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养一流数学家,本土教育体系还待完善

2016-08-26 记者/扈永顺 瞭望

◆ 我国的数学发展很快,但与美欧水平有距离

 今年9位获得“晨星”数学金银奖的数学家,只有1位是本土培养的

◆ 如果中国本土能从本科到博士培养出一批一流数学家,那样心理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 高考取消奥赛等加分,家长热情锐减,没有认识到孩子学习数学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数学大国,但还不是数学强国,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数学科学,持续提升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的水平,特别是要开放性地、不断加强数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


  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6日在京开幕。大会颁发了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的晨兴数学奖,该奖项奖励45岁以下,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及计算数学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华人数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伟、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及数学科学系教授李思获得本届晨兴数学金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教授印卧涛获得晨兴应用数学金奖;陈兵龙等6位数学家获得晨兴数学银奖。


  作为大会发起人,国际知名数学家、菲尔兹(Fields)奖章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数学大会评奖委员会的评审委员都是当代大数学家,他们的评审很具权威性,他们认为中国的数学正在进步,惊讶于中国数学家能达到现在水平。但是从数学家数量来讲,还不够,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中国本土一流数学家。”


  德国数学家高斯曾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学是一门古老而迷人的学科,在人类科技进步的每个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很多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都是从数学启蒙开始的。中国古代数学在世界科技史上曾占有重要一席,现阶段我国数学的发展又如何呢?


本土培养的一流数学家还是太少


  中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的成长需要科技,科技成长需要基础科学,基础科学的投资是很少的,但它是领导整个科技进步的最重要部分,无论是应用数学还是纯数学,都是基础科学的基础。”丘成桐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科技最核心的部分,没有强大的数学是做不到的。


  “作为基础科学的数学,不但为人类提供了精密的数学方式,而且最广泛运用于几乎所有知识领域,数学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科学发展过程,在推动国家繁荣富强,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邱勇强调道。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数学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广泛影响和渗透到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数学与人们关系非常密切。目前应用的商业、军事密码,离不开椭圆曲线的研究发展;在人群中捕捉一个人的面孔,将该面孔与数据库中存储的图像进行对比,则需要使用几何方法处理图像。


  “我国的数学发展很快,但与美国、欧洲数学水平有距离。这次获奖的都是一流的数学家,质量很高,但是数量少。美国前二十所大学,还在活跃做研究的一流数学家,至少有几百人。中国跟他们的距离差很多。”丘成桐说。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野曾是第六届晨兴数学金奖获得者,他200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前,他相信数学的发展是指数级增长,数学人才的新老更替只需5年时间,一个地方数学振兴只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


  “我现在回国已经10年了,但是我国数学发展没像我预料的那样指数级增长,没达到那个水平。”田野告诉瞭望记者,他从事的数论研究是整个数学最核心的领域之一,在这一领域,国内学者做的相关问题正慢慢靠近国际前沿,但是深度和广度仍不够。“在我做的学科里,国际上有十几个、二十几个数学家正踊跃攻克的问题,国内的研究只在其中的四五个问题上有起色,深度上与国际相比仍显不够。”田野说。


  今年共有9位数学家获得晨星数学金奖、银奖,从他们的学历背景可以发现,只有获得银奖的中山大学教授陈兵龙是本土培养的数学家,其他8位数学家都有在海外名牌大学深造的经历。


  “希望在中国本土能从本科到博士,培养出一批一流数学家。那样心理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丘成桐告诉本刊记者,完全由美国学术体系培养出来的数学家伯克霍夫取得重大成果后,激励了美国科研的发展,伯克霍夫也培养了一批影响美国科学、数学发展的学生。


“不懂数学才认为数学无用”


  我国数学发展不及欧美国家,这与导师、生源、学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家长对孩子学习数学存在认识误区。2015年高考取消奥赛等鼓励类加分,一些鼓励孩子参加奥赛的家长热情锐减,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孩子学习数学的意义,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找不到工作。家长希望孩子读金融经济专业,却不知数学是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必修课,不知整个基本科学的发展都要靠数学,数学是最重要的科学。


  “完全不懂数学才认为数学无用。所有的应用科学都从纯科学而来,没有哪一项好的数学成就是没有用处的。”丘成桐介绍说,美国有杂志做过调查,所有学科的学生中,数学专业的学生最有发展潜力,统计学排名第二。


