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业者在新加坡教育游牧,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新气集ThinkAge

三明治 三明治 2024-04-11



文|李梓新


教育游牧是平行于“数字游牧"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有孩家庭兼顾孩子教育和自身工作进行的游牧选择。新气集ThinkAge已经从家庭、创新教育角度做过这个主题的节目。在2023,教育游牧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热潮。而动身较早的家庭,在2022年国内尚未解封的时候,便已经出发。


“少年商学院”的创始人张华,在去年7月和太太带着三个孩子到了新加坡。孩子进入了当地的国际学校,而他则远程管理广州的公司,并坚持每天早上八点做视频直播。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转型的创业者,他为何在年过四十选择出国教育游牧,又如何在新加坡开始新的生活?新加坡是适合教育游牧的地方吗?这期节目中,他都将做出解答。


这是从伦敦和新加坡的连线,两位和家庭一起教育游牧的爸爸,一起聊聊对世界,对教育的观察。



 本期嘉宾 



张华



🎧

扫码收听本期节目


以下为本期节目内容节选

整理:子仪


越是艰难,

越要努力看到更大的世界


李梓新:今天请到了我的老朋友张华,一起探讨我很感兴趣的“教育游牧”话题。张华是少年商学院的创始人,去年和家人一起从国内搬到了新加坡开始自己的生活。

 

张华: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的三个身份吧,首先我是三个男孩儿的父亲,孩子分别12岁、10岁和7岁。同时我是少年商学院的创始人,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访问学者,现在一边陪孩子读书,一边在复杂的环境里充充电,希望安静下来得到更多未来的启发。

 

李梓新:我们都是去年从国内到海外生活的,你从广州搬到新加坡。最近“数字游牧”的话题很流行,但像我们这种有几个孩子,并且在国内有公司的人,听起来是最不适合“游牧”的。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划这件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和行动呢?

 

张华:大概从2020年底开始筹划。我们都说“七年之痒”,我创业前的七八年一直在南方周末做记者,随着老二的出生我也转行创业,到2020年又已经干了七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也在试图继续改变。同时也因为环境比较压抑,希望能找个合适的地方透透气,沉淀一下,加上新加坡的大学也有合适的项目,最后和太太权衡选择了新加坡,那里没有时差,许多人会说中文。2021年9月,我们到新加坡实地探访了一下,孩子来考试,我和我太太、老大、老二四个人回来的时候隔离了21天。第二次来之前已经提前把行李海运过来,租好了房子,确定了学校,所以直接来了,我们在2022年搬到了新加坡。

 

李梓新:疫情过程中,环境和我们的心态都在不断变化,在筹备出国的过程中你动摇过吗?

 

张华:过程肯定是不容易的,我可以分享自己复盘的两点心得。第一是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力,这也是我作为记者的思考习惯。在2021年上半年国内疫情比较平稳的时候,我就和朋友说最后我们都还是会得新冠的,只是风暴可能来得晚一些。第二是要意识到无论什么时候,出国都是不容易的,我们总要面对考验,但复杂的环境中也会诞生一些留学或工作方面的机遇。比如说,现在国际学校开放了网上面试,我的孩子在网上就可以进行面试。

 

李梓新: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你觉得新加坡的教育是更合适的吗?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孩子们上学的情况吗?

 

张华:我觉得哪里的教育都有优缺点,这是某种自由选择吧。我觉得出来透透气调整状态是必要的,新加坡是目前比较下来的最优选。新加坡的学校体制也很卷,如果要进他们的政府学校需要通过入学考试,考试科目是英语和数学,然后被分配到你报名片区的学校,学费相对较低。我们选择了一个在新加坡的加拿大国际学校,属于第二梯队的学校。对于孩子来说,适应不算是特别大的问题。他们每个班有24个学生,中国学生占到40%,所以他们适应得还蛮好的。唯一的差异是学校的教育模式,国内学习还是以寻求答案为主,但在这里,十岁孩子的作业包括比较长城和柏林墙的异同这样的项目。

  

李梓新:我们现在谈“数字游牧”,但其实中国人的流动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总归需要学习和研究。我们“安土重迁”的根系感是很强的,像我们这种年过40的人现在还在折腾,可能是因为我们身上仍然还保留的自我学习的欲望。不知道你是怎么看40岁还继续去闯的这件事情,以及你家里是如何共同决策这件事的?

