里却翻江倒海平静不下来。如果要问我,他们最喜欢吃什么,我大概会一时语塞。


我跟在他们身后,看着两人的背影。父母虽然已经年愈花甲,但是一直身体健朗,没生过大病。他们走得不快,但怎么看也都不像是60多岁的人。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我心里还没有做好迎接他们衰老的准备?这是“衰老”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感觉自己像是被什么东西猛然击中,心里甚至有些害怕起来。


这种隐隐的恐惧感,在当天下午逐渐清晰起来。


逛完街,我们去成都市郊的一家养老院看望父亲工作时的一位前辈。论年龄,我应该叫她肖奶奶,可是父亲管她叫”肖姐“,所以我便以肖阿姨称呼她。


肖阿姨身形纤瘦,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一件白色的薄毛衫,看见我们的到来很开心,整个人看起来状态不错。大家聊了几句,看天气不错,我们便推着她的轮椅一起去花园走走。


这家养老院的环境很好,室内装饰色彩柔和,花园里整修的也很漂亮,院内还有些超市商店,需要什么都可以买到。母亲陪肖阿姨聊天,随口便说起养老院的设施。肖阿姨道:“这里挺好的,我儿子本来也不愿意让我住养老院,但是我与他媳妇实在生活习惯不同,也不想给他们添麻烦。还是这里自在。”


”是啊,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住一起反而不便。我们以后也找个这样环境好的地方。“母亲大概是随口一说,但我却格外敏感地捕捉到了这句话。他们有这样的打算?我要找母亲聊一聊。这样的念头闪过,但很快又过去了,我觉得那一天还很遥远。


在我们旅行结束的一个月后,父亲接到肖阿姨儿子的电话,说肖阿姨去世了。那次的见面,竟是永别。父亲挂掉电话后,只是沉默了一会儿,便又去做自己的事了,母亲亦然。似乎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寻常的事。


我却难以接受,心情很是低落,尽管只是一面之缘。


母亲安慰我:”生老病死是常事,不用这么难过。我和你爸也会有这天,你以后老了不也一样吗。“我当然明白生命会终结,可是却从来都没有想过,将死亡这个词与父母联系在一起,在我心里,他们是永远在我身后不会离开的人。


关于死亡的话题,我还是不敢去细想。


现在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和以前一样,我依旧会因为点小事和父母生气,依旧会等在餐桌前吃妈妈做好的饭。有时我想,在他们面前,我可能永远也长不大。因为我总是骗自己:只要我长不大,他们就不会老去。



第一次发现父母开始依赖自己的时候,其实是欣喜的,因为觉得自己终于被“平等”对待了。但很快,这种感觉就变成了无措和愧疚。我还在抗拒长大,而他们已经逐渐老去。


这次旅行不是我想象中完美的旅行,在记录的过程中,也曾一度想要搁笔。很多细节回想起来,依旧心绪难平。这是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作为女儿,不够体贴;作为成年人,又惧怕担当。这也是一个重新寻找自我的过程,接近人生的后半程,爱与离别该如何定义。


感谢三明治一个月来的陪伴与鼓励,让我可以有勇气将心底的真实表达出来,向前迈出成长的一步。


*本故事来自三明治“短故事学院”




11月三明治“短故事学院”


三明治短故事学院11月写作课程,11月16号- 11月29号,14天时间帮助你去寻找并写出你的故事。资深编辑将和你一对一交流沟通,不是冰冷的“指导”,而是有情感的连接。导师将结合案例与经验,指导你如何去挖掘被忽略的故事,如何在故事背后提炼出人文意义和公共价值,如何将故事写成一篇优秀的作品。你的作品将有机会被发表在三明治,与数十万人分享你的故事。



报名方式扫码进入小程序► 活动一旦开始,不予退费;►在活动开始之前,如退费,需扣除 20% 的手续费




- 近期活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