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蓄意运动正试图破坏这个联合国机构!
© 联合国图片/Evan Schneider | 联合国大会
应突尼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请求,第78届联合国大会日前举行非正式会议,讨论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简称: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地带的情况,以及威胁该机构履行其使命能力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点此展开
联合国大会主席 回信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全部内容
突尼斯常驻联合国代表 来信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全部内容
解散近东救济工程处将带来恶果
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菲利普·拉扎里尼(Philippe Lazzarini)亲自出席了这场“有关该机构命运前途问题”的联大非正式会议。他在讲话中指出,75年前,联合国大会设立了近东救济工程处这个“临时”机构,在等待巴勒斯坦问题的公正政治解决的同时,向巴勒斯坦难民提供直接救济,以“解其饥馑,苏(原文如此)其痛苦,并促进和平与安定。”
然而,该机构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其履行职责的能力受到严重威胁,迫切需要会员国采取紧急行动,促成能够给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带来和平的政治解决方案;当务之急,必须解决救济工程处面临的财务危机,以便它能够继续开展拯救生命的援助行动。
拉扎里尼直言,近东救济工程处正面临一场蓄意破坏其行动并最终终止其运作的协调一致的运动,旨在不与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协商的情况下,改变长期以来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为寻求和平所做出的政治安排。
© 联合国图片/Evan Schneider | 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拉扎里尼在联大发言
拉扎里尼指出,1月18日,以色列当局通报称,3万名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工作人员中有12人涉嫌参与了10月7日哈马斯发动的恐怖袭击。迄今为止,以色列一直未向近东救济工程处分享任何证据,但鉴于指控的严重性,拉扎里尼终止了相关人员的合同。联合国内部监督事务厅同时启动了独立调查,以确定事实,调查正在进行中。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任命了独立审查小组,以评估涉嫌严重违规行为的指控。审查工作由法国前外交部长科隆纳(Catherine Colonna)领衔,并由三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这三家机构分别是瑞典拉乌尔·瓦伦贝格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挪威克里斯蒂安·米切尔森发展研究所,以及丹麦人权研究所。
拉扎里尼表示,尽管采取了这些迅速而果断的行动,尽管这些指控未经证实,但仍有18个国家暂停了对近东救济工程处总计4.5亿美元的资助。
UNRWA
01
解散带来恶果
拉扎里尼强调,以色列政府一再呼吁解散工程处与中立问题无关。对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攻击旨在消除其保护巴勒斯坦难民权利和作为其困境见证人的作用。近东救济工程处的任务体现了公平和持久政治解决的希望。
解散设在加沙和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约旦河西岸的近东救济工程处只会有利于那些反对这种解决方案的人。巴勒斯坦难民会觉得,在迫使巴勒斯坦人大规模背井离乡的“浩劫”(Nakba)发生75年后的今天,国际社会将再次背弃他们。
© UNRWA/Ashraf Amra | 近东救济工程处向加沙难民分发物资(资料图)
他指出,在大多数冲突局势中,一些专门实体可以解决人道主义需求。然而,在加沙,近东救济工程处的作用如此突出,所有合作伙伴都需要继续依赖近东救济工程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
他强调,在加沙地带从停火到此后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过渡时期,提供大规模公共服务的难度超乎想象。在不具备一个成熟的国家权力机构的情况下,只有近东救济工程处有能力提供大规模的服务,包括教育和初级保健。
UNRWA
02
三项请求
拉扎里尼向联大提出三项请求:
● 首先,他吁请会员国致力于推动一个早该开展的政治进程,最终达成一个能给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并仅在这一背景下规划近东救济工程处的过渡。
● 其次,就近期而言,鉴于加沙和整个地区面临的巨大风险,他呼吁联大确保近东救济工程处从相关会员国获得其运作所需的支持,并缩小近东救济工程处的任务和供资模式之间的差距。
● 最后,他敦促那些正在寻求近东救济工程处替代办法的会员国在这样做时不要损害巴勒斯坦难民的自决权和公正、持久解决其困境的愿望。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拉扎里尼发言全文(英文)
联大主席呼吁继续支持近东救济工程处行动
第78届联大主席弗朗西斯近日致函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主任专员拉扎里尼,并呼吁各国继续支持近东救济工程处无法替代的关键行动。
弗朗西斯在信中对加沙地带持续严峻的人道主义形势和近东救济工程处当前遭遇的严峻挑战表示失望。他指出,75年来,近东救济工程处一直是数百万巴勒斯坦人不可或缺的生命线;巴勒斯坦人民,特别是巴勒斯坦儿童,需要一个正常运作的近东救济工程处。他敦促会员国向近东救济工程处提供可持续的财政和政治支持。