  田野则从自己培养的学生中发现,在国内长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思考方式也受到影响。“比如说很多学生只是去验算一些逻辑推导,而不知数学中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田野认为,学生在本科期间接触的前沿课题、讲座并不够,得不到足够启发。


  获得今年晨星数学金奖的李思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2014年加入清华大学执教,他认为:“中国学生自己的想法欠缺,胆子不太大。


  一方面是一流数学家难以培养,另一方面却是已经选拔出来的优秀生源多数流向国外,田野形容现在的出国热潮跟他当年相比还是一如既往。


  获得今年晨星数学金奖的张伟也认为,中国学生本科念完后到海外读博士,最终定居海外是中国一流数学家短缺的因素之一,“如果能够吸引出国读博士的学生回国,对培养数学人才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有专家提出,虽然现在科研人员对前沿领域的了解远超老一辈科学家,在某些点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从面上讲,导师层面还未达到国外水平,比如一些导师自己眼光就很短浅,学术水平不够,给学生的问题没有启发性,甚至有时还会限制学生去做真正重要的问题,这成为人才培养的一大障碍。


  在资金方面,丘成桐认为,虽然数学研究并不需要太多经费,但国家的投资仍不够。而且国内在基金、项目分配等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数学是门年轻人的学问


  把基础数学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培养体制方面,应破除多方面壁垒。“培养第一流的学生,首先要有对于学问的兴趣,而非奔着考试的目的。现在中国的培养方法基本就是考试。”丘成桐说,“为了学问而做学问,才是最好的人才培养方法。”


  数学与体操、音乐有共同特点,都是年轻人的学问,需要活力。很多人在十一二岁时表现出很高的数学天赋。但现在我国发现人才的方式并不健全,“以前通过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发现人才,有些学生素质很强,不一定竞赛能力很强,还应该有更多方式。”田野说,像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虽然优秀数学人才从较低年龄段选取,但选出来的人才该如何培养还需要探讨。


  专家普遍认为,培育能够让科学家自由发展的一流学术环境,非常重要。1981年出生的张伟,从北大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30岁时他就开始带博士生,现在他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这种机制下,张伟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比国内很多高资历的人培养出的学生质量高很多。”一位专家感慨,与这些年轻的数学家座谈,感觉他们的思维是以一种爆炸性的方式涌现,在这种潮流影响下,他们带的学生也是紧靠前沿,有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即便国内有一些科研人员水平相对高一点,但经过国外、香港培养的学生比本土的学生水平更高。


  培养一流数学家,优质教育应当贯穿中学、大学、研究生的全过程。从人的一生来讲,如果在十三四岁刚进入数学领域时,就能接触到数学大家,他的天分就不会被埋没,这也是良好学术环境的体现。当他进入大学后,能够得到前沿知识讲座、高水平教授的指导、相应的教材等,到研究生阶段能够知道学术的最前沿问题,当成为博士、青年研究员的时候,能够有稳定的科研环境,不受当前学术浮躁风气的影响,静下心来做学问。当成长为研究员、教授后,也能把精力用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上,促进自己与国外学术交流,使自己周围的学术环境变得更好。


  每个阶段,每个人的学术过程中应该获得的、应该贡献的都应是成系统的。这就需要从基金分配、国家投资等多方面对学术环境进行引导、优化。


  如果把一个前沿学科封闭起来,它便会慢慢落后。流水不腐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数学研究领域,一流大学的领先学科都同样具有这种发展规律。有专家提出,应保持开放、交流的姿态,加强国内国际间学科的交流,增加这方面的讲座,让国内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当前数学领域最重要方向,增强对思想、技巧的了解等等。


  也有专家认为,因为国内老师水平的限制,优秀学生到国外深造是正常现象。只有学术环境各个方面同时变好,才能留住更多优秀的学生,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国。


  “假如用最先进的方法,不到二十年就可以培养出一批一流数学家;培养出一百多位论文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我们就基本成功了。”丘成桐充满期望地说。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34期;原标题《培养一流数学人才的国家使命》


推荐阅读

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改革落地,都有哪些实招?

图闻 | 国家科技创新这五年

"科技三会"同日召开,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明确5件事

今年盛夏这科技三会,意义堪比1978“科学的春天”

解读 | 建成科技创新强国时间表,2050 !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载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