 

张华:我觉得越是艰难,越是要努力看见更大的世界吧。我十年前创办少年商学院的时候,一个使命感就是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如果我们觉得这一生是一场旅程,那么其实40岁还年轻,我觉得人每过五年或者七年都会想有一次突破。所以如果有些朋友想改变那就去改变吧,迈出第一步之后,可能第二步就在眼前。如果永远瞻前顾后,那可能就永远都开始不了。关于决策问题,其实很多是我太太在做规划。在看到了国内双减政策对整个教育行业的打击之后,她建议我不必把自己困在原地,也许换一种远程的方式,让自己充充电,可能会有新的机会。

 



用年轻的观点

去做年轻的时候应该干的事情


李梓新:我记得去年7、8月的时候我也从你朋友圈看到了一些颇为不容易的经历,包括起初没有阿姨帮忙,三个小孩入学再加上找房的问题,可以跟我们大概分享一下你们安顿下来的过程吗?

 

张华:我开玩笑说一开始真的像打仗一样,这半年来孩子要上学,我要远程管理公司,同时要每天做教育直播,还开了一门给家长的课,自己业余时间还需要阅读,认识新的朋友,所以在没找到阿姨的半年里整体还是不容易的。因为新加坡的女佣很抢手,所以最好能够提前找。房子也是,最好提前订,不然几口人住在酒店成本还是很高的。这些确实是对人的考验,但也都是技术问题,如果有勇气谋求改变,那就都不是什么太大的挑战。

 

李梓新:我想问个技术问题,你每天的时间怎么分配呢?比如没找阿姨的时间里,孩子们的晚饭谁来做?一家五口人的一餐饭,劳动量还是蛮大的。

 

张华:有时候自己做,有时候也叫外卖,而且新加坡的很多小区也有小型大排档,挺方便。还有周末的时候,我们搞一些家庭活动,每个人做一道菜,总之想办法克服困难。其实这个跟环境有关,在新加坡很多本地人也不自己做饭,都是去附近的排挡吃。

 

李梓新:那么对于你公司的同事来说,他们如何适应你不在他们身边的情况呢?

 

张华:管理上来说,如果每天肩并肩在一起当然是最好的,远程绝大多数时候是没有线下一起工作效果好的。但我想分享两点,第一是我们公司本来就倡导未来学校混合式学习的方式,过去三年也经历了很多次线上协作,包括在2022年广州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们也有几个月没有在一起,所以大家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第二是榜样的力量很重要,我从2022年初起开始每天做直播,直播过程中也需要同事的远程协作,我每天坚持这件事情也会让他们感受到我在拥抱变化的过程中继续突破,链接新的资源。所以反而在2022下半年,我的管理状态还挺好。我觉得创业就是这样,换了新的视角就会有新的觉察。

 

李梓新:数字游牧是当下很大的趋势,很多年轻人对固定的工作环境是有厌烦的,去年年底开放之前,大家经常会用“润”这个词,其中好像带有一点羡慕和嫉妒的情绪。你自己出来之后,如何看待年轻人也想出来学习流动的状态呢?对于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华:我很羡慕年轻人。40岁之后我们会发现,20岁的时候,你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资源远远比我们想象得多。所以我想说,无论是20岁还是40岁,最重要的是勇气和决断力,出国不一定需要多好的家庭条件或者多么丰富的社会资源。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想要去海外生活真的有很多方式,无论是留学还是打工签证,都是可以的。我也非常欣赏主动谋求改变的人,这至少说明你在复盘思考。现在很多人谈“润”,但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来国外就一定好吗?所以我觉得这一切都看你拥有怎么样的价值观,你认识的目标感是什么。如果你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你想朝着自己向往的方向改变,那任何时候都不晚。

 

李梓新:对于这点我还挺有共鸣的,之前我和我太太录过一期播客,讲我们在上海搬的十几次家。我们认为房子是有气场的,可能不用到五年、七年,人都会想要改变一下居住环境,那这种时候一定要通过置换的方式去买吗?我觉得不见得,只不过这种思维方式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好像太不可思议了。当然租房会有很多问题,但我觉得就像你说的,这些是技术问题,在没有最优解的情况下,它是一个次优解。

 

张华:没错,如果有的年轻人觉得要到自己有了资源或者财富上的积累才能有所改变,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抛回给他自己。如果你真的崇尚游牧,那是不是应该用更新的观念去看我们今天改变的方式和可能性,因为我们都是游牧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我们经常说阶层对立、阶层分化、阶层跃迁,但我很不喜欢这样的说法。阶层跃迁的标志对我来说是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进行思辨和检索,我觉得这就已经打败了80%的人。所以我希望年轻人们能够用你们年轻的观点去做年轻的时候应该干的事情。




教育游牧,还要“卷”吗?