弗朗西斯对以色列在拉法(目前居住着近150万人)即将采取的地面行动极为担忧,紧急呼吁实行最大限度地克制,以拯救无辜平民的生命。他说,以色列对人道主义援助的限制导致救援物资流入量大幅减少,几乎难以维系。近东救济工程处报告称,1月至2月每天进入加沙的卡车数量大幅减少了50%。
近东救济工程处处于崩溃边缘
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拉扎里尼表示,“一些以色列官员近期沆瀣一气,欺骗性地将近东救济工程处与哈马斯混为一谈,扰乱工程处运作,并呼吁解散该机构。”他说,这些行动造成了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妨碍了他们为巴勒斯坦平民提供服务的任务,并且使其无法在未经东道国同意的情况下开展工作。
他补充说:“我担心我们正处于一场巨大灾难的边缘,对地区和平、安全和人权产生严重影响。”近东救济工程处广受认可,对于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权利和安全都至关重要,因为它发挥了“稳定作用”,并提供拯救生命的人道主义服务。
拉扎里尼强调,联合国大会“现在面临一项根本性决定”。要么让近东救济工程处在没有巴勒斯坦人政治协商和同意的情况下被抛在一边,要么选择让危机时刻成为“和平的催化剂”。在这种情况下,他敦促联大提供维持近东救济工程处所需的政治支持。如果联大成员选择维持近东救济工程处,他呼吁改变其筹资结构,这将结束对自愿捐款的依赖,因为这种模式“使其容易受到更广泛的政治考虑的影响”。
联大主席弗朗西斯在非正式会议上指出,近东救济工程处的任务期限将于2026年6月30日到期,如果不立即采取果断行动,近东救济工程处可能无法继续存在。他强调,以色列指控近东救济工程处工作人员参与哈马斯袭击事件的调查正在进行中;经过最近的审查,该机构必须继续履行其职责。他说,我们不要因惰性和不作为而放弃对巴勒斯坦人民的责任,也不要忘记当前危机中在加沙遇难的近东救济工程处的160名工作人员。
弗朗西斯强调,让我们抓住这一紧迫时刻,不仅支持近东救济工程处重建,而且为这场毫无意义和残酷的冲突找到永久解决办法。
关于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
© 联合国图片/Eyad El Baba | 难民救济工程处加沙总部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历史可追溯至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战争爆发后,大批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开始逃亡。同年,为了给予难民救助以及解决战争问题,联合国先后设立了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组织和联合国巴勒斯坦和解委员会。但这两个机构未能解决巴勒斯坦当时所面临的难民问题。为此,联合国大会于1949年通过了设立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的决议,用以提供更为广泛的人道主义援助。
1950年,近东救济工程处正式开始运作,总部设在黎巴嫩贝鲁特,最初的工作主要是提供直接的救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向难民提供粮食。此后两年间,联大又先后通过决议将提供资金援助以及“健康、教育和一般福利项目”纳入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工作范围,此后它发挥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供小额信贷的功能。1978年,近东救济工程处总部迁至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96年,总部迁往巴勒斯坦加沙地带。
近东救济工程处名义上是临时组织,因而没有章程,联合国大会需要每年通过一系列决议规定近东救济工程处的职能与预算等内容。近东救济工程处每次任务期限只有三年,但每三年联合国就会将其任务期限延长一次。因此,工程处得以在过去75年间一直发挥作用。
近东救济工程处目前为约旦河西岸、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和被围困的加沙地带的近600万巴勒斯坦难民提供服务。据统计,工程处建设学校706所,招募教育相关工作人员19730人,入学学生总数超过54万;近东救济工程处建设基本的医疗救助机构140所,每年患者就诊达785万人次;其社会安全网计划惠及40万名受益人,近3万人用过小额贷款获得可持续的创收机会。
加沙几乎所有人口现在都依赖近东救济工程处提供基本必需品,包括食品、水和卫生用品。该联合国机构在其设立的学校、医疗中心等场所内雇用了数千名巴勒斯坦人,从而为在过去的70年内生活在以色列占领之下的巴勒斯坦人提供了急需的就业机会。
在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以及阿拉伯邻国境内的大型难民营内,有超过30000名巴勒斯坦人为近东救济工程处工作。自2005年以来,其在加沙地带的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以色列和埃及对加沙地带实施的封锁导致其经济崩溃,并使加沙成为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2023年12月,国际劳工组织和巴勒斯坦统计局确定,自加沙战争爆发以来,加沙地带至少失去了66%的就业机会。而近东救济工程处通过为巴勒斯坦人提供就业机会来帮助缩小他们的失业率。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预算由联合国大会制定,几乎完全来自联合国会员国的自愿捐款;工程处还从联合国常规预算中获得一些补贴,专门用于行政费用。在2022年,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最大政府捐助者分别是美国、德国、欧盟、瑞典、挪威、日本、法国、沙特、瑞士和土耳其。
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寻求终结近东救济工程处,并认为该联合国机构在使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永久化”,因为它允许巴勒斯坦人将难民身份代代相传,而以色列则拒绝接受这些难民返回家园的权利。
敬请关注
联合国官方微信视频号
责任编辑:程浩
实习编辑:张震威
资料来源:联合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