李梓新:来到新加坡这半年,你从孩子身上看到了什么变化?

 

张华:他们就像是外表胆怯内心狂野的小动物,虽然一开始很紧张,但是也在逐渐适应。有时候我和他们开玩笑说,我们还是回到过去的学校好不好,他们会回答说不。我知道他们喜欢现在的学校其中一个原因是作业少,但我想他们知道自己内心喜欢什么样的东西。当然可能是因为这里的作业比较少,但是也能感受到他们的状态是在慢慢融入的。所以我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给予适当支持。

 

李梓新:刚刚提到你每天需要扮演多重角色,既要做访问学者,又要创业、带孩子,还有自己的写作计划,你是如何协调众多事情的?

 

张华:我的方法是,你不要觉得自己在干八件事情,而是在干一件事情的八个维度,这个时候这八个维度就会自动按照优先级相互融合。比如我做直播视频,很多都可以直接语音转文字变成公众号文章。因为角色多元,所以当你换了视角看待多元任务的时候,你就能够融合。而工作中的高效也能让你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另一方面,把家庭关系中的亲密信任带到团队中去,也是很好的。


同时,我也收获了作为海外华人的新视角。在教育方面,我们国内的变革似乎比所有人预期的要慢,而现在整个世界的教育创新,包括美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都有很长足的进步,这是让我感觉遗憾的。另一方面,很多人说海外华人可以有很多商业机会,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谨慎的。第一是因为地区的分散,第二是因为人群的分化。比如很多人说新加坡的中文市场很大,那我们做教育应该很容易,但是其实本土化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李梓新:新加坡虽然是华人统治的社会,但社会法律规范还是蛮严格的,那对你来说切换到这样的社会环境会适应吗?

 

张华:我有时候会说任何一个体制都可能有弊端,严苛的管理方式会让这个社会保持比较高的安全系数。在有三个孩子的情况下,我们会比较重视环境的安全程度,相比英美会更放心一些。今天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所以能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当下的状态做出选择和权衡吧。

 

李梓新:很多人说到教育游牧,带孩子去海外上学,其实还是怀着”望子成龙“的心理,觉得到了海外接轨英美,以后上名校的几率会更大,但这其实延续了内地所谓“卷”的思想。虽然我们会说海外生活是为了给孩子拓宽视野,但我接触到的很多家长还是有很强的名校使命感。不知道你对大家这种内心的焦虑是怎么看的?

 

张华:其实在哪里大家都在焦虑,只是说华人群体相对来说可能更焦虑。其次是我们谈成功,但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很多家长来新加坡是为了孩子能对接英美,我觉得这也没有错,只是如果你仅仅朝着这个方向,可能心态会扭曲,这就会导致过度养育或者包办。

 

我觉得为人父母的天职是两件事情,一是努力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优势,二是传承一些好的品格,比如诚实、勇敢、合作、利他等等。不同人的卷是不一样的,我现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会比较注意两点,一是他是不是通过鞭策让孩子变得成熟、自律,然后慢慢学会放手,二是他是不是在引导孩子学业的同时关注其他的综合品质。





新气集ThinkAge



「新气集ThinkAge」每一期都找来身上自带话题的嘉宾对谈



扫码收听


节目编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


欢迎在以下平台订阅我们的频道

小宇宙app

苹果podcast

喜马拉雅

网易云音乐







「新气集ThinkAge」往期节目

在北京当住家老师,海归毕业生的社会学观察

在今天,年轻人为什么还需要商业报道?

如何在巴厘岛建一所自然学校

当一个学校的每个学期都在全球旅行

“港乐”在非粤语区传播的个人史

一位父亲独自带娃离开上海的两个月

对话邹思聪,在伦敦回望东欧2022





活 动 推 荐
3月16日-29日,新一期短故事学院即将开始,我们希望用14天时间帮助你寻找并写出自己的故事,资深编辑将和你一对一交流沟通,挖掘被忽略的感受和故事,探寻背后的人文意义和公共价值。让你的个体经历与声音通过你自己的独特表达,被更多人听见和看见。


·    ·    ·    ·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